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基本原则,认清是非,规范使用涉台用语(续)

时间:2022-08-21 05:44:53

[摘要]文章针对涉台用语,结合编辑实践,兼顾复杂情况下问题的处理,分类提出具体操作层面的技术处理方法。

[关键词]涉台用语 具体操作 编辑实践

[中图分类号]G23[文献标识码]A

涉台用语在编辑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往往表现在用语处理宽严失度。宽,是对有关用语未作处理或放松审查;严,即过分敏感导致处理过度。这些问题均是对涉台用语把握不牢的表现。因此,必须以《关于正确使用涉台宣传用语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基础,结合当前我对台工作方针政策、两岸关系发展新形势,明确涉台用语规定,并贯彻于编辑实践中,掌握技术处理方法,杜绝问题的产生。

一、关于一个中国原则的用语处理

一个中国原则是党和国家处理的基本原则,目前有两种表述方式。在国际上沿用“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针对两岸的最新表述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涉台图书编辑工作须始终坚持此原则,用语处理要以不产生“两个中国”“”“”等意涵为前提。

(一)有关称谓及其纪年

1. 1949年10月1日以后的“中华民国”及其纪年,一律不得使用。“中华民国”“台湾政府”可改为台湾当局、台湾方面、台湾地区政权等,若有具体时段,也可根据情况称其为当局、当局或当局、当局等。

2. 台湾当局官方机构,不得冠以“国家”“中央”“全国”等名词。对所谓“一府五院”(“总统府”“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监察院”)及其下属机构,可以台湾有关当局、台湾当局有关主管部门(机关)等表述;对“行政院”可改为台湾行政主管部门、台湾行政当局;其下属各“部会”,如“行政院新闻局”可改为台湾新闻主管部门。如果直接称呼上述机构,则须加引号,另如“行政院主计处”“蒙藏委员会”等。台湾的市级及以下机构,可直接使用其名称,如台北市政府、高雄市教育局等。

3. 有关官方机构职官名称,不得出现“总统”(“台湾领导人”“台湾最高领导人”)、“行政院院长”及“立法委员”(“立委”)等,可改为台湾当局(台湾地区)领导人、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及台湾地区民意代表等。如直接称呼,须加引号。台湾市级及以下机构职官名称,如市长、县长、议长、议员、乡(镇)长等,可直接使用。

4. 不能称我方为大陆政府、大陆当局,可称中国政府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或大陆方面。

5. 我方官方机构名称,不能加大陆,如“大陆国台办”应改为国台办。

6. 民国纪年以民国三十八年为界,此后应改为公元纪年(两者相差11年),如对台湾方面所称的“民国三十九年”应改为1950年。

(二)“”问题

1. “”产生于1945年,任何将此前历史事件称为“”事件或将此后的二二八事件等称为“”事件的内容,均应坚决删除。另,日据时期的台湾民主国、革命党、台湾革命民族总同盟、台湾国民革命党、台湾青年革命党和台湾革命党等均是抗日爱国组织,不是“”组织,不用加引号。

2. “”“法理”“渐进式”“台湾法理独立”“台湾独立”“台湾地位未定(论)”“台湾托管(论)”“台湾民族(论)”“文化(论)”“台湾住民自决(论)”“统‘独’公投”等,须加引号使用。统“独”并列时,应对“独”加引号,如统“独”倾向、不统不“独”等。

3. “文化”。(1)禁用“台语”,应改为闽南语或闽南话。(2)“”在文学上的表现,即“文学”,其中的观点和倾向,如“台湾文学主体论”“皇民文学”“台语文学”等,应加引号。

4. “”史观。(1)“”史观对台湾历史的划分为“荷治—郑氏时期—清领—日治—终战—再殖民”,应按史学界通常的划分方法修改,即古代(或称早期)、荷据时代、郑氏时代、清代、日据时代、战后。[1](2)“台湾历史只有400年,是葡萄牙人最先发现的”,这是有昧于史实的说法,可改为台湾历史可上溯至远古时代,台湾与大陆的历史联系源远流长,记载台湾的最古文献是成书于1 700多年前的 《临海水土志》。(3)“历史上中国中央政府对台湾采取消极治理理念,在台进行的也是无效统治”,可改为历史上中国中央政府不但重视对台湾的管理,而且关心台湾民生,尤其是外国侵略者觊觎台湾、企图据台湾为己有之野心逐渐暴露之后,更加强了对台湾的行政管理、军事海防及近代化建设。

5. “”组织名称须加引号。(1)“台湾团结联盟”是急“独”党派,不能简称为“”而与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简称全国)相混淆,应简称为“”,全称与简称均应加引号。(2)对内具有“”性质的派系、机构和次级团体,如“基本教义派”“中国事务部”“正义连线”“福利国连线”等应加引号。(3)其他组织如“台湾民主独立党”“台湾基督教长老教会”“全美台湾人权协会”“台湾建国党”“全台李登辉之友会”“台湾教授协会”“台湾医界联盟基金会”“世界台湾同乡联合会”(“世台会”)等,均应加引号。[2]

6. 审稿中涉及“”代表人物的著作或内容,应予以重点关注或删除。其代表人物如王育德、史明、彭明敏、陈芳明、纪政、叶石涛、吕秀莲、李乔、杜正胜、林浊水、黄文雄、辜宽敏、黄纪南、廖文毅等。[2]

二、关于的用语处理

(一)概念性质界定

1. “台海”为“台湾海峡”之简称。有“”之说,却无“”,可改为。

2. 有关性质,如“是国际问题,受国际因素影响”的表述,应改为是中国内政,受外部因素影响。

(二)时间界定

产生的时间是1949年,若将向前“追溯”至明清甚至更早,显然是错误的。如“清代的”,可酌改为清代台湾有关情况。

(三)有关公报、条约等

1. 中美签订了三个联合公报,均涉及,其简称《上海公报》(1972年)、《中美建交公报》(1979年)、《八一七公报》(1982年),应用书名号表示,不应加引号。

2. 中美建交同时,废除了一个条约,但随后又出台了一个法案。其条约“美台共同防御条约”为其双方所签订,应加引号使用;其法案《与台湾关系法》是美国国内法,不是与台湾签订,可用书名号。

3. “旧金山和约”。1951年美国在旧金山召开“对日和约”会议,当时的苏联、波兰、捷克拒绝签署草案,印度尼西亚、缅甸拒绝参加会议。因此,此为英美片面对日达成的“和约”,应加引号使用。

(四)“解放前(后)”,应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前(后)、1949年前后等。“政府(中华民国政府)退守(逃往)台湾”,应改为(当局)退据(踞)台湾、败退台湾等。

三、关于两岸的用语处理

(一)禁用词

1. 国际法上国与国之间的用语,如“护照”“文书认证”“司法协助”“引渡”“偷渡”等,要改为旅行证件、两岸公证书使用、两岸司法(行政)方面的联系与协作、遣返、私渡等。

2. 禁用“两岸分裂、分治”定义两岸关系状态,应改为两岸分离。如“两岸虽同文同种但长期处于政治分治状态”,应改为两岸虽同文同种但长期处于分离状态。

(二)合称与对称

1. 大陆与台湾及两岸与港澳并列。台湾企业投资大陆或两岸共办活动等,不能合称其为“”,可根据具体情况,改称京台、闽台、豫台或河南与台湾等;两岸与港(澳)合办活动,我方不用“两岸三(四)地”表示,不能用“澳台”的称呼,应改为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大陆与台湾有关方面形成对称时,不能将台方称为“外商”或“外方”,也不能称我方为“中方”,可视具体情况称台方、闽方等。

2. “两岸当局”“两岸政府”,根据情况可改称两岸、两岸政治公权力部门、两岸公权力部门、两岸双方等。

3. 两岸航线,不是国际航线;可称为北京-台北航线等。

4. 两岸语境下,大陆与台湾是对称,不能称大陆为国内或内地(内地一词通常出现在清代、日据时期有关文献中,在现代则是与港澳的对称)。没有“台湾”对应或没有两岸语境,应避免使用“大陆”一词。不能称“中国与台湾”或“我国与台湾”。不能说“台湾同胞来华旅游”,应称台湾同胞来大陆旅游。如处理不当,均会造成“”等问题。

(三)两岸商谈

1. 两航谈判。两岸商谈始于1986年“华航事件”引出的两航谈判。对两航,易误解为中国民航局与“华航”,应改为中国民航与“华航”。因为是企业间谈判,并非我官方与其谈判。

2. 金门商谈。1990年“闽平渔事件”发生后,在金门进行了民间形式的商谈。我方为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两岸语境下可称为我红十字会,不使用“大陆红十字会”;对方为台湾红十字会。对双方合称,可称为海峡两岸红十字组织。[3]

3. 两会商谈。(1)海基会与海协会先后于1990年和1991年成立。1992年两会在香港会谈,之后达成“九二共识”。我方对“九二共识”应严禁用“一个中国、各自表述”或“一中各表”等代替其内容,而应表述为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2)1993年“汪辜会谈”,1998年“汪辜会晤”。汪辜只进行一次会谈,没有第二次汪辜会谈,在1998年两人并未谈判和签订协议,而是晤面。“汪辜会谈”与“汪辜会晤”因属特定称谓,一般要加引号。

(四)两岸“三通”

两岸“三通”,由我方首先提出,即“通邮、通航、通商”;但当时台湾当局不仅无意“三通”,还企图将属于国内事务的“三通”变为“国与国之间的三通”,在全面、直接“三通”压力下,于2000年单方面批准“试办金门马祖与大陆地区通航实施办法”,提出分阶段开放金门、马祖与福建沿海的货物和人员直接往来,即所谓“小三通”,以此谋求“独立国家地位”。因此,“小三通”应改为福建沿海与金门、马祖地区直接往来,“大三通”应改为“三通”。

四、关于台湾有关情况的用语处理

(一)有关党派及其组织

1. 对、、亲民党等党派,可直接称呼;不能称其为“台湾”“台湾”“台湾亲民党”等。要注意表述准确,如全称为中国等。

2. 其党派机构和职务,如中央执行委员会(中执委)、中央评议委员会(中评委),党务发展委员会、秘书长等机构及其人员职务,不加引号。

3. 具性质的组织。如“爱国同盟”“义士联合会”“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大同盟”“中国青年救国团”等,须加引号。

(二)有关民间团体及其组织

1. 冠有“中华民国”字样的团体,应酌情修改。如“中华民国图书出版事业协会”“中华民国图书发行协进会”等,可改称台湾图书出版事业协会、台湾图书发行协进会等。

2. 对有官方背景的民间团体,如“中华旅行社”、台湾在境外设置的“经济文化代表处(办事处)”等,须加引号。

3. 冠有“国”字头、“中国”、“中华”字样的机构和有关学校名称,应酌情修改。如“国立故宫博物院”应改为博物院(英文中应删除national);“国立清华大学”应改为台湾清华大学、“国立台湾政治大学”应改为台湾政治大学;“国小”(“国民小学”)、“国中”(“国民中学”)应改为小学、初中(台湾教育体系中另有高中);太鲁阁“国家森林公园”可表述为太鲁阁森林公园;“中国钢铁公司”“中国船舶”“中华电信”“中华道教文化团体联合会”“中华两岸婚姻协调促进会”等,一般要加引号表示。

(三)民族

1. 对居住在台湾地区的公民,慎用“台湾人”一词,应改用台湾民众或台湾同胞。

2. 对族群中的原住民(该词曾被利用鼓噪“”),宜改为台湾少数民族(或直称泰雅人、赛夏人、阿美人等)。居住在山地的少数民族(高山族)有九族:泰雅、赛夏、布农、曹、鲁凯、排湾、卑南、阿美、雅美。居住在平地的少数民族(平埔族)有十族:凯达格兰、雷朗、噶玛兰、道卡斯、巴布拉、猫雾拣、巴则海、洪雅、西拉雅、邵。[4]

(四)选举

1. 有关选举用词,如“大选”(3·20,即3月20日为“总统”选举的日期)、“总统就职典礼”(5·20,即5月20日为“总统就职”日期)、“总统就职演说”等须加引号。

2. “国民代表大会”(“国大”)、“国民代表大会代表”(“国代”)、“中央民意机构”“中央民意代表”(“中央民代”)、“中央选举委员会”等,应加引号。

(五)地名

1. 一般不用“福摩萨”或“福尔摩萨”(葡萄牙殖民者发现台湾时对其称呼Formosa,即美丽的岛屿)指称台湾。需要使用时,须加引号。

2. 在大陆出版的图书,对台湾所称“钓鱼台”、日本所称“尖阁群岛”,应改为或对引语加注说明。

五、关于国际活动的用语处理

(一)国际语境下,介绍我国情况时,要称中国或中华人民共和国,不能称大陆;不能把台湾和其他国家并列,应称中国台湾或台湾地区。

(二)在不属于只有国家才能参加的国际组织和民间性国际经贸、文化、体育组织中,如世界卫生组织(WHO)、世界贸易组织(WTO),不能称台湾或台北,应称中国台湾或中国台北(WTO中全称为:台湾、澎湖、金门、马祖单独关税区);国际体育比赛中,可用中华台北称之。

(三)台湾所谓驻外“使(领)馆”机构称谓,须加引号表示。

(四)两岸人员经其他国家往返,不能称“经第三国回大陆”或“经第三国回台湾”,可改为经×国回大陆(台湾)。

(五)1971年,中国不是“重返”联合国,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六)台湾的“国际(活动)空间”、台湾当局的“外交”活动等表达中的有关词汇,均应加引号。

六、容易忽视的问题

(一)地图

如中国地形图、交通图等,不可漏掉台湾、澎湖列岛、等;对台湾地区出版的地图或示意图,须对其中敏感地名、标识进行处理,如“国父纪念馆”应改为孙中山先生纪念馆。

(二)照片和图片

图书使用台湾有关照片或图片,往往会出现“中华民国”等字样及其“国旗”“国徽”,应予删除或做技术处理。

(三)注释

注释引用外语文献时须注意“R.O.C”(“中华民国”英文缩写),一般应改为China,不好处理时,宜删除英文而保留中文内容;台湾作者所称所写有关“我国”“国内”“国外”,一般是指“中华民国”,因此均应酌情修改,如可相应改为台湾地区、岛内、岛外、台湾地区内部、台湾地区外部等。

(四)图表

图表中常出现将台湾地区与其他国家并列而图表名称只体现“国家”而无“地区”的问题,表名应表示为××国家和地区××表。缺省“民国”两字的纪年方式最容易被忽视,大多出现在引用台湾方面提供的图表中,如台湾作者缺省表示的“99年”,极易与1999年的缺省表示混淆,应据实修改。

七、其他处理方法

除《意见》所列有关处理方法外,目前,在编辑实践中还可用一些其他方法变通处理有关复杂情况。如加注释、加编辑说明(出版说明)、直接引用改为间接引述等。这些方法皆是为了保持档案、文献、史料的完整性,既尊重原著,又可说明问题,但应注意使用对象。

加注释者,如某台湾引进版图书序言原题“蒋总统为×××先生百年诞辰致词(代序)”,可改为代序。并对其加注号,在页下注说明:本文原为×年×月×日为“×××先生百年诞辰致词”,以此作为本书代序——××出版社注。

加编辑(或出版)说明者,如影印出版某涉台史料时,为保持史料原貌,在重拟史料标题的基础上,在编辑(或出版)说明中可酌情交代:为保持史料原貌,编者对史料中因时代背景、政治立场不同而形成的称谓等,在影印时未做处理,相信读者通过重拟标题,对编者(出版者)立场自有明鉴,等等。

直接引用改为间接引述者,如台湾作者直接引用其他人著作中的“中华民国对宪法进行了多次增修……”,若仍放于正文中,可去掉引号后改为台湾当局对其所谓“宪法”进行了多次增修……或将直接引语删除,在正文中加入概括性文字,并加注号,将内容作为页下注处理。

八、结语

涉台图书内容各异,涉台用语表现形式千差万别。运用个案举例的方法并不能穷尽所有情况和问题,因此,有必要总结几点涉台用语技术处理的规律,以便举一反三。

(一)原则性

在处理书稿时要将一个中国原则的要求贯穿始终。除按规定处理外,同时须注意,对台湾不涉及“国家组织架构”和不违反一个中国原则等的称谓,可不做处理,直接使用,以免处理过度。

(二)规范性

保证对用语修改符合有关标准和规范。除按涉台用语规定处理书稿外,另如:

1. 要用惯称。台湾海基会不能表示为“台北海基会”。

2. 非直接引用内容不能以外电或《参考消息》直译转载的词语代替规范用语,如不要以“北京”代替中华人民共和国或中国,不要以“台北”代替台湾当局等。

3. 处理要全面。以规范方法只修改局部内容易错上加错,如将“中华民国宪法”改为“台湾宪法”且不加引号,即谬之远矣,问题从“两个中国”转向了“”。

4. 要依据有关标准规范、出版要求处理书稿。如台湾所使用计量单位要改为国际通用计量单位,地图要用经国家测绘局审核的规范地图(具有审图号)等。

(三)适用性

面对复杂情况,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语境、不同时限、不同对象,判断是否适用。

1. 语境适用。如在两岸语境下,大陆与台湾是对称。

2. 对象适用。对著名专家与一般作者、大陆与台湾作者、入岛图书与一般图书的要求不同。如入岛图书,除遵循有关用语规定外,还须兼顾台湾受众的感受,在语式、语气和表达方式上应更谨慎,尽量避免刺激性词汇(如介绍红色旅游景点时避免使用“反动派”“解放后”等字眼),要改用中性词语或修改语法结构;对台湾作者的著作,除尽量保持其行文习惯、表达方式外,对有关禁用词汇,可尽量以替代词变通处理或承前省略,以减少有关词汇出现频率,避免加引号带来的阅读不适感。以上技术处理方式不仅可保证均衡把握处理尺度,且能够体现我编辑思想的包容性,有利于促进两岸文化交流与沟通。

以上结合前辈及同行的编辑经验及个人学习涉台用语所得,对涉台图书中须注意的用语问题进行了简单总结。本文对用语类别的划分,唯依据其与叙述主题的紧密程度而定,并非能够截然分界,愿读者明鉴。若涉台图书编辑能够时刻牢记一个中国原则,认清大是大非,注意技术处理方法和细节,便能更好地领会涉台用语义理,把好涉台用语关。

注释:

[1]陈孔立.台湾史的分期与框架.中国论坛,1992(1).

[2]杨立宪.“”组织与人物.北京:九州出版社,2008.

[3]乐美真.金门商谈漫记.北京:九洲图书出版社,1998.

[4]史式,黄大受.台湾先住民史.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九州出版社)

上一篇:宏观编辑出版:一个国家的文化主要体现在一个国... 下一篇:牛津大学出版社学术期刊经营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