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州窑瓷器装饰艺术赏析(连载之二)

时间:2022-09-15 11:07:17

磁州窑瓷器装饰艺术赏析(连载之二)

一、白瓷上的装饰技法,装饰品种

13.白地雕塑镂空(孔)印花:磁州窑的产品多以手拉坯为主,也有雕塑、模印、镂空装饰。先雕塑或模印镂空成型,再施白化妆土上釉烧成。在观台第一期和第二期有手捏、模印的小狗、小鸟、小瓶、小罐,内印花碗、外印花粉盒、盒盖等。第三期有手捏小动物、小罐、小瓶、盘、碗、盂、成人、童子,模印卧人枕、卧狮枕、镂空罐、炉等,另有印绳纹的钵,还有单面模印的各种附件贴在器物上作为花饰。

var _gaq = _gaq || [];_gaq.push(['_setAccount', 'UA-22575914-1']);_gaq.push(['_setDomainName', '.省略']);_gaq.push(['_trackPageview']);(function () {var ga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ga.type = 'text/javascript'; ga.async = true;ga.src = ('https:' == document.location.protocol ? 'https://ssl' : 'www') + '.省略/ga.js';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省略';var _siteid =691;var _istoken = 1;var _model = 'Model01'; WebPageSpeed =344; UrchinTrack();

14.白地红绿彩:在化妆白瓷(有的已在釉下点过黑彩,如眼、眉、衣纹、座台等部位)上,再用红绿黄等彩料在釉上绘画,二次入窑低温烧(烤)制而成。这种装饰使白瓷上出现红、绿、黄和黑彩(点眉、眼等部位)。这是磁州窑装饰的新品种,其特点是艳而不躁,丽而不俗,对比强烈,为明清五彩瓷的发展打下了基础。观台窑三次发掘中均发现有红绿彩瓷:第一、二次发掘有红绿彩仕女、小瓷人;第三次发掘,在第三期金代层出土有红绿彩小俑和带红线纹及黄点的器盖。观台、彭城、临水窑多以生产小俑、仕女和佛像类为主,如峰峰矿区临水窑西部,发现金泰和二年(公元1202年)崔仙奴墓,出土五件红绿彩俑和一砖志,在其南一窖藏中出土了一组红绿彩佛像,其中有释迦坐佛、文殊、普贤菩萨、两个弟子、两个天王共一铺七身像,为临水窑产品。其中释迦坐佛通高为61.5厘米,是国内外现存最大的红绿彩瓷器(释迦坐佛、文殊、普贤菩萨现在邯郸市博物馆“中国磁州窑瓷器陈列”展室中展出)。

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窑址和墓葬中均出土过红绿彩瓷,主要有碗、盘、罐、瓶、高足杯、小俑、佛像等。流传国外的珍品也不少,长谷部乐尔先生《磁州窑》、《宋代的陶瓷》和蓑丰先生《中国磁州窑系展览》图录中,介绍有金“泰和元年”(公元1201年)款红绿彩碗、金“正大七年”(公元1230年)款红绿彩碗,分别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和安宅博物馆。以前多称“红绿彩”为“宋红绿彩”、“宋赤绘”,但在磁州窑窑口中,至今尚未发现有北宋纪年款的红绿彩瓷和宋纪年墓出土的红绿彩瓷。

二、黑瓷上的装饰技法、装饰品种

15.黑釉瓷:磁州窑的黑釉瓷不仅胎料为当地所产,釉料也是当地的黄土,即含铁质较高的黄褐或绛黄的黄土,经水淘洗,滤其粗质,即是黑釉料。在器坯上浇釉或蘸釉入窑高温烧成。黑釉瓷由于胎和釉料是当地所产,特别是釉料取之便利,工艺简单廉价,加之宋代以来饮茶、斗茶之风盛行,黑茶盏为人们所珍爱,故从宋早期到晚清、民国直至解放初黑釉瓷均大量生产。

由于黑釉含铁质较高,不仅可生产黑釉瓷器,而且还出现了黑蓝、黑红、黑褐、酱色等釉色,即“窑分五色”,这是由釉的厚薄、距窑火远近及窑内氧化气氛不同所造成的。

16.黑釉白唇:器坯满施黑釉后,把口部的黑釉刮掉,加施一周浓稠的“白釉”(可能是白化妆土与透明釉的混合物),入窑高温烧成。日本学者称作“白覆轮”。观台第一、第二期白唇器有碗、灯、钵、盏托、荷口浅腹钵等。第三期发现很少。观台第四期元代的白唇器是内白釉至唇外,唇以下为黑釉,工艺更简单。

这种装饰来源于观台第一期器物口部不施釉的技法,口部仅施较浓稠的白化妆土浆,以防止叠烧时粘连,主要有观台第一期的黑釉和青瓷的盏托、小罐、双耳罐、直壁盒等。

17.黑釉剔花:在施过黑釉浆的器坯上,用尖头工具划出纹饰,以扁头铲状工具剔铲掉纹饰以外(或以内)的黑釉,露出器胎,入窑烧成。观台第一期有腹部剔三角纹行炉,第二期有内剔牡丹花碗。山西省有宋、金黑釉剔花瓶、罐、玉壶春瓶等。

18.黑釉突线纹:在器坯稍干后,以白色泥料用漏“粉杠”的方法置于器表,有的两条或四条一组,也有连续排列多条突线纹的,然后施黑釉入窑烧成。因黑釉在高温下熔流,使白色突线上的黑釉流成极稀薄的釉层,故而形成酱色或微带酱色的白突线纹,颇为别致雅观。

观台第二期出现少量罐和碗,观台第三期的金代层多见双耳大罐、小罐、瓶等。这种装饰在河南鲁山窑遗址曾发现。在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有水注、喇叭口瓶、小罐等。

另有银色和褐色突线纹碗。在观台第四期的元代层,有黑釉侈口肿唇碗和敛口碗,碗内壁有上下两排银色或褐色突线纹。由于制作原因,突线的头部呈圆鼓状,末端细长似蝌蚪短尾,故似两排蝌蚪纹。

19.外黑釉突线纹内白釉划花:器物外部用黑釉突线纹工艺,器内施白化妆土划折枝莲或牡丹花,加篦划填补空白处,施透明釉入窑高温烧成。观台第二期侈口半折沿大碗上多有这种纹饰。

20.外黑釉内白釉划花:器物外部施黑釉,器内白釉划花。观台第二期流行这种碗、盘。其划纹多为折枝牡丹、莲纹、纹、龟纹、钱纹、缠枝纹或二叶一花、四叶二花或双花双叶等,其边饰多曲带纹、水波纹、海浪纹、三角花纹等,在花朵、枝叶间补以篦划纹。观台三期逐渐减少。

21.外黑釉内白釉:器外满施黑釉,内部施化妆土,罩透明釉高温烧成。在口沿黑白釉交接处,多有高温下釉熔流互相浸透造成的酱黄色现象。观台第二期的大、中、小碗和盘多有这种外黑内白釉装饰,观台第三期的金代渐少。到观台第四期新出现器外黑釉仅施于中腹以下,器外中腹以上和器内及口沿均为白釉,器型多为侈口碗和直壁小碗。

22.黑釉白斑:磁州窑黑釉白斑有两种:

(1)先施黑釉于器上,隔一定距离刮掉一圆片黑釉,露出原胎体,然后施涂特殊的浓稠“白釉”高温烧成。

(2)不刮掉黑釉,以特殊的浓稠“白釉”直接涂在黑釉器上。在观台第三期出土上述两种黑釉白斑瓷鼓残片,似是仿河南鲁山窑黑釉花瓷鼓的作品。

23.黑釉铁锈花及褐点彩:磁州窑的黑釉原料是含铁质较高的黄土,在施黑釉浆的器身上或绘或点或洒以含铁质更高的“斑花石”绘料,入窑高温烧成后,黑釉器身呈现褐酱色锈斑点或彩片,或铁锈花纹。观台第二期和第三期有盏、碗、瓶、钵、罐等。第四期黑釉敛口碗内,多有这种褐彩斑点片,侈口肿唇碗内黑釉上也有斑花石绘的褐彩条纹。

24.黑釉雕镂空(孔):将胎泥拉坯成型或雕塑、手捏、模印、镂空后,施满黑釉高温烧成。观台第一、二期塑有张口吼叫的老虎、颈部镂孔的罐、手捏的小动物、小鸟、小壶、罐、钵和玩具等,观台第三、四期还有小猴、小马等。

25.黑釉油滴:磁州窑黑釉能烧出各种窑变釉、结晶釉。油滴是在高温中形成的结晶釉,釉面密布银灰色和褐色小圆点,形似油滴。这是磁州窑黑釉仿建窑的装饰品种。观台第二期和第三期发现有少量油滴釉盏、盘、小碗,与建窑油滴盏相比,造型有明显区别。观台窑油滴盏和碗多侈口,胎体精薄,满釉裹足,并在施釉后经慢轮对足刮削修整,制作精良,还有的盏为卷沿。在观台、冶子、观兵台窑遗址均有发现。

26.黑釉兔毫:因釉中心铁质在高温中聚集,并向下流动,故产生流淌状的丝毛长条纹,其细密如兔毛,其“毛”色为桔黄、铁锈色,与建窑兔毫色稍异。观台第二、三期发现有兔毫盏,还有外施釉不到底的碗、盏,造型、制作水平均同油滴盏。观台第四期的大量黑釉褐斑彩敛口碗中,有少量带兔毫纹,但造型与第二期盏碗不同,器外半釉,且底有鸡心突,与第四期碗相同。

关于兔毫釉的记载,有赵佶的《大观茶录》:“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上。”还有蔡襄《茶录》的试茶诗:“兔毫紫版新,蟹眼清泉煮。”观台油滴、兔毫、玳瑁产生的时代正好是宋辽和宋金争战之际,南北交通受阻,观台趁机仿制了深受人们喜爱的兔毫盏等。

27.黑釉玳瑁:与兔毫、油滴成因相似,在高温下黑釉面上形成褐黄、铁锈等色的小斑点、片,状似海龟背的玳瑁纹,故名。在观台第二期和第三期的碗和折腹盘有发现。到第四期也在黑釉敛口褐斑彩碗中发现有少量玳瑁釉,但造型与第二期不同,而与第四期相同,外釉仅施一半,且底有鸡心突等。还发现有少量铁锈色与黑蓝色小斑点玳瑁釉碗残片,与一般玳瑁釉斑点色不同。

有专家认为,磁州窑的油滴、兔毫、玳瑁釉及褐斑彩等的制成,是在施过黑釉的器坯上,洒以含铁质极高的斑花石浆,它在高温下与黑釉中的铁质熔化会合,并聚集成不同的点、片、条等而形成仿南建的油滴、兔毫、玳瑁釉。其点小而密者称为仿油滴釉;斑点稍大匀而密者,称仿玳瑁釉;其斑片大小不匀又稀散者,叫褐斑彩;有细密条纹者称仿兔毫。也有专家总称其为“磁州天目”。

28.酱釉、褐釉、茶叶末釉:烧黑釉瓷时,同样胎、釉制成的器物,在同一个窑会出现绝大多数是黑釉,还有少数是酱釉、褐釉、茶叶末釉,甚至褐红色、豇豆红色等等,这就是窑工师傅所说的“窑分五色”。这是因施釉的厚薄、窑温的高低、距窑火膛远近及火焰气氛的不同而形成的。有一黑釉双耳罐一侧为黑釉,一侧为茶叶末色釉,还有的一半酱褐色釉,一半为褐釉。观台第一期、二期酱色、豇豆红色较多,有罐、钵等。观台第四期由于窑的结构发生了变化,上述两种釉渐少,而茶叶末色釉仍有发现,器形有罐、瓶、碗、盘等。

29.黑釉素胎花心和桃心:在黑釉盘中有两种盘心未施釉,露灰白色胎:

(1)盘心露出五角形胎,当是窑工手持坯足,用蘸釉法,轮蘸五次而成,盘内中心和五边角处,用黑釉绘简单的花纹,如三叶纹、五瓣花朵等,所绘花纹,不影响叠烧。观台第一期黑釉盘上有这种装饰,陕西耀州窑黑釉盘(五曲黑釉)晚唐时流行,与观台黑釉素胎花心盘相同。

2.“桃心盘”,其蘸釉法为一次转蘸而成,盘心呈现一个无黑釉的“桃形”,这样便于在盘心砂堆支烧,作叠烧时,可防止粘连。观台第四期大量发现这种“桃心盘”,其釉黑色,有少数呈灰黄、酱黄、褐绿或近似茶叶末色。

三、绿釉上的装饰技法、装饰品种

30.绿釉:磁州窑绿釉是以铅为助熔剂的氧化铜绿釉,为先素烧半成品,然后低温二次烧成。釉色可分两种:深绿、浅绿和翠绿。(1)深绿釉器为器坯不施白化妆土,先素烧成半成品,再施绿釉料浆,最后入窑低温二次烧成。绿色为深绿或暗绿。(2)将已高温烧成的白瓷器(多数烧成半生的),加施一层绿釉料浆,再二次入窑低温烧成。因其釉稀薄,加白釉底子,故釉色呈翠绿色,有学者称这种绿釉器“绿如嫩柳新荷”。这两种绿釉器物均出现在观台第二期后段,盛行于观台第三期,器形有瓶、罐、钵、盒、行炉、盏托、盖等。

31.绿釉划花:在未施化妆土的器坯上以尖状工具迅速划出花纹,有的直接用篦梳形工具划出花纹,烧成素胎器,再罩绿釉料浆二次入窑低温烧成的。也有用白釉划花器,罩绿釉料浆二次入窑低温烧成的。其时代、器型基本与绿釉器相同。

32.绿釉剔花:绿釉剔花与白釉剔花前两道工序完全相同,只是绿釉剔花器高温烧后,再罩以绿釉料浆二次入窑低温烧成。观台第三期盛行,有瓶、罐、钵、盒、盖、花盆、香炉、枕。

33.绿釉黑剔花:由白釉黑剔花装饰变化产生。其划、剔工序完全相同,但是得先素烧后,再罩以绿釉料浆入窑低温烧成。它比白釉剔花和白釉黑剔花出土都少,只在观台第三期发现十余片,器型有大梅瓶、小梅瓶、钵、灯等。

从绿釉黑剔喇叭足大瓶的底足残片看,其胎质坚硬,瓷化程度高,有的露出白釉,当是 白釉黑剔器罩绿釉料浆二次入窑低温烧成,时代应为金代。

34.绿釉印花、绳纹:将印花纹、绳纹的器坯,先素烧,再罩绿釉料浆后二次入窑低温烧成。观台第三期地层大量出土与绿釉印花器相同的素胎器,如花盆、花瓶、香炉、钵、熏炉、熏盖、枕等。观台第三期也有少量素胎印花小枕残片出土。少数绿釉印花、绳纹器,是印好纹饰后,直接施绿釉料浆入窑低温烧成的。

35.绿釉黑绘花:与白地黑花前两道工序相同,绿釉黑绘花是先素烧后,再罩一层绿釉料浆,二次入窑低温烧成。发现更多的是白地黑花瓷烧成后,再罩绿釉料浆,二次入窑低温烧成。观台第二期末出现,第三期流行。有大小梅瓶、喇叭口足长颈瓶、矮腹瓶、罐、钵、行炉、枕等。

36.绿釉黑绘划花:与白地黑绘划花前两道工序完全相同,先素烧再罩绿釉料浆,二次入窑低温烧成。发现最多的是由白地瓷器罩绿釉料浆二次入窑低温烧成的,如绿釉黑绘划折枝牡丹大口瓶,其釉色翠绿,又因有划花和篦划,使其更为生动、潇洒,时代与绿釉黑绘同为金代。

37.绿釉贴花:先用单画小模印制贴饰,趁湿贴于坯体上,再素烧,然后施绿釉料浆低温烧成(长沙窑流行这种贴花执壶)。也有用白瓷改烧的情况,如将烧成的白地贴花瓜棱瓶,再罩一层绿釉料浆,二次入窑低温烧成。其时代均为观台第三期即金代。

38.绿釉飞刀纹:器身上为不规则形竖式刀削纹,其成因是在拉坯成形后,连续转动,用刀具飞快地削剔坯体制成,然后在上、中、下划三道双弦纹,再素烧,然后罩绿釉料浆二次入窑低温烧成。观台第三期的钵和小罐上有这种纹饰。(未完待续)

(责编:耕生)

上一篇:赵之琛几方印作赏析 下一篇:君子之风其清穆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