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学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初探

时间:2022-08-21 04:54:26

电大学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初探

摘要:学籍管理是一项贯穿学生在学始终的管理工作,开放教育模式下学籍管理必须适应电大开放教育的发展趋势。本文以朝阳分校为例结合开放教育下学籍管理特点,梳理总结日常工作中出现的具有代表性问题,展开了一系列对策初探。

关键词:学籍管理;开放教育;成人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1-0012-02

学籍管理是开放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全面掌握在校学生情况、维护正常教学秩序以及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开放教育这种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要求高质量高效率的教学管理方式与之相配套,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籍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对开放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以及教学改革的推进具有重要意义。

一、开放教育学籍管理特点

1.管理中体现个性化管理。在开放教育模式下学习对象呈现出明显的多样性、动态性[1],不受年龄、工作、时间、地域的限制都可以积极参加学习。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依据现实状况自主选择学习方式、掌控学习进度、利用课堂、多媒体网络等形式开展学习。学生参加电大学习的目的不统一,背景、学习能力不同,学习进度存在差异,这就要求传统的以班级为单位的管理方式中必须融入利于学生发展的个性化管理,学籍管理作为贯穿学生学习生涯始终的一项管理工作,更要体现出个性化。

2.学制弹性制。《北京电大开放教育学籍管理办法》中规定:电大开放教育“实行完全学分制管理,学生学籍从入学注册起8年内有效”。根据这一规定,学生入学注册后按照该级专业规则学习,既可以严格按照学校的课程安排学习、参加考试,选择在达到最低年限时申请毕业;也可以根据个人生活、工作时间灵活掌握,选择在8年的学籍有效期到达之前完成课程学习申请毕业,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工学矛盾,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下顺利完成学业。

3.管理手段逐步现代化。2010年《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务管理系统(CPS1.0)》的全面推广使得以电子管理为主、手工管理为辅的管理方式成为现实,开放教育学生的整个学籍过程都可以通过该系统顺利查询;在网络环境的覆盖下甚至可以完成全国范围内学生课程注册、毕业预审、学位预审网上完成,极大限度地优化了管理过程。2009年“蓝卓移动校园”和2011年“北京电大短信平台”的全面普及惠及了基层办学单位的管理人员以及学生本人。

二、电大朝阳分校学籍管理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办学规模大、专业数量多。我校自1999年承办电大开放教育至今走过了15个年头,截至2014年1月,在市电大开展招生的专科25个专业、本科15个专业中,目前我校开设了工商管理、行政管理、会计、金融、护理、建筑施工、工程造价等14个专业;工商管理、行政管理、会计学、金融学、护理学、土木工程、学前教育等13个专业,注册人数达到2672人,在校生3000余人。到2014年3月为止,专、本科毕业学生累计达到近8000人,近500人获取学士学位;毕业生、学位获取人数分别稳定在全市第7名、第4位左右。

2.大规模下的流失率。统计我校2008年秋季到2014年春季的新生注册数据,从招生录取到注册缴费这一环节,流失的学生平均达到了10%;统计我校2008年秋季到2014年春季的各类转学、退学、因故休学失去联系等数据,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流失率达到了8%左右。无论是开设了多年的成熟专业还是近年新开设的专业,从学生报名入学到注册缴费,再到进行开设课程的学习,这两个过程均存在一定流失率。

3.弹性学制下的遗留生。学生学籍入学注册起8年内有效是电大开放教育的办学特色之一。我们将广义上的遗留生定义为:电大开放教育学生在该年级、该专业所适用的专业规则规定的最短学习年限内,未获取所规定课程最低学分,无法达到毕业条件;或者虽已经获得规定课程最低学分,但因某些原因暂时不申请毕业的学生。随着近些年来办学规模的扩大、专业的增多,各个专业都出现了数量不等的遗留生,为学籍管理带来了许多后续问题。

4.各专业发展现状不均衡。为了发展开放教育稳定在校生规模,我校招生办进行了一系列的生源测算,根据朝阳区区域经济发展形势和周边人才缺口,从2008年秋季起扩充了一定数量的新专、本科专业。通过对2010年秋季到2013年秋季连续7个学期的注册、毕业、学位获取等情况的数据统计,可以得出以下分析结果:(1)专业人数:本科中行政管理、工商管理、会计学3个专业;专科中行政管理、工商管理、会计学3个专业,人数具有很大稳定性,并呈现出逐年小幅上涨的趋势。本科中英语(商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法学3个专业;专科中护理学、物流管理、物业管理、计算机4个专业,人数大致稳定但呈现逐年递减趋势。(2)毕业生人数:近7个学期我校毕业生总人数在每学期277人到325人之间,每年春、秋两季毕业生人数基本保持稳定。但毕业生人数明显低于该季招生人数,也就是说在校生的规模在不断加大,其中有相当数量的遗留生存在。(3)本科学位获取:在本科已经有毕业生的9个专业中,选取近7个学期中毕业生超过三届的专业进行比较。受到毕业论文成绩制约,学位获取率小于10%的专业为会计学、小学教育;受到学位外语考试制约,学位获取率在30%左右的专业为行政管理、英语(商务),在50%左右的专业为工商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近7个学期本科毕业生无论从学位获取总数量还是从占毕业人数百分比统计,工商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行政管理这几个专业明显优于英语(商务)、会计学、小学教育等专业,呈现出阶梯排列。

5.多重现代化管理手段并用。电大作为远程开放教育一种重要形式,利用现代网络和信息技术的手段使传统教育挣脱出了时间和地域上的束缚有了更开放、更宽广的发展空间。伴随中央电大2010年网络版教务管理软件的全面推广,中央电大、市电大、分校间有了统一的后台数据库,学籍管理的注册、信息清理、学籍异动、毕业审核、学位审核等大部分模块都已经实现了网络化管理,提高了管理的准确性与时效性。我校导学教师与学生间的沟通除了通过“朝阳电大在线平台”中的班主任论坛外,还应用了“蓝卓短信平台”与“北京电大短信平台”,做到信息畅通,即时及时,大大节省了工作时间与工作成本。

三、对改革学籍管理的思考

1.以学生为本的个性化管理。电大开放教育学籍管理工作应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管理思想,不仅仅要从一个管理者的角度去看待学籍管理工作,更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尊敬平等地对待每位学生,发掘学生的个性特点,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根据工作背景、学习初衷不同可以将学生分为两大类,针对这两大类学生特点分别管理:第一大类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急于获取学历证书往往在学习中容易表现出浮躁、轻易放弃的特点,对导学教师的管理提出诸多质疑甚至产生抵抗情绪。对待这样的学生需要学籍工作人员与导学教师具备高度责任感并付出较大耐心,将思想教育同时融入到管理之中,不仅要通过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坚持学业,更要建立多种沟通方式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为其提供服务,建立学生对学校的信任感。第二大类学生具备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与较高的自觉性,珍惜学习机会、课业上努力追求上进,经常主动联系学校为全班同学服务。对待这样的学生适时鼓励其争取获得学位、积极申请奖学金、申报“优秀毕业生”等,能够在该专业学生中起到一定的表率作用。

2.保持专业设置连贯性及课程设置的稳定性。近年来随着我校专业设置的调整与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出现了为数不少的断档专业与断档课程。我校本科13个专业中的3个主要专业、专科14个专业中的3个主要专业,一共6个专业的注册人数就占到了总注册人数的二分之一,余下的专、本科共20个专业注册人数为总注册人数的一半。保持专业设置的连贯性以及课程设置的稳定性是稳定学校教学规模、均衡专业发展的重要先决条件,不但有利于宏观掌控学校运营状态、合理配置教学资源,也为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展开提供了有章可循的便利条件。

3.发挥系统优势提高遗留生的毕业率。在对待遗留生的问题上已经摸索出了切实可行的分类管理方式,面授课缺失问题在电大系统已经初步实现了网络化教学的基础上,有两种途径可以解决:第一,充分发挥电大系统化办学的优势,通过联系相邻的分校负责人以及授课教师,为学生提供宝贵的面授课机会并对其课业进行指导,让学生有归属感,认为学校还是关心他们的。第二,利用中央电大―市电大―分校三级教学网络平台上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程资源,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即使专业调整、取消了,教学资源依旧保留,可以供广大学生在线或下载使用。

4.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籍管理工作需要联系实际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与身心特征让学生参与到分校管理过程中来,不能无视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要引导学生能够自我管理,面对的大多数学生已经成年这一现状,学校要将管理定位在指导型管理而非限制型管理上。此外,鼓励学生参与管理也十分重要,学期我校会定期召开学生代表座谈会,听取学生代表对学籍管理方面的意见与建议,各年级、各专业的学生推荐产生班干部,各学习小组推举出小组长,班干部与小组长在学籍管理工作的开展中能发挥其重要职能,极大地调动了全体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

总之,学籍管理工作是电大开放教育模式下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学生在校学习全过程的管理。学籍管理工作的每一处细节都应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思想,每一项琐碎的工作也蕴含着学籍管理人员对工作的深刻思考。只有不断梳理工作中出现的典型问题、寻求解决方法,才能使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切实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参考文献:

[1]王玉娟.电大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学籍管理的探索[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3).

上一篇:浅谈网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下一篇:构建初中化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