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与结构不可分辨

时间:2022-08-21 07:11:21

能量与结构不可分辨

本文通过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人的心理现象的分析和思考,试图用一种理论去揭示它们的一般原理:能量结构不可分辨。具体来说就是一个膨胀的系统,它可能增加的结构数与实际的结构数之间的差值会随着膨胀越变越大,正因为这个差值,使得它产生一个结构,来稳定和吸纳这种膨胀,从而使得在客观上表现出一种形态上的进化。这个理论能使得马克思哲学的基本内核和合理内核有机结合起来,使得这个理论能得到该哲学的所有结果,而只需要一个假设;而且可以去解释社会进步的动力。同时,对波粒二象性及质能方程E=mc2做出了另外角度的解释,也对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做出一些分析。

宇宙怎样诞生?社会如何进化?人的意识怎样来反映外部世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及自身的辩证发展到底是两回事还是一回事?很多人都想当然地认为是两回事,而它们有可能是一回事。事物的发展过程有没有统一的原理,即它的一般模式是怎样的?本文试图说明这些问题的答案,并加以论证。

事物发展一般原理是“膨胀的系统必然产生结构”,这先对结构加以说明。所谓结构即存在较稳定的,能以明显的感知标准划分阶段后,处于一个阶段中的存在形态。如人类社会中以生产关系划分后的封建社会可以看做社会这个系统的一个结构。结构给人的印象是大块的、宏观的、稳定的。与结构相对应的,是能造成系统膨胀的“能量”。此处的能量不是通常所理解的能量,而是爱因斯坦质能方程中E=mc2中的能量,或者是物质流,或者是信息流,或是它们的混合体。例如人类社会中的生产力,可以看作是社会系统的能量,它给人的印象是弥漫的、微观的、较快变化的。为什么膨胀的系统必会产生结构呢?是因为膨胀后系统可能产生的结构数与实际能达到的结构数之间存在一个差值。随着系统的膨胀,它的每一膨胀,都能使整个系统可能实现的结构数显著增加,而系统实际能实现的结构数是有限的,系统的连续膨胀,造成这个差值越来越大,最终会逼迫系统产生一个更高级的结构来吸纳膨胀的能量,使系统能稳定存在。如果倒推这一过程可以发现,最初的时候“一个系统的能量与结构不可分辨”,(这可以让我们想起宇宙大爆炸理论)它表明事物的存在与发展合而为一,发展是存在的唯一形态,存在是发展的物质前提。

实际上,科学理论都在暗示,物质和能量实质上是一回事,如爱因斯坦的如质能方程E=mc2;又如物质的波粒二象性,正因为,物质本身的存在是因为它原来是弥漫性的能量,而后,因为膨胀,所以产生了结构,而其本身的特性并没有完全丧失,所以,表现为能量与结构并存的形态,即表现为波粒二象性;又如,马克思哲学中的物质实在性和辨证发展实际上也是这一真理的反映,即物质的辨证发展是因为物质的原始形态是膨胀的一团能量,并因为膨胀,可能结构数与所能达到的现实结构数差值而产生结构,这是对称破缺的原因。

一个系统的产生,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产生物质的阶段,即由一团弥漫的原始能量,演变为一些可观测到的基本粒子,如夸克等。二是物质稳定存在的阶段,由夸克衍生出原子,由原子衍生出分子,由分子而现代的各种物质,由于前一阶段吸收的能量最多,这一个很长时期,应该是比较稳定的。三是产生死亡与重生的阶段,有些系统因为与其它系统较强的关联性,又由于在前一阶段的演变,产生了一些更复杂的存在形态,这样,使得整个系统对初始值高度敏感,所以可能达到耗散结构的临界点,而得到继续发展,成为一个有组织的,对外界刺激能进行处理,并做出信息反映的“结构”。

这个理论可以把马克思哲学理论的两个假设合并为一个假设,而且是一个有一些证据证明的假设,并能把辩证法中的三个基本原理并为一个,从而使这个理论更为简单和优美,同时可以解决一个人类社会进步的本源。人类社会进步的原动力在于类似于量子世界中的跃迁一样的一个社会个体的人――他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的“灵机一动”,通过改进生产工具,来改进生产效率,从而在社会生活中获得较高的地位,使其他人得以模仿,通过无数个这样的模式,使得生产力的总量不断扩大,从而使得社会系统不断膨胀,引起结构的变化,即社会形态的进步,这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还可以用这个理论来解释人的心理现象,如一个人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是如何形成的,我们可以把人从外界接受到的信息看作是一个个的“能量”,随着能量的不断膨胀,进而达到临界点,产生稳定的对外界信息处理方式的结构;即人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作者单位:甘肃省临泽县城关中学)

上一篇:解读动画角色设计的双重性 下一篇:浅析我国经济增长对就业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