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煤矿企业安全影响因素

时间:2022-08-21 11:23:57

浅论煤矿企业安全影响因素

【摘要】 煤矿企业使安全事故多发行业,事故发生的原因有多种多样。本文笔者简单的就煤矿事故发生的影响因素简单的做了一下阐述,为尽量避免由于这些原因也能发的事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煤矿;安全

反映煤矿安全状况的最重要指标是百万吨死亡率。针对煤矿事故多发的安全生产形势,普遍认为主要是由于管理缺陷、监管不力等因素引起的,即将煤矿事故频发归因于管理问题。过去经常见诸中小型乡镇煤矿的矿难,现在已开始向国有大矿蔓延。煤矿事故频发,在安全管理等表面原因的背后蕴藏着其他因素。

一、技术层面对安全生产的影响

(1)目前的采矿技术对于冲击地压问题只可防而不可治。由于我国目前尚未认识清楚冲击地压的发生规律,不能准确预报预测冲击地压的发生,即使管理手段再先进、责任划分再具体,当冲击地压发生时,战斗在一线的采矿工程技术人员仍无能为力。对排查出的有冲击地压的采区,暂不开采以保证安全。

(2)透水问题: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只能通过探放水手段探明待掘巷道的水文情况。目前常用的高分辨电法仪进行水文物探,由于各地区的参考值不同,在同一地区水文分布不同,所以在界定该地区是否有水患威胁时,往往较难下结论。最保险最有效的办法是:探放水不能只向前方探,还应向巷道两侧探;探水角度平面布置呈扇形,立面布置呈扇形。此方法操作起来有些麻烦。

(3)瓦斯治理方面:前些年我国煤矿安全技术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事故灾害防治措施方面,尤其是体现在瓦斯治理方面。但对深部煤层赋存的瓦斯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情况和各种地质构造的特征掌握不清,导致大量安全技术、特别是瓦斯灾害防治技术无法直接应用或者适应性差等,煤炭资源无法安全开采。

(4)探测技术精度偏低。受我国煤层赋存条件的影响,我国煤炭资源勘探程度较低,往往导致区域预测结果精度不能满足矿井生产实际要求,不能直接指导采掘作业。由于探测技术落后,对深部煤层赋存的瓦斯、水文和断层构造等掌握不清,在开采过程中存在灾害性事故隐患。

二、技术装备对安全生产的影响

(1)运输事故与装备

目前仍有很多煤矿采用25kW及以下小绞车配合轨道提升。由于巷道底板不平等因素,在提升过程中易出现掉道,甚至会造成损坏钢丝绳、拉倒、拉翻矿车现象。现在新矿集团大多数煤矿取缔小绞车,采用单轨吊运料。单轨吊是通过专门吊挂锚杆固定吊梁前行,所以不受巷道底板的影响,杜绝了运输事故。

(2)顶板事故与装备

很多煤矿利用单体支柱进行支护,单体液压支柱的确具有较强的支撑力,但容易发生冒顶事故伤人。目前可使用综采液压支架采煤,综采机械化安全程度达到100%,采用综采液压支架以来,可以大大减少顶板事故。

(3)机电事故与装备

煤矿井下应用胶带输送机,在较多的矿区依然是一人操作一部胶带输送机,当运输系统出现故障时,特别是皮带撕裂故障,往往要等到旋转至皮带机头位置才被发现,但为时已晚,造成皮带撕裂事故。

现在可以将多部皮带通过集中控制显示屏清晰的显示,哪部皮带出现故障会自动报警,并能在屏幕上发现故障点,由多个岗位工操作减少为一个岗位工操作,替换下来的岗位工在皮带不运转的情况下进行巡查检修维护,降低了机电事故。

三、管理因素对安全生产的影响

煤矿要求管理者必须能在短时间内接受新事物,容纳不同观点,并能鉴别不同观点的优劣性,从而能从不同的管理模式中筛选出一套符合自身实际的管理模式,并将这一管理模式贯彻到位、执行到位、考核到位。这就要求管理者要善于学习和总结、长于提炼和运用、精于专长和传递,把新思路、新方法传递到上下级,利用团队集体的智慧搞抓安全生产,做到这一些,基本具备实现本质安全型矿井的管理要素。

为了实现安全生产,必须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特别是先进的安全管理理念、管理模式以及配套的管理技术。没有安全管理方法的创新,就难以建立稳定长效的安全机制,具有高风险特征的煤炭企业也就无法保障安全运行。另外,据大量事故统计数据表明,大多数安全事故源于人对事故隐患的未预料分析、未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措施没有被认真执行等原因,如果职工能够熟悉个各种隐患辨识,及时发现并准确地采取合理的措施,就有可能避免事故的发生或减小事故的危害程度。

通过对国内外煤矿安全管理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由事后管理向事前管理转变是安全管理发展的需要。为了彻底实现煤矿的安全生产,杜绝各类事故的发生,我们就要从源头抓起,从隐患抓起,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事前管理,最终达到现有对事故的最高管理水平,即对事故的预控管理,也就是从根本上实现防止事故的发生,建设本质安全型矿井。

四、职工培训对安全生产的影响

据国内外调查统计表明,煤炭行业80%以上的事故都是由于职工违章造成的。近几年来,随着用工制度的改革,煤矿职工队伍的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大量使用农民工、协议工、临时工,并且已经成为井下一线工作的主力军。这些工人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他们对安全规程、措施及安全知识的接受能力差,不能适应高强度的集约化、机械化采煤作业。其次,工人每天工作时间大都在l0—14小时之间,长期超时从事高强度的劳作,势必会加大误操作的概率及发生事故的机率。此外,安全培训工作不到位。很多煤矿的培训只走形式不重实效,没有很好的管理考核制度,工人把学习和技能培训看成是一种消遣,考核关不严,混着就能过关,所以导致了虽然天天在讲安全、学安全,但是效果就是不明显。

另外,所有新工艺、新设备的投入,最终都要靠职工队伍具体操作来实现。面对日新月异的变化,不对职工队伍进行有序的培养和发展,新设备发挥不了作用,新工艺体现不出优越性。购进设备后可边操作边培训,重点是培训职工的动手能力和处理一般故障能力,让职工在动手的过程中掌握技能,将安全工作的基础工作做稳做牢。

总之,煤矿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煤矿企业应该始终遵循“安全第一、生产第二”的原则,加强煤矿安全监察体系,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依靠先进的科技装备和科学的管理,最终实现我国煤矿安全管理水平的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王伟 荣伟会 《煤矿安全管理研究》科技创新导报 2011第29期

[2]赵介民 胡琛 《对加强煤矿安全管理工作的思考》工程管理 2011年9月

(作者单位:郑煤集团老君堂煤矿)

上一篇:浅论《劳动合同法》中存在的几点疑问 下一篇:知识经济和企业财务会计目标管理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