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材料的“活水”激荡起来

时间:2022-08-21 06:01:11

让材料的“活水”激荡起来

作文创新就是要求立意新、材料新、表达新。高考作文存在的普遍问题除了内容单薄、缺乏材料外,就是用例陈旧、俗套,不论写什么话题作文都是“老马识途”,动辄踏入“革命老区”。中国古代的例子不外乎屈原、司马迁,现代的常常是焦裕禄、张海迪;外国的例子常用爱迪生、居里夫人、贝多芬等,让阅卷老师产生审美疲劳,不胜其烦。

学生只要运用发散思维的眼光,紧紧扣住时代的脉搏,让作文材料的“活水”激荡起来,何愁觅不到新颖的作文材料?

一、立足文本,进行深加工,用同一则写作素材辐射多个话题的论证

学习了《我与地坛》这一课,学生的内心深处得到了一次洗礼,有的被史铁生的事迹感动着,有的被史妈妈的母爱震撼着。过去一提起史铁生,就把他看作残疾人的骄傲、身残志坚的典范。抛开固定的思维模式,从发散思维的角度运用这则材料,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证不同的话题:

1.史铁生没有一味地在废墟上哭泣,他以挫折为笔,痛苦为墨,书写生命的新篇章,在人生的路途上,他收获了别人难以企及的成功。(“遭遇挫折与放大痛苦”的话题)

2.史铁生的母亲默默地为儿子做的这一切,她唯一指望的是儿子能读懂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家庭教育”的话题)

3.苦难是一架梯子,勇敢者利用它摘取幸福的果实。史铁生以苦难为笔,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读懂了苦难就读懂了幸福,读懂了苦难与幸福也就读懂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的话题)

4.乌鸦尚知反哺报恩,人更应当把感恩当作美德之树上葳蕤的绿叶。史铁生为感恩母亲,疯狂地想使母亲感到骄傲,硬生生地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了一条通向未来的路。(“感恩”的话题)

5.史铁生背负着沉重的心灵枷锁,背负着沉重的人生疑问,来到地坛,反思自己,终于参透了生与死。他明白了死是一个不必急于求成必然会到来的事实,明白了“怎样活”才是一个值得深刻思考和计划的事情。(“反思自己”的话题)

同一则写作素材,只因审视的角度不同,就可以成为多则话题作文的材料。这样不仅使作文内容丰富,而且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二、立足生活,引进时代的“源头活水”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学生的写作也是如此。面对话题,学生应将时代的“活水”引入作文,紧跟历史潮流,把握时代脉搏、放眼世界、关注社会。比如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东方时空”“体育新闻”等栏目,翻阅《中国青年报》《半月谈》等报刊,开阔视野,拓展选材空间,提高思想水平和文化品位。例如:

1.谁说现代是失落英雄的时代。尽管远去了刀光剑影,消泯了战争烽火,但行行出英雄,英雄的精神永远驰骋。非典肆虐时,为保证人民生命安全,忘我工作的白衣战士就是英雄。(“英雄”的话题)

2.登封市公安局长任长霞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打非除恶,保一方平安,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让登封市人民自豪和骄傲的成绩,“戛然而止乘风去,定格光环在巅峰。”(“平凡与自豪”的话题)

3.田径场上的短跑项目,从来都是由欧美选手(尤其是黑种人选手)垄断的。刘翔的110米栏冠军,意义远不是获得金牌,他实现了黄种人一百多年来的梦想。如果刘翔和教练没有打破垄断的梦想,没有超越梦想的勇气,一直满足于进入前八强的成绩,他会创造这个奇迹吗?因此,有了梦想才能去努力的超越梦想。(“超越梦想”的话题)

4.每一个失败的英雄都像追日的夸父,填海的精卫,他们是生生不息的精神象征。在赛场上拼搏,哪怕以失败告终,也比见好就收更有意义,毕竟赛场不是。阿兰・约翰逊悲伤的离去,但他仍然赢得了对手的怀念与尊重。刘翔与约翰逊之间不是狭隘的瑜亮之争,而是真诚的惺惺相惜。(“王者英雄”的话题)

5.200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洪战辉,当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就对另一个更弱小的孩子担起了责任,就要撑起困境中的家庭,就要学会友善、勇敢和坚强。生活的艰难让他过早地开始收获,他由此开始变成了苦难打不倒的男子汉,在贫困中求学,在艰难中自强。今天他看起来依然文弱,但是在精神上,他从来都是强者。(“面对挫折”的话题)

这些事例,有的来自生活,有的来自新闻报道,是学生必须关注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写作时面向生活,关注这样的事例并作深入思考,可以丰富充实作文内容,使文章语言摇曳生姿,读来唇齿留香。

只要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社会,做生活的有心人,发现并积累最富有时代特色的,与新生活、新事物密切相关的新材料,勤于思考,要“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而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做练习题。”在行文时选材,反复推敲,选取最能表现主题的新鲜的材料,一定能写出文质兼美的佳作。

参考文献:

谈幼珍.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摭谈[J].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0(10).

上一篇: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词块教学法的运用 下一篇:浅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的五“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