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数学课堂学习现状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08-21 01:45:34

对当前数学课堂学习现状的几点思考

在深化教育改革、完善教育体制、提高教育质量、提升教师水平的浪潮中,教师角色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教师的素质和能力也面临更高的要求。教师们作为“文明的传承者”与时俱进、刻苦钻研、奋发进取,不断提升了自身素质和能力,为推动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然而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或许都发现当前很多的学生在减负提质的改革中并没有真正的体会到,反而更加的辛苦。有一位教育专家曾指出:如果劳动人事制度以文凭为本,教育就以考试文本,师生就以应试为本。现在的学生挺辛苦的,压力也大,他们在各种环境的影响下肩负的竞争意识的确很强,很多学生在学习中丧失个性,学习并不快乐。下面就自己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的部分现象与同行们探讨。

一、学习缺乏快乐,只为中考而学习

当前,素质教育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推进,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正不断深化,教师们积极探索、更新观念、敢于创新、善于改革,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发展、总结了很多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创造性地开发了很多新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特别是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方面更多的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习习惯上提出更多更好的建议。

只是无论怎样的改革,学生都离不开中考和高考这一座学生无法直接跨越的屏障。现在更多的学生,特别是成绩好一点、家长期望较高的学生基本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学习生活单调、枯燥,毫无乐趣。他们只为中考或高考而学习,课余活动成了摆设。学生为什么从小就要背上如此的压力和负担?每天的学习生活就是主科,或要参加中考的科目;特别是数学科目,成绩好的班级有时候一道题就可能占去了学生的大部分课余时间。

有时,在与他们交流时问,你们学习快乐吗?他们的回答是,考上重点中学就快乐。对于他们的回答,我们不得不深深的思考,是什么夺取了学生学习的快乐?

二、减负成了形式,学生自己“增负”

曾经,在唱响教育改革的同时,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是我们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特别关注的问题,为了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教育机构曾做了不同程度的规定,如:小学一至三年级学生做作业的时间不能超过30分钟,四至六年级学生做作业的时间不超过一小时,初中学生每天做作业的时间不能超过一个半小时,再如:各级教育部门曾明文规定,禁止为非高三年级的学生进行任何形式的补课,等等。其实教育改革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执行度就值得考虑了。

现在无论是学校、家长、甚至孩子,他们都深深地体会到再怎么喊素质教育的口号,最后还是要再应试教育的考场上一锤定音,面对学校中考升学率,面对家长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学生都能深深地体会学校和家长的“良苦用心”,他们甚至主动要求参加各种兴趣班、提高班、强化班等等。身心疲惫的孩子们,他们能改变什么?他们只能顺着家长的“人生规划”艰难的走下去。

三、课余缺乏交流,只为多做几道题

学生经过课堂40分钟的学习之后,很多学生神经疲劳,课间本是让学生休息放松或参加一些课间活动的时间,然而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在课间经常发现很多学生特别是成绩相对较好的学生仍然留在教室里,他们要么继续上节课留下的数学问题进行思考,要么拿出自己不会的数学问题与我探讨,要么开始做布置的数学作业;在与他们的交流中了解到他们是想早点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放学后有更多的时间看书复习和完成家长或自己布置的其它学习内容。

部分学生在这种长期压抑的学习氛围中逐渐变得沉默寡言,同学间的交流越来越少。有时我真的担忧我们的学生一直以这样的学习方式下去,他们真的有这么好的学习氛围吗?他们真的对学习很感兴趣吗?他们的学习真的是快乐吗?其实他们多数只为利用好课间的时间多做几道题目,换句学生的话说我不把时间抓紧,别地同学抓紧了,或许我就落后了啊,学习需要竞争。

四、考试高度紧张,缺乏正常发挥

现在的学生都把考上重点中学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只有考上重点中学才能考上名牌大学,才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这种从小在学校、家长“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形成的人生之路早已牢记于心,一旦考试失败,便灰心失望,产生自卑心态,对学生的继续求学之路乃至前途缺乏信心,甚至走上极端的道路。

由于学生的高期望,怕失败,造成很多的优秀学生每当考试的时候就高度紧张和焦虑。

班上有位学生叫黄诗琪是位数学优秀的学生,平时再难的题目也能思考出来,而且还能一题多解。虽然在今年的中考中实现了自己重高的理想,但是用她自己的话说,很不满意自己的分数,考完之后,两道出错的数学题目很快就做出来了,由于考场上过度紧张,反而没有正常发挥。

五、学的多悟得少,缺乏思维激活

曾经,我们很多时间说教师讲课喜欢面面俱到,生怕漏讲什么,唯恐讲授不全面。课堂上,教师满堂灌的现象比比皆是,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学的多,悟得少,探究的时间更少。是的,“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我们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实施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课堂上多给学生探究的时间。

现在成绩好点的学生,在社会竞争的影响下,家长的“教育引导”下,不努力上不了直属重点中学,今后考不上好的大学,学生“无可奈何”自觉学习的习惯倒是养成了,但是缺乏学习的方法,学的多,做的多,学习自己搞题海战术,在方法的种类和技巧上很少去思考,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激活,一道很好的题目就这样被浪费了。为什么学生有时不按照老师的方法学?为什么学生重题目的数量不重质量?学生的回答:见多识广。为什么中国的教育培养不出诺贝尔奖获得者?这值得我们教师或教育工作者去深思。

其实,当前数学课堂学习现状还有很多值得思考的方面。虽然以上现状不代表全体学生,但是这些现状是真实普遍存在的,对于这些现状,我们作为教师或教育工作者值得去深度反思,如何能真正的改变这些现象呢?但愿学生在教育体制和教育改革的浪潮中真正回到他们快乐的学习生活中去。

上一篇:浅论军事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下一篇:浅析生物教学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