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行统一视角的道德教育思考

时间:2022-08-21 05:05:02

基于知行统一视角的道德教育思考

摘要:基于知行统一视角的道德教育思考,源于在社会现代急速转型背景下,传统道德教育局限日益暴露,探讨和研究德育中出现的知行背离现象及其成因,寻找正确的途径,实现德育的知行统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关系为切入点,以道德知行的分裂为参照,结合道德教育现状,试图提高道德教育效能的一个务实选题。

关键词:知行统一 知行分裂 道德教育

一、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基本内涵及其关系

1.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

道德认知是指道德主体,因探究道德属性,道德规范、道德理想及道德的演化规律、道德实践的条件等问题,而形成的有关道德的真理性认识。道德实践即主体在道德领域、道德层面的一切活动。是指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

2.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关系

一是道德知行分裂,这是指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道德行为相互脱节、分裂、甚至对抗的状态。知行分离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第一,知而不行,“知”是指人们对社会所倡导的伦理规范及社会主义公德的认同,“行”是人们对道德伦理规范的践履。社会公众尽管都熟悉和了解我国的道德规范,但往往不能见之于实践。第二,知行相悖。主要表现为在对人对己作双重标准。一是对道德要求方面的“以理想原则律人,以现实原则律己”,二是在权利与义务方面“律他人以义务,律己以权利”,三是在维护社会公德方面“律他人以德(公),律己以私”;二是统一关系。道德知行统一是指一方面道德认知指导道德实践并向道德实践转化。另一方面,道德行为、道德实践严格的按道德认知所取的得真理性成果而展开。道德意念的动机世界与道德实践的现实世界,是一个和谐完整统一的世界。

二、知行分离现象的道德表现及其原因探究

1.知行分离现象的道德表现

当下,我们对社会上知行分离的不良现象都颇有感触:相继发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等恶性食品安全事件;医院大厅上救死扶伤的口号让人感受医德昭昭,而社会新闻中各类医患纠纷不绝于耳;另有大学生药家鑫事件等。至此,有人把因知行分离给社会带来的后果叫做“道德大滑坡”。如果继续无视知行背离现象,我们的道德建设必将走不出困境。

2.知行分离现象的原因解析

解决知行背离问题主要从社会制度、环境层面,从传统道德教育的缺陷等方面寻找突破口。

第一,社会道德奖惩机制的不健全。对人进行道德教育,需要一系列的奖惩机制来起到导向和警示作用。这种机制不健全主要体现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现实条件的局限。还有奖惩力度尤其惩罚力度不够。第二,践行道德行为的良好环境缺失。良好道德行为的出现与一定的环境有关,特别是道德舆论环境。“社会环境是道德思维主体进行道德思维所以来的外部环境,在正常的舆论环境下,行为主体做出守德行为后,应该得到周围人群积极的评价;反之,行为主体做出败德行为后,应该得到周围人群消极的评价。”[1]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出现个体本身不践行守德行为,还蔑视守德行为甚至嘲笑别人的现象。让守德之人得不到肯定,还在精神上受到打击,这样将降低人们守德的积极性。第三,道德教育的层次性含混不清。近年来,追求道德至善还是退守道德底线的论战不断,道德教育是要培养道德圣贤还是培养守法公民,值得反思。“道德圣贤意指一个其行动在道德上竭尽善良的人,也是一个在道德价值上达到极致的人。” [2]在我国道德教育实践中,没有能够切实的根据教育对象层次特点的不同来选择道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没有很好地做到在最佳阶段选择最适当的教育内容。

三、知行统一视角:道德教育实效性探索

1.健全道德监管机制――道德教育取得实效的制度保证

“制度为个人行为提供一种激励系统,同时它还为个人提供了与环境有关的信息与认知模式,个人按照制度引导的方向和确定的范围作出选择”。[3]要改变“道德知行背离”的现象,必须有制度上的保障,使践行道德行为的人得到一定的回报,践行败德行为的人得到一定的惩罚。首先,要加大各方面的投入以保证现有道德监管机制得到有效的实施;其次,要建立新的道德监管机制,制定相应的处罚措施,增加败德成本。要将对人的道德要求融于社会生活的规章制度之中,形成制度道德。

2.净化外部环境――优化道德教育的基础

道德教育的失效,除了自身方法的失当外,还有外部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经济文化环境对人们的思想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并通过社会和传播媒介渗入人们的生活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思维习惯、价值取向,养成人们特定的行为方式。某种思维定势一旦形成,将很难再改变。因此,要在短期内消除文化传统和社会转型带来的负面作用是不可能的,但可以通过建立一个尽可能公平的外部环境,最大限度地减少乃至消除消极因素。

步入信息社会,我们尤其注重对大众传播媒介环境的净化,从目前情况看,光靠学校教育和政府宣传是不够的,应该开展多样化的全方位道德教育。“受教育者品德行为和习惯的形成,起初主要是靠外部的评价来调节和强化的。外在评价之所以能对受教育者的品德行为固化发挥作用,是因为这种评价以肯定或否定的形式表现出来,形成某种舆论氛围,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4]在社会上形成一个力求知行统一的良好道德舆论环境,媒介的素养高要求是必不可少的。

3.重视道德教育的层次性――创新道德教育的途径

首先,应从教育对象不同的年龄、心理特征和理解能力出发,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和设定教育任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教育目标。其次,应从社会不同群体具体道德情况出发,选择不同层次的道德教育内容而教之。不同社会群体的道德实际水平、特点及要求各不相同,其道德认识、情感、意志、信念、习惯发展也各不一致。从这几个角度推行道德教育内容上的层次性建设,内容上区分出层次可以更好地实现道德教育的整体功效。最后,道德教育层次性建设看似简单,但它却在整个道德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与意义。不仅在道德教育目标、对象、内容和方法上,它是道德教育知行统一落到实处、产生实效的重要途径,还是道德教育要注意的重要原则。

参考文献:

[1]黄富峰.道德思维论论[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206

[2]苏珊?沃尔夫.道德圣贤[A](徐向东.美德伦理与道德要求[C]).凤凰文库,2008:232

[3]周光余、张士引.论社会公德领域“道德知行背离”现象的成本[J].今日南国,2008(11):101

[4]范树成.德育过程论[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92

作者简介:王萌萌(1987- -),女,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张慧峰(1987- -),女,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上一篇:浅谈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品德与生活》课中的应... 下一篇:高中英语课堂词汇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