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产刑执行的难点及对策

时间:2022-08-21 10:27:57

财产刑执行的难点及对策

[摘 要]《刑法》第64条规定:“犯罪分子违法所得的一切财物,应当予以追缴或者责令退赔;对被害人的合法财产,应当及时返还;违禁品和供犯罪所用的本人财物,应当予以没收。没收的财物和罚金,一律上缴国库,不得挪用和自行处理。”上述条文中追缴、退赔、返还、没收、上缴体现了我国司法实践对刑事案件中涉及财产部分执行的主要措施。按照目前审执分立的运行模式,财产部分的执行由刑事一审法院的执行部门实施。当前,在司法实践中,如何既依法严厉打击犯罪分子,同时又能最大限度地挽回被害群众财产损失已逐渐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和重要课题。笔者认为,此类案件的执行必须在实体和程序上更加规范,从而确保刑事诉讼惩罚犯罪和保护人民功能的全面实现。

[关键词]追缴;退赔;强制执行

[中图分类号]D9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18-0117-02

1 财产刑执行中的主要难点

(1)案件实际执结率较低。刑事犯罪,特别是暴力犯罪的被告人经济状况大多相当拮据,甚至生活潦倒,难以为其损害社会、他人权益的行为进行补偿。此类案件的实际执结率低是很多法院认为的一种普遍现象,据不完全统计,财产刑案件的执行到位率大多不足10%,案结事不了。

(2)部分案件极易矛盾激化。部分案件涉及被害人数众多,如诈骗非吸、非法经营等经济犯罪类案件,由于此类案件往往清偿率较低,有的涉案资产几乎已经被犯罪分子挥霍怠尽,在案件审理期间就已经矛盾激化。如果执行措施不当,或处理不妥,极易引发。

(3)执行中存在刑民交叉问题。在财产刑案件的处理中,往往容易与被执行人的其他民事纠纷和案外人的合法权益之间产生冲突。实践中,在刑事案件判决的财产部分执行时,经常容易发生执行标的牵涉案外人民事权利现象,特别是与被害人损失退赔相冲突,增加了案件执行的复杂性。

(4)涉案被害当事人期望值较高。很多财产刑案件还经常涉及刑事附带民事原告以及众多被害人,由于案件的特殊性,此类案件自身可供执行的财产就不多或者不够,但涉案被害权利人的期望值普遍比较高,不愿也不能接受残酷的客观现实,甚至将不能完全受偿的“责任”片面地全部归咎于行政或司法机关,不断缠诉、上访,需要做大量的释法和维稳工作,增加了财产案件执行的难度。

2 财产刑执行中存在执行难的主要成因

(1)赃款赃物、犯罪分子名下财产控制存在多头处理的现象。为确保此类案件善后工作顺利开展,赃款赃物、犯罪分子名下财产的控制尤其关键。但由于目前对被害人财产损失或者赃款赃物的确定和保全上,却尚无统一的规范。根据相关法律的规定,赃款赃物的返还工作,涉及司法机关办案的各个阶段和各个环节。如《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二百二十条规定:“对犯罪嫌疑人违法所得的财物及其孳息,应当依法追缴。对被害人的合法财产及其孳息,应当在登记、拍照或者录像、估价后及时返还,并在案卷中注明返还的理由,将原物照片、清单和被害人的领取手续存卷备查。”《人民检察院扣押、冻结涉案款物工作规定》第三条规定:“违法所得的一切财物,应当予以追缴或者责令退赔。对被害人的合法财产,应当依法及时返还。违禁品和供犯罪所用的财务,应当予以扣押、冻结,并依法处理。”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百八十九条规定:“对于被害人的合法财产,被害人明确的,扣押、冻结机关应当依法及时返还。”各个机关职能不同,又决定了对涉案财产控制力的不同。侦查、与审判机关在赃款赃物的移送程序、保全责任上并不清楚,多依靠较松散部门规定调整。

(2)法院内部刑事审判庭与执行部门在衔接上存在问题。首先,表现在开展具体执行事项工作的法律依据问题。目前审判庭移送给执行部门全部材料仅仅是判决书和移送执行书,而我们现在审判庭的判决书中对财产刑所涉的具体内容部分,一般是没有具体涉及,只有笼统地追缴或罚没,既没有判决中具体认定,也没有判决后详细附录。其次,是执行财产信息的完整、准确方面存在问题。部分案件的刑事判决书中,没有关于被告人违法所得财物的具体信息,在移送执行书上经常只是简单的房产信息,准确的房产信息仍然需要到现场或房地产部门进行调查。

(3)片面理解“先刑后民”理念导致财产执行力度不够。先刑后民是我国司法实践中的一个“惯性思维”,虽在一定情况下有其合理性,但如果片面机械地理解,容易将民事执行手段与刑事制裁手段过于区隔。如侦查机关将涉案赃款赃物查封、冻结后,按照法律规定有妥善保管的职责,在法院未明确定案难以发还被害人情形下,侦查机关能否像法院执行部门那样采取适当的民事手段,维持涉案资产的正常经营,甚至取得相当赢利,为后续执行工作奠定物质基础值得探讨。另外,在法院执行部门执行赃款赃物返还时,完全按照民事强制执行程序也有难度,因刑事追缴明显具有刑事制裁与民事保护双重性质,相关刑事强制手段能否在此类案件的执行阶段适用,现行法律、司法解释并无规定。

(4)前期财产控制较弱也是导致后续执行较难的主要原因。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前期侦查期间同时有效控制财产对后续执行具有决定意义,是前提和基础。按照目前刑事犯罪案件的一般退赔程序,往往在对犯罪分子定罪量刑、赃款赃物确定工作完成后才进行被害人损失的退赔工作。此时法院手中所掌握的犯罪分子赃款赃物的价值决定退赔工作能否顺利进行。但当前刑事案件的侦查、审查和审判各阶段的结案标准,偏重于对犯罪事实和证据的审查,而弱于对追赃的要求,导致财产执行时法院执行机构显得无用武之地,甚至有时无能为力。

3 建议和对策

(1)建立逮捕前财产申报与登记制度。借鉴民事执行程序中被执行人财产申报制度,要求刑事被告人逮捕前如实申报全部财产情况,侦查机关依据申报详查不法分子资金流向,同时可借鉴西方国家财产登记搜查,做好财产查控及登记工作,可将刑事被告人上述申报情况作为其认罪态度的一部分,予以量刑参考。

(2)民事手段与刑事手段并举,变多头治理为综合治理。侦查机关将涉案赃款赃物查封、冻结后,按照法律规定有妥善保管的职责,在法院未明确定案难以发还被害人情形下,侦查机关能否像法院执行部门那样采取一定或适当的民事手段,维持涉案资产的正常经营,甚至取得相当营利,为后续执行工作奠定物质基础值得探讨。在一些涉众经济犯罪案件中,被告人名下企业、资产被冻结、查封后,其正常的民事活动也停止了,本来通过正常经济往来可以营利,反而在案件最后处理时牵涉到违约金、订金的返还问题。另外,在法院执行部门执行赃款赃物返还时,完全按照民事强制执行程序显属不足,在追回订金、违约金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因刑事追缴明显具有刑事制裁与民事保护双重性质,刑事手段能否在执行阶段适用现行法律、司法解释并无规定。

(3)法院内部刑民结合,完整准确处理善后工作。首先是在刑事审判过程中要明确赃款赃物,确保执行信息的正确性。在刑事判决书的制作上,应对赃款赃物的认定更加明确,或者在刑庭移送执行过程中,应进一步明确执行信息。其次是案件移送执行法官处理时,执行法官应尽快开展财产查控与确认工作。再次对重大、复杂涉众型犯罪的善后处理工作相关部门之间应定期召开推进会。

(4)引进财产监管托管机制。我们认为,对犯罪分子名下财产进行监管托管应贯彻刑事侦查、审查及审理始终,形成机制化和制度化,特别是在侦查阶段就对犯罪嫌疑人名下应托管资产依法进行托管,一方面保证涉案财产保值增值,另一方面避免出现犯罪嫌疑人家属转移财产等,最大限度地保值增值涉案资产。

(5)适当引入先予执行制度。根据民事诉讼中的先予执行制度,可以尝试先予执行,先予返还。部分案件被害人因犯罪分子犯罪行为经济利益严重受损而生活陷入困境,如不予以先行发还部分损失,后果将十分严重,且此类案件迁延时日较长,此时可在与其他受害人沟通情况下先行发还特定被害人部分损失,当然在最终的执行中应按照刑事判决书确定内容,保证与其他被害人利益的平衡。

(6)建立和完善被害人援助制度。适当进行国家补偿。法律援助范围的大小,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法制是否健全、司法人权保障机制是否完善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社会文明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尺。刑事案件被害人损失巨大,社会也应在一定程度上予以救助,但在大量人身犯罪受害人目前尚不能得到完善救助情形下,对此类犯罪被害人救助标准、救助条件、救助程序应该有一定的限制,如应当是刑事被害人因犯罪侵害生活极度困难、所获退赔与实际损失相差过大等才予以救助。

(7)大力创新执行方式和方法。现行执行方式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往往不利于受害人的利益最大化,同时也不能有效缓解受害群众的不满情绪,造成不稳定因素,因此,可尝试在执行方式方法上做一些法律范围内的创新以最大限度的实现被害人损失的追回,要有所突破,不能局限于传统的刑事案件审判理念及固有的退赔执行方式方法,同时可一定程度上缓解群众的不满。如对广告经营者、广告者违反国家规定,利用广告为非法集资活动相关的商品或者服务作虚假宣传的,涉案相关的广告和明星代言费用可以纳入被追缴范围,用以退赔涉案被害人。

参考文献:

[1]沈志先,等.法律适用精要[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2]谭秋桂.民事执行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杨与龄.强制执行法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4]邹川宁.民事强制执行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

[5]白英宇.浅议民事执行中监督机制的再完善[J].中国市场,2010(44).

[6]张彦军.《民事案例分析》课程的几点教学体会[J].中国市场,2011(18)

上一篇:公安教育训练改革对策研究 下一篇:“解构不是拆毁或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