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新课程的特点及教学措施

时间:2022-08-21 10:26:14

高中化学新课程的特点及教学措施

摘 要: 作者介绍了高中化学新课程和教材的特点,分析了新旧教材的不同和渗透在新教材中的教育理念,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一些教学建议。

关键词: 高中化学新课程 新教材 教学措施

2010年是安徽省实行新课程改革的第四年,我从2007年带高一年级,现在带高三,有幸接触和使用了新教材(鲁科版)。通过三年的教学,我对高中化学新课程有很多的感受,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高中新课程的特点

(一)新的课程理念。

新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转变,它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的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设置多样化的化学课程模块,努力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生选择的空间,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也为化学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和研究提供更多的空间和机会。

(二)新的教学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教学观念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更新:(1)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这就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教师不应该只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着,学生也不应该只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2)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提倡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丰富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相长,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机械叠加。(3)教学不仅要重结论,而且要重过程。(4)教学价值从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而且是人性养育的圣殿。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这样学生在知识增长的同时,也进行着人格的完善。

(三)新的评价体制。

采用学分制和高考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既可防止学生的严重偏科,又可给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机会。将毕业和升学所需学分进行区分,将高考和学分认定进行区分,可以给更多的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又可帮助部分学生进行知识的整合和提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向社会输出更多全面发展的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高中化学新教材的结构与特征

新的高中化学课程由8个模块构成,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类。其中,必修包括2个模块,选修包括6个模块。必修课程要求学生认识常见的化学物质,学习重要的化学概念,形成基本的化学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认识化学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及其相互影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的基础上为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而设置的,是必修课的拓展和延伸,为具有不同潜能和特长的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与旧教材相比较,新教材在呈现方式上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一是旧教材以文字叙述、知识讲解为主,而新教材以学生活动为主;二是旧教材中的课堂实验基本以教师演示为主,而新教材以学生探究为主,在“科学探究”栏目中提供很多探究课题,创设学习情景,呈现探究过程,体现知识获得的过程与方法;三是旧教材对于结论性知识一般都给予明确揭示,而新教材要让学生通过交流、讨论,自己进行归纳总结;四是旧教材呈现方式单一,而新教材在每个单元或课题中借助大量的图片来呈现内容,所选用的图片外观美观,内容上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反映出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密切联系;五是旧教材中的一些做起来难度较大的实验或者污染性较强的一些实验,新教材都进行了删减和改进,比如铁和水蒸汽反应的实验,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实验,等等。

三、教学措施

(一)认真学习课程标准,转变教育理念。

1.确立教学要面对全体学生的理念。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充分体验感受,自主形成知识,获得能力,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

2.确立在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的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发展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交流与表达能力。

3.确立化学教学要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理念。要求在教学中应注重以获得科学知识为基础,提高技能为目标,精心设计组织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科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领会新教材的编写意图,准确把握教学要求。

教师头脑中要有三个阶段的知识,整合核心知识,提高教学时效:清楚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的内容和程度,知道学习在必修模块中要掌握的程度,了解在选修模块还有哪些进一步的延伸。在实际教学中不能无限拓宽、加深和拔高,也不能过度超前,比如必修课中的氧化还原反应、物质的量的有关计算、原电池原理、常见的有机物等,如果讲得过深过难,不仅会影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而且会使一部分学生对化学的学习产生恐惧感,同时也使教学时间变得紧张。

(三)分析栏目功能,合理运用教材中各种栏目。

教材中借助各种栏目完成了教材内容的呈现,如:“思考与交流”、“科学探究”、“学与问”、“科学视野”、“科学史话”、“资料卡片”、“实践活动”、“信息搜索”等。这些栏目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教与学的方法,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如果运用得当,既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起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作用,对学生适应新课程教学活动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比如“科学探究”,它是一个以探究为目的,具有思考性、探索性的学生活动。学生也许会遇到很多困难、挫折和失败,也可能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甚至得到错误的结论,等等。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内心对知识的感悟、体验,以及能力和素质方面的提高往往是更为重要的成果。而教师有时候为了教学任务的完成,或者为了短时期内学生考试成绩的提高,把学生感悟和体验的过程用“严密而精彩”的讲述替代了,这其实是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的。

(四)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以往的教学中,关注的大多是指导学生进行独立的接受学习,用这种单一的学习方式去应对所有的学习内容,会限制学习者在创新层面和合作层面心智活动的完整性、丰富性与深刻性,不同程度地降低学习效益。新课程要求我们要依据学习内容和学习环境的特征组合运用多种学习方式,如采用合作、探究、讨论等方式。

四、化学新课程教学中的困惑与对策

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是很多老师和学校都遇到了的:一是习题与教材不配套,很多题目都是换汤不换药,配套的练习很难找,有的内容在必修课阶段不需要掌握,但在习题中出现了,这样教学就会有一些被动。我觉得可以以学校或者以市为单位组织一批一线教师去编写一些配套练习。二是学生分组实验少做了。新教材中的实验没有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之分,是为了各个学校针对自己的学生情况和实验条件进行灵活处理的,为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供空间,而有些学校或者有些老师会因为教材对学生实验没有了硬性的规定而让学生动手的机会减少,这是违背新课程的理念的。我认为每个学校应该根据自己学校的具体情况对必做的学生实验进行硬性规定。三是过程性评价操作起来有些困难。新课程要求我们对学生的评价要是多元化的,除了要有终结性评价,还要有过程性评价,可这很难操作。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13-11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

[3]谢建富.新课程下化学备课的策略与形式[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7,12:14-16.

[4]刘成坤.新课程教学改革实验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8:1-2:19-21.

上一篇:做人教育在生物课堂中的渗透 下一篇:理念在实践中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