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师需转变的观念

时间:2022-08-21 07:19:18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师需转变的观念

[摘要]课程改革犹如一股清新的风吹入校园,带给我们一个明媚春天,离开了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实施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课程改革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教师为中心,课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语文教学,教师需要更新教学观念,努力进行语文教学改革,实现学生爱学语文,课堂气氛活跃的可喜局面。顺应语文课改的教育理念很多,从五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 新课标 观念 评价

一、正确处理教和学的关系,给学生发展的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老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不忘自己也曾经是孩子。”

教师要努力成为新课程条件下的知识传授者,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教育过程的研究者。在新形式下,教师不再是“教书匠”,而应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正确处理教和学的关系,要摒弃“教师为中心”的思想教学观学生观,树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学生观。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素养必须靠自主的语文实践才能提高。语文学习是极具个性化的学习,“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有比较充足的识字写字的时间,读书思考的时间,讨论交流的时间……并且做到人人投入、全员参与,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赞可夫说:“我们要努力使学生充满无拘无束的气象,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成这样的教学气氛,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的教师要重新定位师生关系,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平等自由交给学生,教师要从“独奏者”角色过渡到“伴奏者”角色,从此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要减少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时间,要降低“教”的“富营养”,增强学生学习的“饥饿感”,该学生干的事老师绝不插手,更不“越俎代庖”,努力做到“书”让学生自己读,“问”让学生自己提,“果”让学生自己摘,“情”让学生自己抒,“话”让学生自己说,“写”让学生自己评;要引领学生“实话实说”“焦点访谈”,在“误”中“悟”,“错”中“磋”,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加,在“探究”中创新,逐渐步入“教”与“学”互促互动,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环轨道,构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语文教学模式,推动语文教学活动由教向学转变,使严肃的俨然法庭的课堂教学荡漾着“天关云影共徘徊”的悠然氛围。

值得警惕的是,在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语文学习的同时,不能放弃教师的指导。“导”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的质量。教师加强指导,一要有明确的、切实可行的语文教学目标;二要处理好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实现教学目标的关系,那些重要的、学生忽略的学习内容,教师应当指出来,去引导学生把握理解。

二、教师要多样评价,多方鼓励

“评价是为了改进”“让被评价者最大程度地接受评价结果,就是评价的最大效益”。要达到这个目的,需要教师有先进的教学理念,认识到评价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中的作用,有丰富的临场经验,敏锐的目光,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闪光点,并能根据不同的对象、场合、时机,多方采用激励手段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华,从而创设出激励学生融合互补、敢于创新的氛围。

虽然少不了结果性评价,但更要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比如,对学生参与语文学习活动的态度、生活体验、研究方法、技能运用、合作创新精神以及学习结果等诸方面。以正面的表扬激励为主,以严厉的批评教育为辅。既要重视教师的评价更要让学生参与评价,要引导、鼓励学生学会从评价他人到学会评价自己,这是运用差异、缩小差异的重要环节。教师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进步,对那些“跳起来摘到果子”的学生一定要给予特别奖励。“让每一个我都成为最好的自己”,而教师则必须少一点导师的权威,多一些益友的亲密、融洽,起到一个参谋者、合作者、参与者的作用。

三、语文教学需要咬文嚼字

学习方式变革是本次课程改革的又一亮点,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引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尝试新的教学方式,教学方式呈多样化。但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在有些课堂上,出现了教师不敢讲,最应该明确的知识、技能目标,反而出现了缺失。我们知道,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是课堂教学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常规性任务,它是教师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首先必须明确的问题。有些课堂不能像传统课堂那样抓“双基”,而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是只抓“双基”。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也绝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放弃“双基”。“双基”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抓手,也是形成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因此,每节课都应该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语文教学需要咬文嚼字。

例如,《桃花源记》第一段有:“忽逢桃花林”“忽”字用得十分精当,就有必要跟学生讲讲。

我们知道,桃花源完全是作者虚构的理想境界,因此作者也有意把桃花源写的虚无飘渺,神奇多变,忽现忽隐,“忽”字就十分恰当地表达出了这种效果,它与前文的“忘”相应,并为下文“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埋下伏笔。传神地表达出了桃花源似有似无,似真亦幻的美妙境界。教师把这些语言运用的经典范例讲给学生听,会让学生恍然大悟,能把学生带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获得应该获得的知识,教师的讲解能点拨学生的思路,启迪学生的智慧,激活学生的想象,教师的正确引领是保证学生学习方向性和有效性的重要前提,是学生形成全面综合的语文能力的保障。

总之,新世纪的语文课改是一个令亿万国人瞻目的伟大事业,它标志着新世纪的教育教学改革又要跨上一个新的台阶,也象征着教育教学事业又掀开了暂新的一页,在我们教育工作者眼中,我们把课程改革视为鲜花一样美丽,黄金一般珍贵,因为它蕴含着勃勃的生机,包含着广大教师崇高的追求,凝聚着千万园丁们的辛勤智慧;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教育人热血和激情浇铸的丰碑,是我们用理想、信念、奋发向上的精神和无穷创造力所谱写的最美妙的交响乐章。

上一篇:多媒体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下一篇:骗了就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