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子仁学理论的两面性

时间:2022-08-21 11:59:29

论孔子仁学理论的两面性

摘 要:生活在春秋末期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的社会变革时期的孔子,是以政治家和教育家的双重身份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的,为了实现“复礼”的政治理想,具有双重身份的孔子其仁学理论便具有两面性的特点。从孔子的教人理论和为人处世这两方面对其仁学理论的两面性做了论述,并从孔子游说诸侯的过程中对仁学理论两面性的发展演变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孔子;仁学理论;两面性

生活在春秋末期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的社会变革时期的孔子,是以双重身份的形象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的,用现代的话说,可称得上是国际巨星。集政治家和教育家于一身的孔子,其一生为实现“克己复礼”的政治理想而奔走呼号,他试图以仁学理论为核心的思想体系说服统治者恢复周礼,却不知时过境迁,历史的潮流已把腐朽的奴隶制度冲得落花流水,奴隶主阶级已面临灭顶之灾,新兴封建制正在大踏步地前进。在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激烈斗争中,出生于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孔子却一心向往腐朽的奴隶制,反对新兴的封建制,主张复古倒退,反对社会变革。为了实现他的政治理想,具有双重身份的孔子,其仁学理论具有两面性便在情理之中了。

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内容,在当前的争论也颇多。自孟子以后直到宋儒,都认为仁是心理情感,心之全德。但也有人从外部的社会“角色”论仁,其主流思想是主张情理统一,即认为仁既有情感内容,又有理性形式,是情感与理性的统一。

对于仁,海外学者也提出了他们的看法。当代西方汉学家葛瑞汉也认为,仁是“与名词性的‘人’相对应的状态性动词”,即行为。而美国学者芬格莱特则认为,仁和礼都是“各自指向‘人际角色’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的某一方面”,“与表示意志、情感和内容状态的语言无关”,人必须受到“教育培养和文化熏陶”才能具有仁的人格。因此,仁是非心理学的概念,“切不可心理学化”。这种看法从根本上否定了“心理原则”。

我个人认为,大家之所以对仁有不同的见解,正是缘于孔子仁学理论的两面性,而正是人学理论的两面性决定其教人理论必然施行双重标准,对待不同类型的人便有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期望。这一切自然归于孔子作为政治家的目的,归于“复礼”梦想的实现。

一、教人理论施行双重标准

孔子教育了一大批弟子,杰出者甚多,但这并不能证明孔子思想和教育的有效,这一批弟子大多出身于没落的奴隶主贵族,自身便具有某种优良品质。孔子没有把不听话的弟子扫地出门,即使朽木不可雕的桀骜之徒宰予,也未被开除学籍。说明孔子在弟子的心目中远非神圣,我们以集政治家和教育家于一身的视角去解读孔子的内心世界,便不难理解孔子的这种双重人格举动。

二、为人处世的两面性

具有政治家和教育家双重身份的孔子,一方面,为博得统治者的赏识,取得重用,以推行自己的政治理念,为拉拢信从,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孔子苦心经营着由上层社会成员组成的复杂关系网,这样就难免对统治者做出一些奉承之举,不得不圆滑处世;另一方面,在纯粹的修身角度,孔子对待自己和弟子还有一些上层人士又不屈从,始终保持着自己做人的原则,让我们看到其执著、坚毅、直率等品质。

首先,表现在其为人处世的圆滑性。这种圆滑性不仅表现在孔子的政治家身份之上,也体现在了其教育家的身份之上,即孔子的双重人格都具有圆滑性的特征,不正面回答比较敏感的问题。

其次,执著、坚毅、直率的性格特点。作为一个政治家,孔子的直率品质在更多的时候不得不让位于圆滑性,为了实现他的政治欲求不得不把这些棱角磨平。孔子教人理论的双重标准和为人处世的两面性,让我们看到了其仁学理论的两面性。

三、游说诸侯的漫漫长路

游说诸侯的漫漫长路,也就是孔子仁学理论走向两面性的过程。孔子的一生很复杂,孔子就这样朝朝暮暮,不知在宋、齐、卫、陈、蔡、楚、曹、郑间往返了多少回,我们也难得从《史记》中做出统计。他转而大力培养信从,招纳弟子游离于各诸侯间,也许他想换一种途径去实现他的政治梦想,于是,孔子从单纯的问“礼”走向拉拢信从,寻求同盟者和问“礼”相结合的道路。孔子带领信徒游说于各诸侯之间的时候,也是孔子处于人生低谷的时期。他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了自己“复礼”的人生理想,在游说诸侯的同时,孔子也在完善自己的仁学理论,以便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可他最终还是失败了,因为个人的力量无法阻挡历史前进的脚步。

孔子在当今社会备受推崇,同时孔子学院也漂洋过海,落脚于世界各地。随着于丹教授对孔子的一生做的全面解读,去年热播的电影《孔子》尤其对“礼”进行了着重表现,更是掀起了“孔子热”。今天我们谈论的孔子,其实是一个文化符号,并且是贯穿于中国两千年历史的一个最大的文化符号,作为教育家的孔子,其言行、思想很值得我们学习,他给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食粮。孔子的思想在历史的长河中几经淘沙,让后人看到功业只在一时,而德行的光芒则可以照耀万世。

(作者单位 甘肃省通渭县榜罗小学)

上一篇:初中语文阅读的实践与探索 下一篇:高中学生汉语口语学习的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