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思路

时间:2022-08-21 02:09:46

高校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思路

摘 要:强化实践教学,必须纠正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错误认识。应以就业为目标,确定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并努力创造条件,保障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高等教育;实践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544(2008)01-0072-02

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绝大多数高校的主要任务。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保证,但也是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为强化实践教学,必须积极探索新的实践教学模式。

一、当前高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实践教学是高校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环节,对培养应用型人才尤其如此。但是,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及客观条件的限制,实践教学一直是我国高校的薄弱环节。

1. 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一些学校,尤其文科院校或文科专业存在着“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错误认识。

2. 实践基地建设问题。由于学科的不同,需要多样化的实验室和实训基地,但这些实验室和实训基地一般都是高投入、低收入,甚至是无收入的,很难在校外寻找到合适的企事业单位建立基地。这样只能是学校自己建设实验室,而学校又存在经费紧张的问题。

3. 实验项目或教学软件问题。由于教师设计的实验项目不科学,或教学软件和实际脱节、操作性不强,使学校花大量投入建设的实验室利用率不高,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

4. 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问题。实践教学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组织管理跟不上,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又不明确,使实践教学的质量难以保证。

5. 实践教学的考核问题。没有建立规范的实践教学考核办法,对实践教学的要求远没有对理论教学要求严格。

由于各方面的因素, 实践教学难以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对学生操作能力的训练效果不佳, 甚至有些关键的实践项目仅停留在“认识状态”,而没有上升到真正意义上的“应用掌握”。

二、构建实践教学新模式的思路

(一) 确定实践教学新模式的目标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心理学家B.S.Bloom等人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体系应包括认知、 动作技能和情感等三大领域。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目标是围绕实际岗位职业技能而制定的具体要求,应当以市场需要为依据,以学生就业为目的,包括实践能力、职业素质、创业能力、资格证书等几个方面。具体而言,实践教学目标应包括以下内容:

1. 使学生获得知识、开阔眼界,丰富并活跃学生的思想,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进而在实践中对理论知识进行修正、拓展和创新。

2. 培养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使学生具有从事某一行业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包括四个方面:(1)实践能力。实践能力可通过单项能力、模块能力、综合能力和扩展能力的顺序分阶段逐步提高。(2)职业素质。社会信息化、经济全球化对专业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践教学体系不是单纯培养实践技能,而应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为目标,注重学生职业道德、奉献精神、团队精神、质量意识和创新意识等方面的培养。(3)创业能力。学生学习的根本目的就是满足谋生的需要,也就是满足学生创业的需求。通过创业教育可以锻炼学生的择业能力和生存能力,这是高等院校推动就业的必然选择。(4)职业资格证书。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是对学生职业能力的综合检验,也是学生顺利就业的基本保证。

3. 增强实践情感和实践观念,培养良好的公德与责任意识,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坚忍不拔的工作作风,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

(二)构建实践教学新模式的内容

1. 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确保实践教学的时间。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学校应明确规定实践教学环节(实验、实习、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的学分和学时,尤其是实验课时所占比例,一经确定,要认真执行,并不得随意变动,学校要制定严格的变动审批流程,确保实践教学的时间。

2. 把实践教学内容贯穿于“三个课堂”之中,形成“三个课堂”联动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第一课堂:除实验、实训外,还包括课程设计、课程论文、专业综合能力实践(含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 第二课堂:学生社团、各类培训、考证考级、自主实践、学科竞赛与科技活动等。 第三课堂:社会实践、顶岗实习、产学研合作教育等。把实践教学内容贯穿于“三课堂”之中,并纳入学分制管理的轨道。凡是从第一课堂直接延伸到第二、三课堂的实践教学,如社会实践、外语与计算机的自主实践训练等均作为必修学分;对各类学科竞赛获奖、在报刊上公开等设置创新学分;对获得各种专业或其他相关技能等级证书设置技能学分;对学生自主参与提高素质的各种活动(包括各类讲座、报告会、上机等),可以按时间计算设置素质学分。创新学分、技能学分和素质学分这三种学分均可作为第二课堂的选修学分,而且可以替代第一课堂的部分选修学分,以实现学分在“三课堂”中的互动,从而有机地形成“三课堂”联动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三)实践教学新模式的运行条件

实践教学条件是实践教学的保障层面,服务于教学内容体系,涉及师资队伍、实验(实训)设施、场地和环境等诸多方面。

1. 建立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创新精神、 教学能力强、熟悉实际业务流程、掌握过硬技术、乐于教书育人的高素质实践教学师资队伍。(1)学校要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与引进。可以让教师到企业为员工进行专业培训或到企业实际操作,使他们更加了解社会需求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2)在实验(实训)管理机构管理下,建设一支过硬的实验员队伍,要求实训指导教师参加全国通用的岗位技能培训,使其在技能上至少有中级以上岗位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并建立理论教师与实践教师定期换岗制度和专业理论教师限期通过相关专业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制度,通过强化专业技能考核来提高理论教师的实践能力,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 师资队伍。(3)聘请企事业单位的专家、有工作经验的人员以及实践基地有丰富经验的技术骨干作为兼职实习、实训指导教师,组建一支以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2. 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1)通过省部共建、校企共建等资金投入渠道,不断改善校内实验(实训)条件,大力整合现有资源,优化管理,扎扎实实地建设好各专业的实验(实训)室。(2)积极拓展实验(实训)室创建渠道,鼓励社会资源通过投资、参股等方式参与建设,共创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3)加强实验室、实训基地的科学管理,实现资源共享,将实验(实训)室资源向社会、企业开放,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实现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4)重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按照互惠互利的原则,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四)实践教学新模式的保障体系

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实践教学组织管理、运行管理和制度管理三个方面。

1. 组织管理。由学校对实践教学进行宏观管理,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和措施。各二级学院(或教学系)作为办学实体,具体负责实践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工作。

2. 运行管理。各专业要制定独立、完整的实践教学计划,并针对实践教学计划编制实践教学大纲,编写实践教学指导书,规范实践教学的考核办法,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根据行业的实际任务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安排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对实践性教学环节应做到六个落实:计划落实、大纲落实、指导教师落实、经费落实、场所和考核落实;抓好四个环节:准备工作环节、初期安排落实环节、中期开展检查环节和结束阶段的成绩评定及工作总结环节。

3. 制度管理。制定一系列关于实验(实训)、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和学科竞赛等方面的实践教学管理文件,以保障实践教学环节的顺利开展。

(五)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完整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是重视实践教学,促进实践教学质量快速提高,加强宏观管理的主要手段。

1. 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学生评价体系。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都要加强指导和管理,每次实训都要有实训报告或成果,并由专业指导教师评定成绩、做好记录,按实践教学学时占总学时的比例记入课程成绩。集中实训成绩按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等单独记入成绩档案。对学生参加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效果提出严格要求,加强对学生综合实验能力的考评, 制定综合实验能力考评方案,确定考评内容与方法,提出考评成绩的学分比重,通过笔试、口试、操作考试及实验论文等多种形式考评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对于实习考核可通过实习报告、现场操作、理论考试、设计和答辩等形式进行,可以由学校实验室和校外实践基地联合考核,不仅考核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水平,而且考核学生的工作实绩。

2. 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根据教育部的评估要求,结合各高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要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监控:一是看实验、实训计划是否符合专业特色;二是看实验、实训课题能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三是看教师能否做到每次课都有目的、有要求,检查是否指导到位;四是看通过实验、实训教学,学生能否掌握一种实践操作技能;五是通过查计划,查课题,查实验实训教学中的指导过程,来评价实训教学质量;六是组织人员不间断地对实践教学进行巡视督察,注重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发现不良问题,及时调整解决。

参考文献:

[1]俞仲文,刘守义等.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研究[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吕鑫祥. 新形势下对技术型人才的重新审视[J]. 高等技术教育研究,2002(3).

[3]丁继安. 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性学习研究[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马陆亭. 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录用与评价[J]. 高等教育研究,2002(1).

[5]叶宏. 以评促建以评促改――2002年浙江省普通高校教学评估综述[N]. 教育信息报,2003-02-08.

[6]石伟平,徐国庆. 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国际比较[J]. 职业技术教育,2001(10).

上一篇:关于自主创业的课程建设探讨 下一篇: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现实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