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记》中的“礼”与“乐”思想探析

时间:2022-08-21 06:24:17

《乐记》中的“礼”与“乐”思想探析

摘 要:《乐记》是我国儒家美学思想理论著作,该书以“礼”“乐”的矛盾关系为主线,论述“礼”“乐”的社会功用,突出“乐”在社会生活中的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礼;乐;和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2)02-102-02

《乐记》是我国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理论著作,总结和发挥孔子以来的儒家音乐著作,其礼乐文化的独特关照影响深远,《乐记》虽然是以乐为对象著书立说,但实质是礼乐并重。《乐记》从儒家道德哲学出发,按照礼与乐的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注重论述音乐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礼乐的对立统一关系

一方面,礼乐相互对立。“乐”与“礼”分司内外,对立并重。《乐记•乐论篇》中说:“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就是要维持一定的联系,要保持一种和谐的秩序,防止相互怨恨;不同等级之间把贵贱的等级严格加以区分,防止相互争夺。又说“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由内心而出,礼是外在规范。“礼”通过各种外部行为区分贵贱敬疏,使人不争,“乐”通过音乐调和人际关系,使人无怨。

另一方面,礼、乐的目的一致,相互统一,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等级制度,所以说“礼乐之情同”。它们应该统一起来,相互补充。“乐胜则流,礼胜则离”。“礼”与“乐”有着共同的社会功用,是使人心和谐欢爱,人际关系和敬,从而合和天下。“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礼者,殊事合敬者也;乐者,异文合爱者也”,“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至高的礼乐与天地同节奏、同和声,相异的礼与乐的最终目的都是在区分尊卑、宫商的差异后以达到和谐。“致乐以治心”是礼乐的社会功用。“乐极和,礼极顺,内和而外顺,则民瞻其颜色而弗与争也,望其容貌而民不生易慢焉。故德辉动于内,而民莫不承听,理发诸外,而民莫不承顺。故曰;致礼乐之道,举而错之,天下无难矣。”礼乐相辅相成,中和和乐,大礼大乐会使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达到最高境界便是“大乐必易,大礼必简”。

二、礼乐对立,突出乐的社会功用

礼作为外在道德规范和乐作为内心的自觉认同,在维护封建统治的上层建筑时表里合一。乐能辅礼,礼亦能辅乐。《乐记》主要发挥荀子的这个“礼辩异,乐和同”的命题出发,着重从“礼”和“乐”的矛盾关系,在礼与乐的对立统一中,将礼与乐对比,反复论述乐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乐记》既有“大和”,又有具体的和谐。而一切有形的和谐都来源于“大和”。《乐记•乐礼篇》中认为:天地高下,万物呈现出各个不同的形貌,便有了差异,有差异,便存在秩序的调整,这就是礼产生的根源。而万物流转不息,相合相生,共同成为一生命的大文章,这就是以“同”为本质的音乐产生的根源。礼在和,礼在顺;礼在敬,乐在乐。敬在于以礼的强制性、规范性,使人们在差异中谨守自己的本分,所以礼的核心在于人知其“分”,礼是庄严的,肃穆的,是人在这个世界中必须要付出的,是人和世界所订的契约。所以,“礼自外作”。

《乐记》认为音乐的功能是巨大的,万物和谐活力的生长,就是音乐的象征。首先,乐可以治愈心灵。“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平和”,音乐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音乐盛行,使人的耳目聪慧明朗,血气通畅和顺。其次,乐可以调和人鱼人之间的关系,通过音乐治理国家。“内和而外顺,则民瞻其颜色而弗与争也,望其容貌而民不生易慢焉。”使人们安心于当前的社会生活,与世无争,实现统治者的和谐之国方略。最后,通过乐使内在的心灵和外在的世界达到最高的和谐,既生命的和谐。“治乐以治心”,立足于内在生命的欲求,将道德的和谐落实到人的内在生命欲求的基础之上,化强行的道德规范为内在的生命冲动。所以,“乐由中出”。

“礼“与“乐”是儒家哲学中的一对核心范畴,实施礼乐教化。《乐记•乐礼篇》说:“春作夏长,仁也;秋敛冬藏,义也。仁进于乐,义进于礼。乐者敦和,率神而从天;礼者别宜,居鬼而从地。” 仁义蕴藏于四季,通与礼乐。仁作为个体内心的一个道德准则,没有规范的道德内涵,因此要依托一个具体的形式,使个人的道德品德调和,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实现大同和合的社会。于是,便强调音乐的社会教化功能。它发挥了先秦儒家音乐观中“乐者,乐也”的思想,使人快乐,在生命的和融中感受的适意。

三、礼乐统一,实现音乐的价值

《乐记》关于礼乐的思想与孔子的儒家礼乐思想保持一致。《论语•阳货》:“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礼乐主要不是指玉帛等器物装饰,不是钟鼓等乐器乐舞,而是秩序的规范和谐。“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故礼主其减,乐主其盈。礼减而进,以进为文;乐盈而反,以反为文。礼减而不进而销,乐盈而不反则放。故礼有报而乐有反。礼得其报则乐,乐得其反则安;礼之报,乐之反,其义一也。”(《乐记•乐化篇》)礼侧重谦让收敛,乐侧重丰满充盈。礼以勉力进行为善,乐以反躬自制为善。礼能够勉力答报,那么就会产生和悦乐能够反躬自制,那么就会获得安适。礼的勉力答报与乐的反躬自制,从心安理得方面来讲,其意义是一致的。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难免也。”心安理得的快乐是人情所不能避免的。人通过音乐抒发快乐,快乐通过声音动作,把人的性情、心理的变化完全表达出来了。快乐没有表现形式,或者表现形式不得其道,就不能不。先王厌恶这种,所以制定雅颂的音乐来加以引导,不让放荡、邪恶的念头接触人心,这就是先王制定音乐的方针,在此音乐便实现其至高价值。

在“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中的“治”是乐的最终目的,进而到政治和合的政治目标。“乐者,天地之命,中和之纪”,“乐”的和谐中正的特征为儒家治国方略所用,和于人心,和于天地。

四、礼乐相济,在内容方面相互转化,相互包含

正如南宋学者真德秀说:“礼中有乐,乐中有礼”。(《真西山文集•问礼乐》)。《乐记•乐言篇》中强调指出“先王”作“乐”的中心课题是“使亲疏、贵贱、长幼,男女之理,皆形见于乐”,也就是说,“乐”必须体现封建等级制度的“礼”。反复强调“乐”必须体现“礼”这个思想。所以又说“乐者,通伦理者也”,“知乐则几于礼”(《乐记•乐本篇》)。

《乐记》中,不但“乐”和“礼”互相渗透,互相补充,而且它们同“刑”、“政”也是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的。“礼”、“乐”、“刑”、“政”的目的是一个:“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共同为“王道”服务。同时《乐记》发挥荀子的思想,强调音乐在发挥维护封建等级制度时的特殊作用,即“致乐以治心”。

五、礼乐的局限性

《乐记》受汉代官方宗教神秘主义哲学的影响,把“礼”“乐”及其功能加以神秘化,使《乐记》在很多方面带上了神秘主义的色彩。例如:“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乐由天作,礼由地制。(《乐记•乐论篇》)”“乐者敦和,率神而从天;礼者别宜,居鬼而从地。故圣人作乐以应天,制礼以配地,礼乐明备,天地官矣(《乐记•乐礼篇》)”。认为礼乐是天地的和气秩序,使万物化生而又使万物都显出区别,依据天地的和气化育万物的道理和高低上下生成万物的道理制作。圣人作乐来顺应天,制礼来配合地。礼乐昭明完备,犹如天地各尽其职了。这就把社会显现象和自然规律混为一谈,把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礼”“乐”与自然规律混为一谈,把“乐”的作用夸大到可以支配整个自然界万物的变化,把“礼”“乐”永恒化、绝对化、神秘化了。

《乐记》站在维护封建统治的立场上,过分看重礼乐的社会功用,将礼乐视为政治的附庸,忽略了礼乐的审美特性。忽略了音乐艺术自身的独立性,把音乐看做是宣传整治地一种工具,主张“使亲疏贵贱长女之理皆形见于乐”。

《乐记》以“礼乐“的矛盾关系为主线,在二者的对立统一中论述礼乐对于政治的重要性,强调与礼相辅相成的乐的强大社会功用。运用礼乐使人心、人际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谐大同的社会。但《乐记》对“礼”“乐”功能的神秘化,以及对于音乐审美特性的忽视,也产生了消极影响,具有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局限了艺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文锦.礼记译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1.

[2]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朱良志.中国美学名著导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上一篇:论韩愈对孟子人格和散文的继承 下一篇:兰州话“把”字句的特点新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