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构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建设苏州案例谈

时间:2022-08-21 07:41:57

系统构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建设苏州案例谈

摘要:苏州市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探索性实施经验认为课程资源建设是一项必须常抓不懈的基础工作,其中,课程资源的“系统构建”是重中之重。苏州案例说明:结合课程实施需要,应综合性理解“课程资源”概念;整合各方多样资源,宜结构化关联“课程资源”要素;发掘地方草根资源,可持续性生成“课程资源”支点。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系统构建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12-0059-03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承载了丰富的新课程基因,是一门典型的广域经验性课程。《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的突破性变革综合体现在课程门类、内容呈现、课时制定、学习方式、教学组织、考核评价诸多方面。该课程以学生的经验发展为中心,着眼于学习方式的变革,成为广大教育者心中的理想课程。然而,超越教师、超越课堂、超越教材,又让基层学校和一线教师望而生畏。在苏州市突破现实瓶颈,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十多年中,“系统构建”成为了一个法宝:综合化支撑,启动课程;结构性关联,整合要素;草根式探索,持续推进。

一、“课程资源”是一股综合力量,支撑启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并非直接学习知识,而是“做中学”和“研中学”,是真实情境中的任务型综合性学习,这是一种涵育素养、强调实践、重视过程、辅导方法的教育和教学。从理论意义上讲,推行任何一种全国统一的活动素材或教学组织模式,都是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精神的背叛和扼杀。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行三级管理――国家设置、地方指导、学校开发,学校成为课程实施的主体。事实是,基层学校和一线教师困于“无教材、无模式、无教师”的现实,心有余而力不足。学校和教师感受到素质教育魅力,迫切希望能够有一股力量来支撑,切实指导、有效组织课程活动。这种支撑,是理念,是技术,是内容,是人力,是一种整体的构建。“课程资源”成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生死存亡的关键。课程资源是否具备,是否丰沃,是否匹配,直接关系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启动、常态和规范。

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我市在新课程行政启动之际,就着手在实践中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有效建设问题。十多年“课程资源建设”的实践研究,为全市的课程推进保驾护航、持续补给,其功效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资源建设,以课程内涵为价值标准,建设主题型活动资源,并将课程核心价值及特质理念、课程目标贯彻在学校课程体系之中。

(二)课程资源建设,积累学生活动素材,形成资源开发的基本操作规范,降低了一线教师设计综合实践活动的难度,使其能将精力放在活动的指导以及对活动过程中生成性问题的关注上。

(三)课程资源建设,探索区域性管理模式,为县市区和基层学校提供课程组织与实施的基本要领及多样化选择。

(四)课程资源建设,探索区域性提高科任教师素养的途径与方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满足学校课程实施的师资需求。

(五)课程资源建设,充分利用教育信息技术,发挥教科院推动新课程实施的技术指导功能,使教科院日渐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资源中心。

二、“要素关联”是一种结构原则,整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依据教育系统论和信息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与课程资源建设工作密切相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瓶颈,正是现今教育工业化的集中体现,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了隐藏在一般现象之下的教育发展意识问题。从深层理解,活动素材、组织管理、专业教师等问题错综复杂、相互牵制,已经形成了一张束缚课程的大网。破网之举,仅靠单独学校行进必定势单力薄,仅以单项突破终究貌合神离。综合实践活动需要一个综合而良好的课程实施环境,需要能体现地域特色的区域性指导,既寻求材质上的辅助,又渴求精神上的激励。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学习和研究思考,我们对“课程资源”概念进行了创造性重建,由单纯的素材性资源开发发展为课程实施整体技术框架的系统构建。课程资源,不再仅仅是一种物化资源,而是一种为课程落地提供技术保障的动态结构,更是一种为规范课程实施不断探索、不断验证、不断积累的动态过程和行为样态。这种认识的拓展和升华,充分体现了教师和学生作为“人”的课程价值[1],也符合将资源建设视为“广义信息概念下的物化操作平台”的当代教育信息理论。

遵循“要素关联”的结构原则,苏州市整体行动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程资源建设工作多维度展开,协作联动,逐级递进,呈现下列操作特点:

(一)责任多主体。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政策支持,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部门技术支撑,基层学校校本开发,一线教师具体指导。

(二)管理多层次。基层学校配备师资,开发校本性活动资源,做好主题活动的过程管理、教学指导和总结评价。各教学片联盟教研,实践培训专业师资。各县市区在政策协调、活动资源和基地建设、师资培训上进行区域性整合。地市级层面着重课程研究、方向导引,上联下达推介典型,左连右合借鉴提高,前引后推发展教师。

(三)内容均衡性。课程资源建设工作多项内容齐头并进,开发素材供应活动“食材”,培养师资确保专业“厨师”,提炼要领出台规范“菜谱”,策略管理运作效益“厨房”。

(四)过程渐进性。首先,通过课程宣传和政策全面启动课程。同时,以技术保障和师资培训专业引领课程。接着,着手提炼管理策略,发掘典型经验,规范实施课程。未来,编拟制度和督政督学常态推进课程。

在整体联动、系统构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努力中,教研员必须发挥核心和纽带作用。

三、“苏州风格”是一种草根探索,持续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地方和学校,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建设的核心层面。[2]真正得以持续推进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都是扎根本土资源和立足自身实践的。

苏州,处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核心地带,建城历史逾两千五百年。苏州,江南水乡,资源丰富,经济富足,人性勤勉,具有优美的自然环境、深厚的吴文化底蕴、浓郁的人文氛围以及开放的发展态势。我市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系统思考可持续开发的课程资源,力图立足苏州的历史、人文、自然和社会基础,在课程资源包开发、课程教学指导、课程功能实现等方面,系统运作并凝练出课程实施的“苏州风格”。

(一)开发活动资源包,彰显苏州文化“天人融合”意蕴

活动素材的开发要求关注生活,联系社会,放眼世界,兼顾自然、社会和人文三大维度。同时,积极引导基层立足自身基础,就地取材,从地域文化中汲取课程养分。课程资源建设呈现区域性地方特色,如张家港的“河阳文化”、“香山文化”,金阊区的“山塘文化”,吴江的“丝绸文化”等。这里的“文化”是地缘资源最集大成的表述,应作宽泛意义的理解。这些来自生活周遭的特色主题,既使学生亲近了课程,也提升了师生的地域文化素养,优化了其现实生活品质。

活动资源包的开发并不是地方性知识的简单罗列,而是地缘条件下的系列探究活动,辅以基础知识和要领启发、方法指导,并留有自主探索的空间。意在以师生的探究和体验去活化地域资源,以地方文化熏染师生,以探索过程帮助学生实现积极有益的经验发展,彰显苏州文化“天人融合”意蕴。

(二)规范课程教学,明晰苏州综合实践活动课“综合指导”标准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教学,重在引导学生共同做好活动组织、主题拓展、方案调整、资源共享、难点攻关、成果展示和评价反思。苏州提出“评课八条”,释放导向信息,引导教师综合化开展教学指导。具体标准如下:①主题拓展科学合理②学生实践自主有效③探究团队分工合作④方法指导适时恰当⑤资料积累细致翔实⑥多重经验整合提升⑦师生关系自然融洽⑧教学风格特色鲜明。

(三)实现课程价值,达成苏州教育“三好”目标

“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发展好每一位教师”是苏州教育的追求。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空中,学生不断赢得发展机会:①学习生活的形态和内容更加丰富;②“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得到发展;③逐步学会观察社会现象、梳理现实问题、拓展思维广度、重建知识结构、设计操作方案、验证研究结果,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以指导综合实践活动为平台,教师不断获得专业发展:①在实践中感悟、认可并内化新课程理念,教育思想得到发展;②受到本学科专业知识之外的教学挑战,在和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拓展多领域的知识,丰富了教师原有的知识积累,发展了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③在指导学生主题探究的同时,教师逐渐形成严谨的求学之风、平等的执教之风、合作的交往之风,教育教学技能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效果日趋显著;④在与学生真诚交往、共克难关的过程中,创建了新型师生关系,平等、友好、民主、协商,丰富了教师的教育感受,赢得了教育投入的真诚回报。

以支持课程常态实施为载体,学校不断收获发展效益:①教师群体参与指导综合实践活动,师资素养得到整体提升;②结合校情拟设宽泛的活动大主题,学校传统得到发扬,学校特色得以凝练;③通过学生丰富多彩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学校文化实现了动态化的实践。

课程资源建设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首要和必备条件,苏州市“系统构建”的思路还在不断实践。我们期待课程资源越来越丰富,越来越专业,越来越灵动,适应变化着的学生发展要求,体现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反映当代社会生活的特征。我们期待在课程实施中,教师能够带领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强化自我的社会责任感。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意义学习,必定能够帮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智慧的“全人”。

参考文献:

[1]徐燕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表现性评价的教育哲学定位与操作实施建议[J].上海教育科研,2013(3).

[2]徐燕萍.学习视域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文化和课程管理[J].江苏教育研究,2011(2C).

上一篇:幼儿园“民间游戏”微课程的构建与思考 下一篇:美国小学科学教学的特色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