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淇 为艺术而艺术

时间:2022-08-21 07:33:11

林小淇 为艺术而艺术

与艺术结缘

大约十年前的2005年,林小淇还是中央电视台的一名主持人。偶然的机会,栏目组要录制一档艺术家访谈的节目,主持的任务就落在了她的头上。当时,这类节目在电视圈里几乎没有,制片人的这一决定可谓开行业之先河,但是对于林小淇来说,她之前对艺术界几乎没有了解,因此在筹备阶段,她便开始逛美术馆、看展览,并且购买相关的书籍阅读。随着节目的启动,她开始广泛地采访艺术家,这促成了她与艺术最初的结缘。

整个节目录制了两年多的时间,在此过程中,林小淇采访了200多位艺术家,他们的创作也涵盖了油画、雕塑、国画、书法等多种媒介。其中不乏以今天的眼光来看的一些大牌艺术家,像杨飞云、王沂东、艾轩等等,但林小淇因为对艺术接触时间尚短,而且背后有编导团队进行撰稿工作,所以她对这些艺术家并没有太过深刻的认识,更多的时候,还是一种单纯工作性质的采访。

但是随着节目的进行,无论在采访中还是私下里,艺术家们的人生经历和作品正在摇撼着林小淇的心灵,一扇艺术的大门正在悄悄向她开启。

一颗平常心

这段经历让林小淇留下了她对艺术的第一印象,但是要成为收藏家,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不仅需要阅历和眼光,还需要机遇和资本积累,而这一切正在她身上慢慢变成现实。

2009年,林小淇开始创业,很快就完成了一定的资本积累。而隔年之后,她又结识了圈内的资深经纪人W君,二人很快就成为了闺蜜。在W君眼中,林小淇是一个骨子里喜欢艺术的人,所以无论是参加拍卖还是看展览,都愿意叫上她。渐渐地,这样的生活开始成为一种常态,二人几天不见,甚至把约会的地点都选在展览现场中。有时候,二人也会到冷军、郭润文等艺术家的工作室,近距离了解艺术家的创作。

对于艺术,林小淇是单纯而好奇的,就像那时候做节目,尽管面对都是一些知名艺术家,但是她却保持了一颗平常心。主持人的工作是辛苦的,有时候一天要录四五场嘉宾,她记得特别清楚,有一次忻东旺作为嘉宾很早就来到了录制现场,但是因为另一个嘉宾要赶飞机,只能把他的场次往后排,结果,忻东旺在候场区一等就是8个小时。林小淇一方面感动于艺术家的好脾气,但是于她而言,每位嘉宾都是平等的采访对象,也是因为那时她对这些艺术家不甚了解,所以也不会因之厚此薄彼。艺术家在她的眼中,更多的还是一种神秘感,她记得当时采访王沂东,并因此有了一些私人交往,尽管别人告诉过她王沂东的画很贵,但是林小淇并没有把他当成大腕儿。一次两人聊天,王沂东说可以以她为模特画一张肖像,林小淇问有多大,王沂东说两张A4纸那么大。林小淇当时心说,两张A4纸能有多大,也就没当回事。采访时,她还半开玩笑地说到:要是换作今天,情况肯定会不一样。但也正是这种平常的心态,让她在进入艺术的大门之时,并没有携带太多的功利心。

收藏从写实油画开始

当种种条件成熟之后,林小淇也开启了自己的艺术品收藏之路。一方面,她已经与不少艺术家有了私交,同时W君也在不断为她介绍更多的朋友。2011年,林小淇第一次出手就一口气买了郭润文的三张作品,之后便是冷军等更多学院派的写实艺术家,她的收藏便以写实油画为基础拉开了序幕。

林小淇对写实油画的收藏可以视为她收藏生涯的第一个阶段,即收藏作品并不是为了赚钱,只要不赔钱就可以了。因为喜好为先,这也可被称作一种感性的阶段,但因为有了W君在市场和学术定位上的把关,这也为她的收藏提供了一种双保险。

但艺术是一种爱好,而在很多人眼中也被看作一种产业和投资。随着认识的逐渐深入,林小淇不仅看到了其中的艺术价值,也慢慢窥见了艺术背后所蕴含的巨大的商业价值,她忽然意识到,艺术不仅可以经营,而且完全可以当作个人的事业来做。

从写实到抽象

新的事业是以收藏的转向为转机的。2013年,W君策划了艺术家谭平的个展,并以好朋友的身份,邀请林小淇前去捧场,去之前林小淇只是抱着看一看、了解的心态,但是看过展览之后,感觉特别好。紧接着参加了几场展览的对话活动之后,她对谭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发现抽象艺术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遥不可及和高高在上。

林小淇将收藏的谭平的作品挂在家里慢慢欣赏,越看越有味道,随后又找到W君陆续收藏了一些谭平的作品。一次午后,两人在亚洲大酒店喝下午茶,在聊谭平艺术的时候,W君偶然提到自己在学术和市场上非常看好抽象艺术这个版块,目前这个版块还处于市场的相对低点,但应该很有前景。林小淇敏感地意识到这是个机会,加之自己对艺术行业的热爱,之后很快就决定将创业的重心转移到以抽象艺术为主的艺术品投资公司上面。按照规划,公司的业务将分为商业和公益两个部分。其中,商业部分将完全按照市场化的模式运作,主要通过收藏的时间来换取未来的利润,同时在此过程中帮艺术家做一些推广。而公益部分最初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利用现有的商业、展览、场地、艺术家以及企业家资源,每年帮助那些有潜质的年轻艺术家做一个纯公益性的展览。为了能让这个项目持续下去,林小淇特别创办了一个非盈利的艺术基金,通过成立理事会并捐赠的方式维持其运营。哪怕没有一个理事捐款,她也会每年自己捐赠资金,以自我施压的方式来固化这个项目。

信用担保背后的商机

如今,无论作为投资还是文化传承,艺术品收藏已经成为很多财富阶层的共识,但是摆在眼前的问题则是,这个行业对于他们来说还比较陌生,有些人只能通过跟风或者单纯的投资来收藏作品。林小淇身边就不乏这样的朋友,想入行却找不到正确的门路,甚至有些人只能通过砸钱来一窥艺术品收藏的门径。当然,找专业人士咨询可以视为一条捷径,通常的情况下,咨询的对象越多,得出的结论可能更明确。但是国内的艺术市场有其特殊性,有时候验证得越多反而得出的信息更不一致,当事人往往在这样的犹豫中错失了购买的先机。说到底,这还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问题,而林小淇的特殊身份,恰巧为其规避了这一矛盾。

之前创业的经历,使她的身边聚拢了一批企业家和商界资源,亦即潜在的客户群体,双方多年的合作和交往已经使他们成为朋友,加之其自身就是收藏家,这便有效地解决了信用担保问题。更重要的是,林小淇还想更大限度地将艺术生活化,通过个人这个纽带或平台,将艺术家和藏家聚集在一起,大家一起聊天、谈艺术,让艺术与生活真正地融合在一起。因此,经过这样的融合之后,很难说林小淇究竟处于一种工作状态还是生活状态,这便与传统画廊的经营模式拉开了距离。

艺术的社会责任

艺术品投资只是林小淇未来事业中的一部分,除此之外,她也非常看重基金会的项目,因为这代表了一种社会责任。

有关社会责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而她只是力所能及地做她所能做的事情。不只是艺术基金,从刚开始收藏的时候,林小淇就认定――艺术虽然有很多题材和门类,尽管美不一定是好艺术的标准,但是好艺术一定要具备良好的技术功底,同时还要表达正面、健康的思想。这构成了林小淇第一阶段收藏的情感主线,不仅如此,她还推而广之,用自己的经历、体会去诱导、影响身边收藏艺术品的朋友。也许这本身就是一种朴素的社会责任。

而在更为现实的层面,林小淇除了自己的事业之外,还希望为自己的人生留下一点什么,这便是她在创办艺术品投资公司的同时,便成立艺术基金的初衷。她不求轰轰烈烈,只希望力所能及,通过个人多年积累的艺术和商业资源,搭建一个桥梁,帮助那些有天赋的年轻人实现自己的梦想和人生价值。相辅相成的,除了财富的积累之外,林小淇也将借此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上一篇:珠宝 建筑学概论 下一篇:探究去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