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经济学奖统计研究

时间:2022-08-21 04:19:55

诺贝尔经济学奖统计研究

诺贝尔经济学奖概况

诺贝尔曾经立过三个遗嘱,最后一个遗嘱是在1895年11月19日在他去世前一年立下的。这个遗嘱把他所有动产的95%,当时差不多是920万美金财产,用来设立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文学奖、和平奖五个奖项。其中物理学奖和化学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确定;生理学或医学奖由斯德哥尔摩卡罗琳医学院确定。他在遗嘱的最后写到:“无论他是否是斯堪的纳维亚人,只要他具备资格,就应获奖。”

1968年,瑞典国家银行在它诞生300周年之际,取得诺贝尔基金会的同意,加设一个诺贝尔经济学奖,据统计,诺贝尔经济学奖自1969年首发至今共35届,全世界共有53名来自15个国家的经济学家获此殊荣。第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奖由计量经济学的奠基人――挪威人拉格纳・弗里希和计量经济学模式建造者之父――荷兰人简・丁伯根因发展了动态模型来分析经济进程而共同获得,美国人罗伯特・恩格尔和英国人克莱夫・格兰杰因一个实施预测和评估风险的新框架而共同获得200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他们改进了对包括经济增长指标、价格和利率的时间序列的分析。

已颁奖届数与获奖人数

诺贝尔经济学奖自1969年首发至今已颁奖35届,纵观35届诺贝尔经济学奖,1人独立获奖的有20届,占57.14%,2人分享的有12届,占34.29%,3人分享的有3届,占8.57%,共有53人获此殊荣。

从年代分布看,1969年―1973年共有7人获奖,1974年―1978年共有8人获奖,1979年―1983年共有6人获奖,1984年―1988年仅有5人获奖,1989年―1993年共有8人获奖,1994年―1998年共有9人获奖,1999年―2003年共有10人获奖,获奖人数成上升趋势。其中1969年―1979年的11届中有6届为2人分享,1980年―1989年的10届全部为1人独享,1990年―2003年的14届中有9届为2人分享,表明多人获奖将成一种趋势。

获奖者的国籍

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国籍看,获奖者最多的就是美国的经济学家,可谓美国学者独占鳌头。在35届诺贝尔经济学奖中,除(1969年、1972年、1974年、1977年、1984年、1988年、1989年、1991年、1998年)9年外,其余26届都有美国经济学家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占74.3%,其中由美国经济学家独享的有20届(1970年、1971年、1973年、1976年、1978年、1981年、1982年、1983年、1985年、1986年、1987年、1990年、1992年、1993年、1995年、1997年、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美国经济学家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共计36人,占获奖总人数53人的67.9%,即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有三分之二以上是美国的经济学家,剩余的三分之一被英国、挪威、瑞典、前苏联、法国、荷兰、德国、印度等国家的经济学家们分享。

在15届2人以上共享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中有8届为不同国家的经济学家共同获奖。表明评审委员会对某一领域发展的贡献者给予了比较全面的关注和公证的评价。

经济学家的民族融合性很强,尤其在美国。在美国获奖者中,1971年的获奖者库兹涅茨和1973年的获奖者瓦西里・列昂惕夫是前苏联人,1975年的获奖者库普斯曼是荷兰人,1978年的获奖者西蒙是德国人,1983年的获奖者德布勒是法国人,1985年的获奖者莫迪利亚尼是意大利人,1994年的获奖者海萨尼是匈牙利人,1999年的获奖者芒德尔是加拿大人,2002年的获奖者卡尼曼具有美国和以色列双重国籍。在英国获奖者中,1974年的获奖者海克是奥地利人。1994年的德国获奖者泽尔腾是波兰人。

获奖者的年龄

从年龄结构上看,35届53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获奖时的平均年龄66.34岁。可谓花甲之年方显英雄本色,古稀之年才获学术辉煌。其中,获奖时年龄最小的是1972年获奖的51岁的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阿罗,其次是1997年获奖的52岁的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莫顿,1970年获奖的55岁的美国经济学届的泰斗保罗・萨缪尔森。获奖者中年龄最大的是1996年获奖的82岁的美国经济学家威廉・维克瑞,他在获奖3天后就仙逝了;其次是1991年获奖的81岁的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这是2位仅有的80岁以上高龄的获奖者。在51―55岁之间获奖的有3人,在56―60岁之间获奖的有9人,在61―65岁之间获奖的有14人,在66―70岁之间获奖的有13人,在71―75岁之间获奖的有7人,在76―80岁之间获奖的有5人,在80岁以上获奖的有2人。如图1所示。

获奖者的性别遗憾

35届53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全是男性。21世纪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将不只是男人,我们期盼着女性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出现。

获奖者的学历结构

35届53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中,博士独占鳌头。50位获奖者具有博士学位,占获奖总数的94.34%,他们获得博士学位时的平均年龄为28.2岁,其中有38人在30岁以前就获得了博士学位。有2位具有硕士学位,占3.77%。

获奖者从获得博士学位到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平均历时38.3年,这比其它诺贝尔奖获长了许多年。走完这段历程耗时最短的是1997年获奖的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莫顿,从33岁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博士学位到53岁获诺奖,经历了20年;走完这段历程耗时最长的是1996年获奖的美国经济学家威廉・维克瑞,从34岁获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到82岁获诺奖,经历了48年。这与诺贝尔经济学奖重视经济学理论对现实的影响有关,学者们提出的理论需要经过长期的实践检验才被证实,才有可能进入评委会的视野,也才可能获奖。

获奖者的研究领域

诺贝尔经济学奖评委、斯德哥尔摩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的Assar Lindbeck对诺贝尔经济学奖授奖原则做了一个总结性说明,他认为可以划分出五个授奖的领域:一般均衡理论,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跨学科研究,经济分析新方法。在35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中,研究宏观经济学和跨学科研究的人数暂时领先。

一般均衡理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经济学巨匠萨缪尔森。他用科学方法发展了静态和动态经济理论,从而在提高经济学科的分析中树立了新的丰碑。在这一领域获奖届数为5届,获奖人数为8人,分别占获奖总届数和总人数的14.3%和15.1%。

诺贝尔经济学奖中,多数都颁给了宏观经济学。在这一领域获奖届数为10届,获奖人数为13人,分别占获奖总届数和总人数的28.6%和24.5%。个人消费、投资、进出口、货物与服务的政府支出,凡此种种,都囊括在这个解释国家经济行为的经济学分支之中。1980年、1981年及1995年等多届诺贝尔奖,也都授予了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其中1995年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卢卡斯,提出了理性预期的假说,改变了宏观经济分析和对经济政策的理解。

在诺贝尔经济学奖中,微观经济学的获奖者也不少。在这一领域获奖届数为5届,获奖人数为10人,分别占获奖总届数和总人数的14.3%和18.9%。2000年的两位得主建功于此。单个家庭和企业对市场的反应、不同用途和产业的资源配置,都在其研究范围之内。George Stigler(斯蒂格勒,1982)、James Mirrlees(莫里斯,1996)、William Vickrey(维克瑞,1996)以及分别在1990年和1997年因金融经济学研究成就而获奖的五位学者都属于微观经济学。

在跨学科研究这一领域,属获奖较多的另一个领域,这一领域的获奖者,都把原先受局限的经济分析,成功地扩展到了新的范畴。依托于经济学与政治学的临界,美国的詹姆斯・布坎南为经济与政治决策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他最终捧获198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在这一领域获奖届数为9届,获奖人数为12人,分别占获奖总届数和总人数的25.7%和22.6%。

在经济学奖中,经济分析新方法这个领域的获奖者也不少,历史上第一个诺贝尔经济学奖,就可以称之为“方法奖”,弗里希与丁伯根所建立的动态模型,即把经济理论与统计方法集之大成,就为经济学研究开拓了新的路径。1973年及1984年、198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也可以说是奖给了“新方法”。在这一领域获奖届数为6届,获奖人数为10人,分别占获奖总届数和总人数的17.1%和18.9%。

上一篇:论高尔夫经济 下一篇:剖析分时度假的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