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而“道”

时间:2022-08-21 04:20:19

摘 要:杜尚一直与艺术界保持着若即若离的状态,他既是人们眼中反艺术的“异类”,却又在美术界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他以一种简单纯粹的生活方式解放思想,完成了创作上的真正自由。从小有名气的法国秋季沙龙会员到开创达达画派对艺术的玩世不恭,再到激流勇退远离艺术专注自己的研究,他与中国老子的“无为”哲学如此相近,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超然”的随心所欲。

关键词:杜尚;老子;自由;“无为”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9-0093-01

艺术是一小部分人创造出来供更多人膜拜的产物。在人类历史上风云迭起的艺术形式和美学的更迭都是艺术家对艺术话语权的争夺,就此而言,无论是哪种流派、风格的艺术“盛行”都只是不同的人说了算的问题。所有在历史上留名的艺术家都是成功的艺术家,他们勤奋,爱独立思考,等等。而意外总会存在于艺术之中,比如法国艺术家杜尚。这样一位少画,甚至不画的艺术家却成为了艺术史上最了不起的艺术家之一,因为他在努力放弃当艺术家而不是要当好一个艺术家。他的艺术领域中的价值是矛盾的,他摧毁传统艺术形式美,极力远离艺术中心,但却在艺术史上留下了至高的地位,玩心而起的作品却被美术馆奉为经典,他对艺术史做下了最重要的事:他开创的不是一种风格,而是一个时代。

杜尚的一生都是一个谜,他从年轻时便在塞纳河“左岸”小有名气,被认为是很有潜力的艺术家,但他却没有继续在绘画的道路上走下去,而是将自己的创作意向转到“现成品”和装置艺术的领域中。他的生活也极其简单,没有房子、车,甚至家中连一本书都没有,他在图书馆做职员也只是为了能有更多的时间去做他喜欢的事。他抹平了艺术与非艺术之间的沟壑,摧毁了美与丑的界限,仅凭一己之力就完成了艺术领域的和谐。他从不去考虑自己是否会取得巨大的艺术价值,也不在乎什么流芳百世,他不属于任何团体或是女人,他懂得自己想要什么,他对待生命的态度和生活的方式便是他最吸引人的魅力所在。

杜尚非常吸引人,无论男女都由衷的喜欢他,想接近他,但人们却不知道是什么使他这么吸引人。他说话总是准确有效,毫无废话,就连他的生活都是精确的,量出而入,对于身外之事从不关心。他具备着一个圣人应有的大智慧,他说的每一件事都非常简单,他能够意识到在我们每个人鼻子底下的简单道理,这样极度的单纯反而极度迷人。杜尚知道怎样在世俗中让自己自由。这是一种不易察觉的“精明”,他终其一生都懂得如何拿出最小的力气来应付不得不做的事情,这是他的生存方式。就某种意义而言,杜尚的智慧哲学更接近老子的“道”,他的生活方式和对艺术自由的追求都体现了老子的“无为”。

老子谈道就是谈如何让我们返璞归真,“放下”功名欲望,回归大道。或许有人认为老子的哲学思想太消极,他不教我们有为,却叫我们无为,站在世俗的角度来看却是如此,但当我们摈除贪念欲望,在道的运作下成就事情,就会和道一样长存不朽。那比人为的努力,人为的成功要宏阔得多。所以老子教我们“损之又损”,他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就是说,我们的学习是一个增加的过程,可是学习道,是一个减损的过程,减了又减,减到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没有,才成。所以,损到极致的无为,是要把我们引向一个更大的境界,一个真正的自由之境。你就可以“无所不为”,这个境界,庄子称为“逍遥”。这种大智慧使许多人将信将疑,因为没有人会放弃一生的利益去检验老子的指示,而杜尚却在无意中用自己的一生向我们证明了大道的深邃博大,宏阔自由。

那么杜尚为什么会选择“无为”呢,其实他就像老子一样,看出了“有为”在许多情况下,对于生命并没有产生好的影响。有为的理想,成功的志向非常容易成为思想和心灵的枷锁,让我们不得自由,甚至沦为奴隶,这种情况太普遍了。哪怕他置身于以解放思想为目的的各个现代画派,也一样躲不开这个下场。所有的一切都是为别人而做,则反而失去了艺术的自由和独立性。他觉得艺术已经被人做成了一种吓人的权威,我们为什么不能用一种平常心来看待艺术,生活可以是艺术,艺术也同样可以是生活,他只不过是把被摆置过高的艺术批判了一下,嘲弄了一下,但却引起了艺术界的强烈震撼,这本身就是滑稽可笑的。

那么,杜尚是如何做到“无为”的呢?在做“无为”之前,首先要做到“无我”,但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最显著的特征是“自我”,因为我们都知道“我”所以,努力保持“我”是我们创作中一切麻烦的根源。佛说,生命中所有的痛苦来自于“自我”:对一切有利于自己的东西都产生贪婪;对于不利于自己的东西产生嗔心;对于好的或坏的方式抓紧不放,这是无知。杜尚不考虑任何批评,不是因为自大或什么的,这是这些完全不存在他心里,他永远不需要为自己做的事向别人解释,因为他是一个“孤独”的人,正因为独特,他的思想是没有定义的。因为他不自我表现,所以名扬天下;不自以为是,所以名声彰显;不自我夸耀;使有功绩;不自高自大,才以上者可。

参考文献:

[1]饶尚宽(译注).老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皮埃尔・卡巴内(法),王瑞芸(译).杜尚访谈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袁宾.禅语译注[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

上一篇:王夫之的“现量说”与审美体验 下一篇:现代陶艺的形态塑造与情感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