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益确认初探

时间:2022-08-21 04:36:42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益确认初探

2006年2月,财政部的《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下简称新准则)相比2001年修订后的非货币易准则(以下简称旧准则),除引入了“商业实质”外,其交换资产的入账价值计量基础发生了变化,损益的确认原则也有了很大的不同。

一、交换资产公允价值不对等。发生补价

[例1]M公司以一辆福特汽车与N公司的一辆通用汽车相交换,经分析,该交换具有商业实质,假设整个交换过程中没有发生其他相关税费。

依据新准则的相关规定,M公司与N公司的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应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确定换入资产成本的基础,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M公司换入通用汽车的入账价格=换出资产公允价值+支付的补价=16+1=17(万元)

N公司换入福特汽车的入账价格=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一收到的补价=17-1=16(万元)

M公司损益额=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一换出资产账面价值

=16-13.5

=2.5(万元)

N公司损益额=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一换出资产账面价值

=17-13.6

=3.4(万元)

依据旧准则的相关规定,M公司与N公司只能以账面价值为基础确定换入资产成本,并且只有在发生补价的情况下,收到补价方确认损益。

M公司换入通用汽车的入账价=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支付的补价

=13.5+1=14.5(万元)

N公司换入福特汽车的入账价=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补价÷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

=13.6-1+17×13.6

=12.8(万元)

M公司(支付补价方)不确认损益。

N公司(收到补价方)损益额=补价-补价÷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

=1-1+17×13.6

=0.2(万元)

由此可以看出,在新准则下,M公司和N公司均要确认损益;而在旧准则下,只有收到补价方N公司要确认损益,支付补价方M公司不确认损益。

二、交换资产公允价值对等。不发生补价

假设例1中N公司通用汽车的公允价值为16万元,不发生补价,其他资料不变。

依据新准则的相关规定,M公司与N公司的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应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确定换入资产成本的基础,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M公司换入通用汽车的入账价=换出资产公允价值

=16(万元)

N公司换入福特汽车的入账价=换出资产公允价值

=16(万元)

M公司损益额=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一换出资产账面价值

=16-13.5

=2.5(万元)

N公司损益额=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一换出资产账面价值

=16-13.6

=2.4(万元)

按旧准则的相关规定,M公司与N公司只能以账面价值为基础确定换入资产成本,没有发生补价,不确认损益。

M公司换入通用汽车的入账价: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

=13.5(万元)

N公司换人福特汽车的入账价=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

=13.6(万元)

换入和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相等,没发生补价,所以M公司与N公司均入确认损益。由此可知,在新准则下,即使交换资产的公允价值对等,不发生补价,M公司和N公司也要确认损益;而在旧准则下,因没发生补价双方均不确认损益。

上一篇:外汇远期交易会计处理例解 下一篇:矿业权收益核算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