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乐记》中的“礼”与“乐”

时间:2022-04-25 05:16:42

摘要:《乐记》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音乐美学专著,它不仅涉及音乐学,还包括美学、文艺学、哲学等不同学科的内容,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古典名著。本文从对《乐记》中“乐”与“礼”的介绍开始,通过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重点对“乐”与“礼”的现实意义进行了一定的阐述。

关键词:乐记;乐与礼;作用

《乐记》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音乐美学专著,是先秦以来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汇总。从二十世纪八十年开始,我国音乐学界的专家和学者们从美学、文艺学、心理学、哲学等不同角度对《乐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们的研究对我们深入的认识《乐记》的内涵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借鉴这些专家和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简单谈谈自己对《乐记》中“乐”与“礼”的认识。

一、乐和礼的含义

《乐记》的《乐本篇》有这样的叙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而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者,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乐记》吉联抗译注第1页)。这段话的意思是:音的产生,由于人们有能够产生思想情感的心。人们思想情感的波动,是外界事物给予影响的结果。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使感情激动起来,所以表现为声。声在互相应和之中,显示出变化来,变化的、有规律的声就叫做音。把音按照一定的结构关系演奏出来,加上舞蹈,就叫做乐。在《乐记》的《乐情篇》中:“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乐记》吉联抗译注第33页)。这段话的意思是:礼所表现的是人们一定的关系。从上面的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乐是人们发自内心感受的反映,而礼则是人们之间关系的表现。

二、乐和礼的关系

理解了礼与乐的概念,下面我们就来研究礼与乐的关系。在《乐记》中关于礼和乐含义的具体认识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首先,礼与乐同是一种活动。礼是行为活动,乐是艺术活动。其次,礼和乐是国家是否安定的反映。在《乐记》的《乐本篇》中有这样的叙述:“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乐记》吉联抗译注第3页)。这段话的意思是:太平时代的音显得安详,用来表现对清明政治的欢迎;动乱时代的音显得怨恨,用以表示对黑暗统治的愤怒;亡国的音显得悲哀,用以表示对人民贫困生活的思虑,可见声音的道理是和政治紧密相关的。社会的安定与混乱从音乐中得到反映;反之,音乐也必然会对社会的安定、混乱和国家的兴亡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第三,礼和乐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一种秩序。在《乐记》中的《乐本篇》中:“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 (《乐记》吉联抗译注第7页)。 这段话的意思是:礼、乐、刑、政四件事充分的发挥了作用,而没有相互抵触,那么社会的安定和君王统治的王道就实现了。在这里,礼、乐、刑、政四者之中,礼和乐成为统治者实现社会统治的前提和有效手段。

三、礼与乐的作用

《乐记》中的礼和乐不仅同时被大量使用,用来说明两者之间不可偏废;更主要的是用对礼和乐的联系来体现一种对社会的积极作用。当我们分析这种积极作用时,可以将礼和乐的这种正面效应归纳为以下两个主要的方面:

(一)礼与乐是对现实的反映

在《乐记》中的《乐施篇》中:“故其治民劳者,其舞行缀袁;其民治逸者,其舞行缀短。故观舞知其德”(《乐记》吉联抗译注第20页)。这段话的意思是:治理国家不好而使人民贫困的诸侯,为他跳舞的行列间隔就是疏而远;治理国家好的诸侯,为他跳舞的行列间隔就是密而短。所以从舞蹈中就能够得知诸侯的品德。在《乐记》中的《乐言篇》中:“使亲疏贵贱长女之理,皆形见于乐。故曰:“乐观其深矣”” (《乐记》吉联抗译注第25页)。这段话的意思是:使得亲疏、贵贱、长幼、男女的分别都能够用乐表现出来,所以古人说“通过乐就可以深刻的观察社会”。从这两个例子就可以看出,礼和乐在这里不再是简单的音乐和规范的表现,而是对一个社会发展状况和人们的道德、文化水平的客观反映。

(二)对民众的教化

在《乐记》中的《乐施篇》中:“教者,民之寒暑也,教不时则伤世” (《乐记》吉联抗译注第21页)。这段话的意思是:礼和乐的教化,对于人民来说,就像天气的寒暑一样,如果不按照需要进行教化就会有害于社会。在《乐记》中的《乐化篇》中:“故乐者,审一以定和,比物以饰节,节奏合以成文,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方也”(《乐记》吉联抗译注第39页)。这段话的意思是:所以对于乐来说,根据人声确定高低,配合上乐器,按照一定的节奏构成乐曲,这些都是为了符合父子君臣的一定关系,使之反映在各种人之间的亲和的作用:这也是古代的贤王制定乐的目的。这两个例子说明:对古代社会的统治者而言,礼和乐还具有熏陶人民情操,教育、影响百姓日常生活行为的积极作用。

总之,《乐记》作为中国古代音乐思想的集成,还有许多内容值得我们去深入、细致的研究。本文虽然从特定的角度对“乐”与“礼”进行了一定的分析,但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就当做是抛砖引玉,希望能有更多的专业人士来关注对中国古代音乐著述的研究与探讨。

参考文献:

[1]吉联抗译注.《乐记》,人民音乐出版社,北京,1980年

[2]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部编《乐记》论辩,人民音乐出版

社,北京,1983年

[3]龙珲.二十世纪《乐记》研究综述》,黄钟(中国•武汉

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4]刘伟生.《礼记•乐记》“声”、“音”、“乐‘辨,

《船山学刊》2002年第4期

[5]杨婷.《乐记》中的音乐美学思想探究,《平原大学学

报》,2007年第6期

[6]孙星群.《乐记》研究百年回顾,《中国音乐》,2000年

第4期

作者简介:

滕丽民,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钢琴理论与表演。

上一篇:简述传统工笔花鸟画的色彩应用 下一篇:怪招“找形”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