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州窑瓷器装饰艺术赏析(连载之三)

时间:2022-08-21 11:07:38

磁州窑瓷器装饰艺术赏析(连载之三)

四、三彩釉上的装饰技法、装饰品种

39.三彩釉:磁州窑三彩是低温铅釉,由黄、绿、褐等釉色组成。器坯成型后大部分经素烧,根据不同部位施黄、绿、褐等釉,二次入窑低温烧成。在观台第三期地层中,出土大量与三彩器造型相同的素烧器,有枕、熏炉、熏盖、香炉、小碗、花瓶及建筑装饰件。

40.三彩印花、划花:将印、划好花纹的器坯,先素烧,后加三彩釉,入窑低温烧成。有的器物只印或只划花纹,有的在同一件器物上同时使用印、划技法。观台第三期最盛行,有花盆、熏炉、熏盖、花瓶、枕、小碗等,如枕前壁和两端模印,而枕面划出水波、游鱼、游鹅、兔、兽等。

41.三彩雕塑镂空(孔):将模塑、手捏、雕镂好的器坯先素烧,然后依不同部位施三彩釉,再入窑低温烧成。在观台第三期有天王、力士、菩萨、骑士、童子、枕、瓶、熏炉、香炉,脊饰中有力士、摩羯、伽棱频迦及各种兽等。

42.黄釉:拉坯成型后入窑素烧,然后施黄釉(有的施白化妆土),再入窑低温烧成。观台第三期有盏托、行炉、花盘、器座、碗、支架等等。有少量小碗似为施黄釉高温一次烧成。

43.黄釉印花、划花:将印、划好花纹的坯子(有的施白化妆土),先入窑素烧,施黄釉后,再入窑低温烧成。器型有花盆、枕、香炉、行炉等。时段应为观台第三期的金代。

44.黄釉雕塑镂空(孔):将模塑、手捏、雕镂好的器坯(有的施过化妆土,有的人物佛像的眉、眼、头发,小俑的衣裤等部位点过黑彩或梅花点等),先素烧,然后施黄釉,再入窑低温烧成。观台第三期有弥勒佛、天王、力士、熏盖、熏炉、枕、五足支架、支座等。

五、仿定器上的装饰技法、装饰品种

45.仿定窑白瓷:仿定白瓷的胎白、器薄、质坚。胎土淘洗精细,胎体最薄的在1.8~2毫米,用透明釉高温一次烧成。釉色细分有正白、月白、青白及淡乳白多种,虽比定窑白瓷略逊一色,但比磁州窑化妆白瓷要精、细、薄、白。观台第二期出现,第三期较多。绝大多数为素面碗、盘、碟,直壁碗、盒,少数为注壶、唾盂、小壶、瓶、盖等。大碗和折腹盘有荷口。有的侈口碗外有刻剔仰莲纹,少数为瓜棱碗。

观台、冶子、艾口、观兵台窑都发现白仿定器。观台第三次发掘出土仿定瓷片2.36万片,其中完整和可复原者780余件,当是曹昭《格古要论》中所说的“土定”。

46.仿黑定及黑定剔花:仿黑定瓷是将制好的精细坯施满黑釉高温烧成。观台第二期有器盖和碗等。仿定器纹饰少,仿黑定多为素面,而黑定剔花更少,它在器外施黑釉,内先施黑色料,迅速划出花纹,再将花纹外黑色料剔掉,然后施透明釉高温烧成。

47.仿紫定:瓷胎白薄,质坚密,釉光亮,制作精良,多内白、外紫釉。观台第二期较多,第三期也有少量发现。均为素面,有碗、盘、盖、折腹盘,还有一种曲腹小碟,内白釉带白突线纹,荷口。

48.仿绿定瓷:胎薄白,质坚密,釉翠绿,烧生者泛铅严重,器内外满绿釉,多数为白定罩绿釉料浆,二次入窑低温烧成。仅在观台第三期发现直壁碗和小碟残片。

六、仿钧瓷

49.仿钧窑瓷:在漳、滏河流域16处磁州窑址中,发现12处有仿钧瓷片,其中青碗窑、荣华寨窑、河泉村窑以烧仿钧瓷为主。河泉村和青碗窑的仿钧瓷数量多、质量好。河泉村还发现“挂红”的残片。仿钧瓷有天青、天蓝、米黄、青黄、青绿等乳浊釉,胎厚重、质坚密、灰褐色,器内满釉,器外半釉,多有烧熔流积的釉滴和釉突棱。器型以碗最多,敛口,小底有鸡心突。有直壁小碗、盘,及少量的钵、炉、瓶、母子口盒等,均为元代出品。青碗窑发现的青绿釉碗残片,其造型、胎质、胎色均与天蓝釉碗相同。青绿釉是多小气泡不透明的乳浊釉,与贾壁窑青瓷玻璃质感强的半透明釉不同。故青碗窑的这种青绿釉碗,仍属仿钧瓷,而非青瓷,更不是北朝青瓷。七、青瓷上的装饰技法、装饰品种

50.青瓷印花:观台一期发现四片内印花青瓷碗和小玩具罐。碗的造型与同层白瓷碗相同,所印纹饰与青瓷行炉和白釉行炉上划的主体花纹相似。观台第二期也发现少量侈口内印花碗。

51.青瓷划花:在稍干的坯上,以尖状工具划出纹饰,施青釉料浆,入窑高温烧成。观台第一期有碗、瓶、灯、扁盒等。

52.青瓷珍珠地划花及刻花:在坯体上划出主要纹饰后,再以小管状工具在主纹饰之外戳印上小圆圈,施青釉料浆入窑高温烧成。观台第一期发现行炉、小瓶等。

53.青瓷刻花:仅在观台第一期发现小瓶残片,肩部刻大叶纹,刻技刀法精湛,不似初做,纹饰偏刀锋明显,入胎较深,浮雕感极强,肩以下至腹部为划缠枝花珍珠地纹。

54.青瓷剔花:器物施过青釉料浆后,迅速以尖状工具划出花纹,再以铲状工具剔除花纹以外的青釉料浆,入窑高温烧成。青瓷剔花出土极少,仅在观台第一期出土一大瓶(或大罐)残片,未用化妆土,未施透明釉,尚可看出未剔净的釉痕。

55.棕黄釉瓷:棕黄釉,日本学者称“饴釉”,是介于青瓷和黄釉的一种釉色。晋东南在宋、金时有棕黄釉划花梅瓶和罐,瓶体修长,高帽唇口,划钱纹、覆莲纹等。在彭城窑、富田窑,明清时生产这种棕黄釉的碗、盘、小罐等。据老窑工说,这种棕黄色釉是由黑釉与白釉调配而成。

八、翠蓝釉瓷

56.翠蓝釉瓷:翠蓝釉,又称翡翠釉、孔雀蓝。它是将烧成的白地黑花,加罩翠蓝釉料浆二次入窑低温烧成。观台第四期出土有瓶、罐。传世的梅瓶肩部和上腹为白地黑花飞凤纹,其他部分被翠蓝釉罩盖,纹饰与元代大罐相同。张家口出土的翠蓝釉荷叶形盖罐,罐的造型与磁县博物馆和峰峰文保所收藏的元代“梨花白”、“神芎丸”罐造型相同。至今尚未发现带宋金纪年或宋金墓出土的翠蓝釉瓷器。据目前出土器物看,这种翠蓝釉产生于元代,明代续烧。

57.梅花点纹:先在碗的胎体上施一层白色化妆土,再在外壁上半部涂一条铁锈色釉,其上再用白化妆土料浆点彩,上下错开装饰五点、六点或七点梅花纹图案。有的内壁白釉沿口沿部位转圈装饰两条褐彩细线,底部涩圈。这种梅花点制作方法是用白粉料点画,立体感极强。有的梅花点装饰在褐色釉上面,有的在釉下,有的在梅花点之间绘有褐彩草叶纹。这种梅点纹装饰器物多为明、清磁州窑产品。

上述装饰品种不仅概括了砌刊窑的传统装饰品种,也反映了各窑口相互学习仿烧的新品种。如仿烧的有钧窑、南建、北定。仿钧窑在磁州窑很普遍,有四分之三的窑口皆烧仿钧瓷,还有以烧仿钧瓷为主的窑口,甚至烧青瓷的贾壁窑到元代也兼烧仿钧瓷。著名考古学家宿白教授在1987年观台窑考古发掘结束时题凤“磁州窑有北定薄白,有南建乌漆,故漳滏特色,不仅白地黑章也。”

磁州窑在经历了宋、金、元时期最繁荣的发展阶段之后,随着漳河流域窑场的逐渐废弃,中心窑场便集中在滏阳河流域的彭城镇。滏阳河流域临水窑始烧青瓷于北朝时期,彭城窑与临水窑隔滏水相望,兴起于宋、金、元时期,成为磁州窑的烧造中心。所产瓷器由陆路和滏阳河水运远销华北、东北、东亚地区,其影响十分深远。

明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八月,彰德府推官张应登在《游滏水鼓山记》中生动地描述了彭城镇制瓷业的繁荣景象“彭城陶冶之利甲天下,由滏水达于京师,而居人万家,”窑工、匠人“日千人之多”,大小窑场,“日千所而少,岁输御用者若干器,不其甲天下哉?”《大明会典》也记:“明代在彭城镇设官窑四十余所,岁造瓷坛,堆积官坛厂,舟运入京,纳于光禄寺。明弘治十五年进贡于皇家之瓶、坛达一万一千九百三十六筒。”可见明清时期彭城镇设有窑场千余所,瓷业生产十分兴旺,故享“南有景德,北有彭城”的美誉,还有“千里彭城,日进斗金”之说。

在20世纪上半叶,彭城一带虽然屡遭战争的破坏,但瓷业生产从未断烧。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时,彭城镇还保留有馒头窑440余座,其中有180余家窑场坚持日常生产,成为北方地区的一处重要瓷器产地。全国解放后,随着民族工业的振兴,磁州窑焕发了青春,已发展成为我国的十大瓷产区之一。这一时期的磁州窑,随着时代的前进与发展,它的装饰技艺发生了四次大的变化。从明代到清光绪初年,一度十分辉煌,带有一些“官窑”的性质,但其产品仍然以满足民间生活品的需求为主流,大量生产缸、盆、碗、罐、瓶、坛等器,较少生产艺术品。其装饰艺术的一个最突出特点是在继承传统的白地黑花(褐彩)基础上,大量使用“落砂红”(柿红色)彩,绘画内容更多反映民俗风情。从清光绪年间到20世纪20年代,彭城先后有60多人到景德镇学习生产技艺,磁州窑受到了景德镇青花装饰艺术的影响。除大批生产缸、盆、碗、罐等种类繁多的生活日用青花瓷外,还生产大量的青花陈设艺术瓷品。

附录:观台磁州窑分期及各期主要装饰技法、品种

(参考《河北省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94年第4期)

第一期

前段:北宋早期,即太祖、太宗两朝(公元960-998年),有可能早到五代后期。这一段以白釉为主,其次是黑釉,还有少量的饴釉和芝麻酱釉、豇豆红釉。主要装饰技法有白釉绿斑、白釉酱斑、剔花、珍珠地划花,在器物外壁刻莲瓣纹及印花。由于胎色较深,划花和剔花装饰显得对比强烈,更映衬出釉色晶莹光亮。纹饰的图案主要有半圆形团花,云头状团花、菊瓣纹、缠枝和连续蔓草纹等。

后段:北宋中期,即真宗朝和仁宗朝至和年间(公元998年)以前。这一段的釉色、胎质胎色、装烧方法都与前一段大致相同,装饰技法也没有太大变化,但纹饰发生了变化,连续蔓苹纹变得自由而复杂,云头状团花发展成类似蕉叶纹的形式,在枕面上开始出现大片叶子的莲花纹。

第二期

前段约北宋中期,即从宋仁宗至和年间年起,包括英宗、神宗、哲宗三朝到徽宗朝年以前(公元1054-1101年)。

这一段瓷片仍以白釉为大宗,黑釉其次。开始出现胎壁很薄,不施化妆土的仿定器,其中有些是芒口器。饴釉消失,出现少量的绿釉器和黄绿琉璃器。黑釉器中流行在釉上洒斑花石的鹧鸪斑纹,不少还有油滴和兔毫状结晶斑。这一段是黑釉器发展的高峰,不少黑釉碗胎壁很薄,制作工整,是仿定黑器。装饰技法以白釉酱斑为最多,第一期的草叶纹变成梅花点纹,仍有一些白釉绿斑。珍珠地划花仍为主要装饰,但图案与第一期相比有较大变化,珍珠地占了画面的大部,配以疏朗的草叶纹和文字。在这段新出现了划花以蓖纹作地、鹧鸪斑和内壁饰凸线的装饰手法。外壁刻莲瓣纹消失。

后段:约北宋末年到金前期,即北宋徽、钦二宗到金海陵王以前(公元1101-1149年)。

这一段白化妆瓷所占的比例减少,大量出土仿定器,而且这类瓷器变粗,相当一部分使用三角形支钉叠烧。黑釉所占的比例基本未变,仍有一些精关的兔毫盏。绿釉器及黄绿琉璃器明显增加,并出现了少量红绿彩器。装饰技术有较大变化,白釉绿斑消失,珍珠地划花技法也已衰落,较多出现白釉酱斑。划花、篦划花装饰数量很多,白剔花咸了最主要的装饰手法之一。新出现了黑剔花、白地黑花、白地绘划花、模印花等装饰技法。这些技法日后构成了磁州窑最典型的装饰风格。图案的配置方面,在比较小的器物上用折枝花,大件器物上用缠枝花开始形成规律。

第三期

约金海陵王天德年间到金宣宗兴定三年(公元1149-1219年)。这一期观台窑进入最繁荣的阶段。出土器物以白釉器为主,仿定器其次,还有黑釉、绿釉、红绿彩、黄绿琉璃器、素胎器等。第三期的装饰技法最丰富,仍以划花、篦划花最多,白地黑花达到鼎盛时期。还有一种精美的黑剔花刻填技法,并流行模印花,模制器物和镂空技法也是本期的特色。此外还有白剔花、黑剔花、绿地黑花、绿釉划花、黑釉凸线纹、仿定窑的刻花、黄绿琉璃等。纹饰图案也极丰富,在大型器物上流行小碎叶的缠枝牡丹、芍药等,小件器物上多用复杂的大叶折枝花或很简单潇洒的单株草叶纹。最有特点的是“福禄寿”题材的纹饰,可在单边如意头形枕和花盆上以“福”字、小鹿和两个寿星或童子表示。还有一些连续忍冬纹、婴戏纹和动物纹饰,如鱼、兔、鹤、雀、龙、凤。

第四期

前段:蒙古兵攻占河北州县到元武宗至大年间以前(公元1308年)。这一段白釉占绝大多数,其次是黑釉。黄绿琉璃釉和绿釉仍有零星发现,还有少量的翡翠釉和钧釉器,而精制的仿定器消失了。装饰十分简单,主要是白地黑花、划花,还有少量的黑剔花和镂空。纹饰绝大多数是在器物内壁画双环和草书文字,还有一些白地黑花散草纹。

后段约元代后期,即元武宗以后,下限不会晚于明初。这一段器物类型和装饰更加单调,几乎全部都是碗和盘,只有黑釉和白釉两种。一个重要的变化是白化妆瓷急剧减少,黑釉器占了绝大多数。装饰技法只有黑釉鹧鸪斑和白地黑花,纹饰也只有双环纹和草书文字,个别的有一些极草率的散草纹。

(全文完)

(责编:耕生)

上一篇:艺术品收藏投资琐记 下一篇:“三驾马车”富人之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