解读齐鲁诸子文献中的服饰思想

时间:2022-08-21 08:26:35

解读齐鲁诸子文献中的服饰思想

【摘 要】 齐鲁诸子的服饰思想是其哲学思想的折射,在其相关著作文献中都有反映。总体来看,齐鲁诸子的服饰思想分为三派:尚俭、尚奢与中庸。尚俭派的代表人物是墨子和晏子,尚奢派的代表人物是管子,而孔子、孟子则主张“文质彬彬”的中庸之路。

【关键词】 齐鲁诸子;服饰;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在齐鲁大地上出现了孔子、孟子、墨子、管子、晏子等一批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的思想家,他们纷纷提出不同的主张和思想,为了阐明其理论思想,涌现出了大量的经典著作,从齐鲁诸子的文献中研究他们的服饰思想,探究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精神内涵,对于更好的理解和发扬齐鲁乃至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论语》、《孔子家语》中的“中庸”服饰思想

孔子提出“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服饰思想,主张服饰打扮应该走中庸之路。他一方面注重并思考盛装美饰的精神内涵,另一方面又从人格、人品的角度总结衣人关系,提出了文质互补的服饰原则。文质互补的服饰原则内蕴丰厚,至少包含两个重要的命题:

第一,君子正其衣冠。孔子在《论语·尧曰》中直言的“君子正其衣冠,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认为穿衣戴帽得整整齐齐,以示有文化教养,而着力强调衣冠的周正本身就成为君子的基本礼节和必备条件。君子正其衣冠首先意味着在服饰形象端庄周正,符合礼仪规范,《孔子家语·致思》中说:“故君子不可以不学,其容不可以不饰。不饰无类,无类失亲,失亲不忠,不忠失礼,失礼不立。夫远而有光者,饰也;近而愈明者,学也。”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对仪容服饰非常重视,甚至把服饰的正与不正,看作是衡量一个人能否立足于上流社会的大事。

第二,文质合一,强调中庸。孔子提出了一条著名的论断: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是一个人内在的资质,而文指外在的文饰(服饰)。倘若一个人的资质超过文饰,就显得粗陋、卑俗。若外在的文饰掩匿了资质,则显得呆板僵硬,如史官的文字套式枯索而无灵气。[1]只有资质与文饰互补,相得益彰,才是完美的君子风度。作为君子,作为统治者,着装不能太简陋,亦不能太繁修美饰。从理性精神来衡量,无过无不及才是恰到好处,这就是孔子所追求的理想服饰境界。

二、《孟子》中的“浩然正气”的服饰思想

孟子是孔子的继承者,他发展了孔子的哲学思想,是继孔子后儒家学派中最具有影响的人物之一。孟子与孔子的服饰思想有着相同的地方,那就是基本统一在儒家“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思想中,但也有区分,孟子在论述外在形式与内在气质的关系时更加侧重内在修养,即注重强调个体要“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指的是一个人的人格修养,被中国当代哲学家概括为个体的情感意志同个体所追求的伦理道德目标交融统一所产生的一种精神状态。孟子在外在形式(包括服饰)与内在精神的比较之中,更看重内在的已社会化了的意识,但这种观点并不等于说孟子忽视服饰的社会意义。在《孟子·离娄下》中,孟子就曾说“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虽有恶人,斋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孟子一直认为本质固然重要,但如果不注重修饰,人虽属美、善兼之,但也容易引起众人的厌恶;相反,假如本身所具备的素质较差,但注重修饰,也可以作为一个完美的形象去参加祭礼。[2]再结合孟子在《孟子·尽心上》中的有些观点来看,孟子认为外在与内在是互通的,人的内在修养是完全可以反映在他的外在行为上(包括着装行为),由此可见,人的外在行为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个人综合品格的体现,从这点来看,孟子使儒家“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服饰思想更加合理、全面以至臻于成熟化。

三、《墨子》、《晏子春秋》中的尚俭服饰思想

墨子是春秋战国时期代表被统治的一般小生产者利益的思想家,他提出了“节用”和“非乐”思想,主张穿用服饰应该节俭。《墨子·节用》中载:“诚然,则恶在事夫奢也。长无用,好末淫,非圣人之所急也。故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为可长,行可久,先质而后文,此圣人之务。”墨子的“先质而后文”之说,是与孔子“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观点对立的。《墨子·非儒下》中记载墨子曾攻击孔子说:“孔某盛容修饰以蛊世,弦歌鼓舞以聚徒,繁登降之礼以示仪,务趋翔之节以劝众。”《墨子·非乐上》中更是将国家之乱怪罪于美食美服。他说,礼乐盛行就要占用许多人,有敲钟击鼓的,还要有欣赏的,而且这些人还要吃得好,以保证气色好;穿得好,以显示排场。这些人不但没法再去生产,而且还要其他生产者去养活。这岂不是太浪费了吗?现代哲学家都认为墨予提出的“乐太繁”,既“不中圣王之事”,又有“不中万民之利”的观点,有些矫枉过正的倾向观点。如果单从杜绝浪费上看,墨子言论确有言之有理的地方,但如果都像墨子在《墨子·辞过》篇中所说的那样:“故圣人为衣服,适身体、和肌肤而足矣”,还会有服饰艺术吗?进而扩展为还会有人类服饰文化的创造吗?再有,墨子的服饰观中屡现矛盾,如“衣必常暖,然后求丽”中还有“求丽”的动机,只是位置、顺序问题。[3]墨家的本来意思是为民着想的,但因为一开始就将目光集中在生产力低下的社会中的一部分小生产者,从而缺乏观察上的高度,所以很难自圆其说,也很难在后世产生重要影响。

除了墨子尚俭之外,齐国的晏婴也主张节俭作风。晏婴认为崇尚奢侈会使位高权重的人变本加厉搜刮和压榨黎民百姓,而奢侈思想的泛滥也会导致人格的堕落。《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有“田无宇见晏子独立于闺内,由妇人出于室者,发斑白,衣缁布之衣而无里裘”的记载,正是晏婴“食不重肉,妾不衣帛”节俭观点的体现。服饰注重讲究实用性、威严性和功能性,从而去除了华丽且夸张的色彩及与实用无关的复杂装饰是晏婴对服饰的最基本要求。与墨子“冬服绀诹之衣,轻且暖,夏服烯裕之衣,轻且清,则止。诸加费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为”的尚俭思想不谋而合。

四、《管子》中的尚奢服饰思想

齐国的管子以崇尚奢作为立国之源,提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思想。他的观点是认为富人奢侈的生活会促进个人财富的极大运转与消化,进而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达到国强民富的目的。《管子·侈靡》曰:“不侈,本事不得立”,“积者立余食而侈,美车马而驰,多酒醴而靡,千岁毋出食,此谓本事。”在服饰中提倡“多衣裘,所以起女工”,并利用诸侯、大夫在服饰方面的奢侈与富华,使其散其财物,正所谓华美服装的出现与经济的丰盈有着直接的关系。管子认为,诸侯之子臣于齐国时应穿两张虎皮做的裘,而大夫则穿以豹皮饰边的服装。这个政策实施的目的在于使那些位高权重的人散其财,使货币和财物得以流通与分散,提高劳动者的生活水平,齐国裘皮服饰也得到了极大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志春.中国服饰文化[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

[2] 华梅.服饰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 华梅,施迪怀.服饰与理想[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0.

上一篇:浅议我国刑法中的扒窃行为 下一篇:浅谈以儿童为对象的犯罪及完善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