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物理奖范文

时间:2023-02-22 19:38:21

诺贝尔物理奖

诺贝尔物理奖范文第1篇

化学奖:超高分辨率荧光显微镜

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奖者分别是美国科学家埃里克・贝齐格、威廉・莫奈和德国科学家斯特凡・黑尔,他们获奖的理由是,超越光学显微镜的局限,发展了超高分辨率荧光显微镜,这使得光学显微镜技术进入纳米尺度。

很长一段时间里,科学家认为光学显微镜有一个极限:无法获得比半光波长(即0.2微米左右)更好的分辨率,这导致科学家们无法看到更小的物体,如常规尺寸的病毒,或单个的蛋白质。但是,今年诺贝尔化学奖的三位获得者在荧光分子的帮助下,巧妙地绕开了这种极限。

同样是发展荧光显微镜,但这几名科学家用的方法却不尽相同。其中斯特凡・黑尔开发的是受激发射减损显微镜技术。这项技术同时使用两束激光,一束负责激发荧光分子使其发光,另一束则负责抵消大部分荧光,只留下一块纳米大小的荧光区域。这样,通过一个纳米一个纳米地扫描样品,可以获得更高分辨率的图像。

埃里克・贝齐格和威廉・莫奈共同开发的是单分子显微技术。这项技术可以对同一区域进行多次“绘图”,每次仅仅让很少量的分散分子发光,将这些图像叠加起来,就能产生密集的纳米尺寸超分辨率图像。

通过超高分辨率的荧光显微镜,科学家们就可以在细胞中观察到单个分子的运动;可以看到分子如何在脑的两个神经细胞之间产生突触;可以追踪帕金森病、阿尔兹海默症和亨廷顿症患者体内相关蛋白质的累积情况;还能跟踪受精卵在分裂形成胚胎时,蛋白质的变化过程……总之,人们能更好地了解微观世界,攻克更多的科技难题。

物理学奖:蓝色发光二极管

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为日本科学家赤崎勇、天野浩和日裔美籍科学家中村修二。他们获奖的理由是:发现新型高效、环境友好型光源,即蓝色发光二极管(LED)。通过应用蓝光LED技术,人类可以使用一种全新的手段产生白色光源。如果说爱迪生的白炽灯泡点亮了20世纪,那么21世纪将闪耀在LED之下。

红色和绿色LED在上世纪中叶已经问世,但要把LED用于照明,必须发明蓝色LED,因为有了红、绿、蓝三种单色光后,才能产生白色光。但蓝色LED的制备技术困扰了人类30多年。一直到1986年,赤崎勇和矢野浩两人首次制成高质量的氮化镓晶体,才使得蓝色LED的研究取得突破。三年后,两人又首次研发成功蓝光LED。而中村修二的研究则是让LED照明实现了实用化,引发了照明技术的革新。

那么这项技术的意义何在呢?在LED灯中,电能被直接转换为光,这就大大提升了发光的效能。图2是在消耗同样能量的情况下,油灯、白炽灯、荧光灯和LED灯的发光强度对比。数据显示,LED灯的发光效率是煤油灯的3000倍,是荧光灯的4倍多。目前,全世界大约四分之一的耗电量来自于照明,LED这一高效照明工具的出现,能够极大地节省电能。同时,由于LED灯可以持续使用长达10万个小时,与白炽灯泡的1000个小时以及荧光灯的1万个小时相比,LED灯又能节省材料的消耗。

由于极大地节约了资源,LED技术使得更高效、更便宜的照明设备陆续被开发出来,这给世界上超过15亿的人口带来了直接的福利――生活在发达地区的我们可能不知道,地球上还有很多人因为贫困和缺乏电网设备,无法享受电力照明。但LED灯的出现,让他们未来有望使用小型太阳能电站产生电力进行照明。

此外,LED是可以非常灵活运用的光源技术,人们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合成各式各样的色彩和亮度。如让面积达数百平米的屏幕闪烁,变换色彩与图形,而且这一切都可以用计算机进行控制。对光线色彩的控制还意味着LED灯可以模仿自然光源,让我们的生物钟能够更好地适应。而在人工温室内使用人工照明的方法也已经成功进行了实践。被污染的水体可以使用紫外光LED灯进行消毒,它同样是蓝光LED技术的衍生品。

诺贝尔物理奖范文第2篇

宇宙学作为现代科技的最前沿,在物理教学中也应该有所体现.早在2002年下半年制订的全日制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中对此已经给出了明确的学习标准:要求学生了解宇宙的演化与发展,关注宇宙学研究的新进展,知道空间的有关概念.为此,我们按标准要求对现代天文学的知识作如下通俗的概括.

1 宇宙的起源

宇宙起源于一次猛烈的爆炸,这里的爆炸并不是平常所见的炸弹的爆炸,而是空间本身的爆炸.在这个原始爆炸力的推动下,现在的宇宙仍在不断地膨胀,如同一个均匀布满星点的气球,随着气球的膨胀,星点之间的距离不断增大.

宇宙起源于大爆炸的科学依据.首先,现在的观测事实表明,星系光谱普遍向红端移动——星系红移,只有星系退行才会出现这种情况.其次,1964年两位美国工程师彭齐亚斯(A·Penzias)和威尔逊(R·W·Wilson)发现宇宙各处普遍存在3.5 K(后来又修正为2.7 K)的微波背景辐射,这是宇宙由开始的高温状态经不断膨胀、不断降温冷却到现在的剩余温度.第三,测量表明,不论在宇宙什么天体(包括太阳),氦丰度的值都在24%左右,这与大爆炸理论氦丰度的值相符.

2 宇宙的大小

表面上看来,天空中的星星数也数不清,数目无限多,宇宙的空间也应无限大.实际上宇宙的大小是有限度的,半径有140多亿光年,但没有边际,即宇宙有限无边.这似乎很难理解,因为我们过多的考虑了普通空间(体积),如果换成面就好理解了.我们知道地球的表面积是有限的,但因为地球的表面是球面,因此并没有头.地球的表面就是有限无边的.宇宙也是一样,体积有限但是没有头.所以火箭飞速行驶,走啊走啊,最终只能又回到原来的地方.宇宙的空间,就其本质来说是曲面的.这样考虑当然是有证据的.例如以地球为中心,在10亿光年半径之中的星星和20亿光年半径之中的星星数目之比,如果是普通空间,应该是1∶8.但是因为空间是曲面的,所以实际不是那样.

既然宇宙是有限的,也许有人会问,宇宙的外侧是什么样的?所谓“外侧”是以空间是无限的,空间的一部分是宇宙的说法为前提的.实际上,空间无限只不过是人的随意想象,就像人们认识地球之前,顽固地相信大地各处都是平直沿伸的,地面积是无限的,而实际上地球表面是曲面的,地面积也是有限的那样,空间(即宇宙)的大小也是有限的.在空间以外什么也没有,那里不成为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

3 宇宙的中心

宇宙既然是有限的,那么星星的数目也是有限的.这样,我们似乎可以求出每个星星的重心,然后就可以求出整个宇宙的重心,于是,这就是宇宙的中心了.实际上,宇宙的中心是求不出来的.同前面一样,换成球面就容易理解了.如果地球小范围内有两个小岛,那么我们可以求得两岛的重心在两岛之间(当然也在球面上).可是一考虑球面的全体,重心决定不了了.同样,在整个宇宙空间中,也不可能求出宇宙的中心.因此,宇宙是既无中心也无边界的.

4 宇宙的空间

相对论表明,我们生活的宏观宇宙是四维空间(有长度、宽度、高度、时间的空间),为了便于对空间的理解,我们通过以下例子说明.

在三维空间有一根棒,它有长度、宽度和高度,棒可以沿Ox,Oy,Oz轴任意移动,也可以在该三维空间任意转动(如图1所示).

三维空间的棒在一维空间只有长度,无宽度和高度,且一维棒的长度是不确定的,它是三维空间的棒在一维空间的投影,如果棒与由Ox所确定的一维空间平行时,棒就长些,不平行时,棒就短些(如图2所示).三维空间的棒在一维空间,只能沿Ox轴移动(因为在此之外没有别的空间).

三维空间的棒在二维空间有长度和宽度,但无高度, 且棒的长度也是不确定的,它是三维空间的棒在二维空间的投影,如果棒与Ox,Oy所确定的二维空间(平面)平行时,棒就长些,不平行时,棒就短些(如图3所示).三维空间的棒在二维空间能沿Ox,Oy移动,也能在Ox,Oy确定的平面内转动.

同样,我们所说的三维空间棒的长度也是不确定的,它是四维空间一定长度的棒在三维空间的投影.若棒变短,那么使棒投影的长度变短就行了,要实现这一点,由相对论可知,使棒以非常快的速度(接近光速)运动即可(如图4所示).

5 宇宙的演化趋势

早前的研究认为,宇宙大爆炸后,由于物质(可见物质和暗物质)引力的作用,其膨胀速度将越来越小,为减速运动.而最新的研究表明,宇宙中除了物质引力使宇宙膨胀减速之外,还有一种使宇宙加速膨胀的力量,我们称为暗能量(dark energy),它占据宇宙成分的3/4.对于暗能量我们还知之甚少,但是不管它是什么,它与宇宙学的观察结果符合的很完美.在宇宙形成的最初五六十亿年,物质引力起决定性作用,宇宙在减速膨胀.随着膨胀的继续,物质被稀释,引力越来越弱,暗能量逐渐占据了上风,宇宙开始加速膨胀.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正是因为天文学家发现了宇宙确实在加速膨胀.

诺贝尔物理奖范文第3篇

父亲总是把所教的概念变成可触可摸有实际意义的东西

在我出生前,我父亲对母亲说:“要是个男孩,那他就要成为科学家。”当我还坐在婴儿椅上的时候,父亲有一天带回家一堆小瓷片,就是那种装修浴室用的各种颜色的玩艺儿。我父亲把它们叠垒起来,弄成像多米诺骨牌似的,然后我推动一边,它们就全倒了。

过了一会儿,我又帮着把小瓷片重新堆起来。这次父亲让我变出些复杂点儿的花样:两白一蓝,两白一蓝……我母亲忍不住说:“唉,你让小家伙随便玩不就是了?他爱在哪儿加个蓝,就让他加好了。”

可我父亲回答道:“这不行。我正教他什么是序列,并告诉他这是多么有趣呢!这是数学的第一步。”我父亲就是这样,在我很小的时候就教我认识世界和它的奇妙。

我家有一套《大英百科全书》,父亲常让我坐在他的膝上,给我读里边的章节。有一次读到恐龙,书里说,“恐龙的身高有25英尺,头有6英尺宽。”随后父亲对我说:“呀,让我们想一下这是什么意思。 也就是说,要是恐龙站在门前的院子里,那么它的身高足以使它的脑袋够着咱们这两层楼的窗户,可它的脑袋却伸不进窗户,因为它比窗户还宽呢!”就是这样,他总是把所教的概念变成可触可摸有实际意义的东西。

我想象居然有这么这么大的动物,而且居然由于无人知晓的原因而灭绝了,觉得兴奋极了,新奇极了,一点也不害怕会有恐龙从窗外扎进头来。我从父亲那儿学会了“翻译”——学到的任何东西,我都要琢磨出它们究竟在讲什么,实际意义是什么。

父亲使我很早就懂得“知道一个东西的名字”和“真正懂得一个东西”的区别

那时我父亲常在周末带我去卡次基山,那是纽约市的人们伏天避暑消夏的去处,在漫步丛林的时候他给我讲好多关于树林里动植物的新鲜事儿。其他孩子的父亲也纷纷学着做,带着他们的小孩去山里玩了。

周末过去了,父亲们都回城里去做事。孩子们又聚在一起时,一个小朋友问我:“你瞧见那只鸟儿了吗?你知道它是什么鸟吗?”

我说:“我不知道它叫什么。”

他说:“那是只黑颈鸫呀!你爸爸怎么什么都没教你呢?”

其实,情况正相反。我爸是这样教我的——“看见那鸟儿了么?”他说,“那是只斯氏鸣禽。”(我那时就猜想其实他并不知道这鸟的学名。)他接着说:“在意大利,人们把它叫做‘查图拉波替达’,葡萄牙人叫它‘彭达皮达’,中国人叫它‘春兰鹈’,日本人叫它‘卡塔诺·特克达’。现在你仅仅是知道了世界不同地区的人怎么称呼这只鸟,可是终了还是一点也不懂得它。我们还是来仔细瞧瞧它在做什么吧——那才是真正重要的。”(我于是很早就学会了“知道一个东西的名字”和“真正懂得一个东西”的区别。)

他又接着说:“瞧,那鸟儿是在啄它的羽毛,看见了吗?它一边走一边在啄自己的羽毛。”

“是的。”我说。

他问:“它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我说:“大概是它飞翔的时候弄乱了羽毛,所以要啄着把羽毛再梳理整齐吧。”

“呀,”他说,“如果是那样,那么在刚飞完时,它们应该很勤快地啄,而过了一会儿后,应该缓下来了——你明白我的意思吗?”“明白。”

他说:“那让我们来观察一下,它们是不是在刚飞完时啄的次数多得多。”

不难发现,鸟儿们在刚飞完和过了一会儿之后啄的次数差不多。我说:“得啦,我想不出来,你说道理在哪儿?”

“因为有虱子在作怪。”他说,“虱子在吃羽毛上的蛋白质。虱子的腿上分泌蜡,蜡又有螨来吃,螨吃了不消化,就拉出来粘粘的像糖一样的东西,细菌于是又在这上头生长。”

最后他说:“你看,只要哪儿有食物,哪儿就会有某种生物以之为生。”现在,我知道鸟腿上未必有虱子,虱子腿上也未必有螨。他的故事在细节上未必对,但是在原则上是正确的。

又有一次,我长大了一点,他摘了一片树叶。我们注意到树叶上有一个C形的坏死的地方,从中线开始,向边缘蔓延。“瞧这枯黄的C形,”他说,“在中线开始比较细,在边缘时比较粗。这是一只蝇,一只黄眼睛、绿翅膀的蝇在这儿下了卵,卵变成了像毛毛虫似的蛆,蛆以吃树叶为生。于是,它每吃一点就在后边留下了坏死的组织。它边吃边长大,吃的也就越多,这条坏死的线也就越宽。直到蛆变成了蛹,又变成了黄眼睛、绿翅膀的蝇,从树叶上飞走了,它又会到另一片树叶上去产卵。”

同上一例一样,我现在知道他说的细节未必对——没准儿那不是蝇而是甲壳虫,但是他指出的那个概念却是生命现象中极有趣的一面。生殖繁衍是最终的目的。不管过程多么复杂,主题却是重复一遍又一遍。

我没有接触过其他人的父亲,所以在当时我并不知道我父亲有多么了不起。他究竟是怎么学会了科学最根本的法则:对科学的热爱,科学深层的意义,以及为什么值得去探究。我从未问过他,因为我当时以为所有的父亲都理所应当地知道这些。

父亲培养了我留意观察的习惯

我父亲培养了我留意观察的习惯。一天,我在玩马车玩具。在马车的车斗里有一个小球。当我拉动马车的时候,我注意到了小球的运动方式。我找到父亲,说:“嘿,爸,我观察到了一个现象。当我拉动马车的时候,小球往后走;当马车在走,而我把它停住的时候,小球往前滚。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运动的物质总是趋于保持运动,静止的东西总是趋于保持静止,除非你去推它。这种趋势就是惯性。但是,还没有人知道为什么是这样。”你瞧,这是很深入的理解,他并不只是给我一个名词。

他接着说:“如果从边上看,小车的后板擦着小球,摩擦开始的时候,小球相对于地面来说其实还是往前挪了一点,而不是向后走。”

我跑回去把球又放在车上,从边上观察。果然,父亲没错——车往前拉的时候,球相对于地面确实是向前挪了一点。

我父亲就是这样教育我的。他用许多这样的实例来进行兴趣盎然的讨论,没有任何压力。他在一生中一直激励我,使我对所有的科学领域着迷,我只是碰巧在物理学中建树多一些罢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是上瘾了——就像一个人在孩童时尝到什么甜头,就一直念念不忘。我就像孩子,一直在找前面讲的那种奇妙的感受。尽管不是每次都能找到,却也时不时地能做到。

诺贝尔物理奖范文第4篇

父亲总是把所教的概念变成可触可摸有实际意义的东西

在我出生前,我父亲对母亲说:“要是个男孩,那他就要成为科学家。”当我还坐在婴儿椅上的时候,父亲有一天带回家一堆小瓷片,就是那种装修浴室用的各种颜色的玩艺儿。我父亲把它们叠垒起来,弄成像多米诺骨牌似的,然后我推动一边,它们就全倒了。

过了一会儿,我又帮着把小瓷片重新堆起来。这次父亲让我变出些复杂点儿的花样:两白一蓝,两白一蓝……我母亲忍不住说:“唉,你让小家伙随便玩不就是了?他爱在哪儿加个蓝,就让他加好了。”

可我父亲回答道:“这不行。我正教他什么是序列,并告诉他这是多么有趣呢!这是数学的第一步。”我父亲就是这样,在我很小的时候就教我认识世界和它的奇妙。

我家有一套《大英百科全书》,父亲常让我坐在他的膝上,给我读里边的章节。有一次读到恐龙,书里说,“恐龙的身高有25英尺,头有6英尺宽。”随后父亲对我说:“呀,让我们想一下这是什么意思。也就是说,要是恐龙站在门前的院子里,那么它的身高足以使它的脑袋够着咱们这两层楼的窗户,可它的脑袋却伸不进窗户,因为它比窗户还宽呢!”就是这样,他总是把所教的概念变成可触可摸有实际意义的东西。

我想象居然有这么这么大的动物,而且居然由于无人知晓的原因而灭绝了,觉得兴奋极了,新奇极了,一点也不害怕会有恐龙从窗外扎进头来。我从父亲那儿学会了“翻译”——学到的任何东西,我都要琢磨出它们究竟在讲什么,实际意义是什么。

父亲使我很早就懂得“知道一个东西的名字”和“真正懂得一个东西”的区别

那时我父亲常在周末带我去卡次基山,那是纽约市的人们伏天避暑消夏的去处,在漫步丛林的时候他给我讲好多关于树林里动植物的新鲜事儿。其他孩子的父亲也纷纷学着做,带着他们的小孩去山里玩了。

周末过去了,父亲们都回城里去做事。孩子们又聚在一起时,一个小朋友问我:“你瞧见那只鸟儿了吗?你知道它是什么鸟吗?”

我说:“我不知道它叫什么。”

他说:“那是只黑颈鸫呀!你爸爸怎么什么都没教你呢?”

其实,情况正相反。我爸是这样教我的——“看见那鸟儿了么?”他说,“那是只斯氏鸣禽。”(我那时就猜想其实他并不知道这鸟的学名。)他接着说:“在意大利,人们把它叫做‘查图拉波替达’,葡萄牙人叫它‘彭达皮达’,中国人叫它‘春兰鹈’,日本人叫它‘卡塔诺·特克达’。现在你仅仅是知道了世界不同地区的人怎么称呼这只鸟,可是终了还是一点也不懂得它。我们还是来仔细瞧瞧它在做什么吧——那才是真正重要的。”(我于是很早就学会了“知道一个东西的名字”和“真正懂得一个东西”的区别。)

他又接着说:“瞧,那鸟儿是在啄它的羽毛,看见了吗?它一边走一边在啄自己的羽毛。”

“是的。”我说。

他问:“它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我说:“大概是它飞翔的时候弄乱了羽毛,所以要啄着把羽毛再梳理整齐吧。”

“呀,”他说,“如果是那样,那么在刚飞完时,它们应该很勤快地啄,而过了一会儿后,应该缓下来了——你明白我的意思吗?”“明白。”

他说:“那让我们来观察一下,它们是不是在刚飞完时啄的次数多得多。”

不难发现,鸟儿们在刚飞完和过了一会儿之后啄的次数差不多。我说:“得啦,我想不出来,你说道理在哪儿?”

“因为有虱子在作怪。”他说,“虱子在吃羽毛上的蛋白质。虱子的腿上分泌蜡,蜡又有螨来吃,螨吃了不消化,就拉出来粘粘的像糖一样的东西,细菌于是又在这上头生长。”

最后他说:“你看,只要哪儿有食物,哪儿就会有某种生物以之为生。”现在,我知道鸟腿上未必有虱子,虱子腿上也未必有螨。他的故事在细节上未必对,但是在原则上是正确的。

又有一次,我长大了一点,他摘了一片树叶。我们注意到树叶上有一个C形的坏死的地方,从中线开始,向边缘蔓延。“瞧这枯黄的C形,”他说,“在中线开始比较细,在边缘时比较粗。这是一只蝇,一只黄眼睛、绿翅膀的蝇在这儿下了卵,卵变成了像毛毛虫似的蛆,蛆以吃树叶为生。于是,它每吃一点就在后边留下了坏死的组织。它边吃边长大,吃的也就越多,这条坏死的线也就越宽。直到蛆变成了蛹,又变成了黄眼睛、绿翅膀的蝇,从树叶上飞走了,它又会到另一片树叶上去产卵。”

同上一例一样,我现在知道他说的细节未必对——没准儿那不是蝇而是甲壳虫,但是他指出的那个概念却是生命现象中极有趣的一面。生殖繁衍是最终的目的。不管过程多么复杂,主题却是重复一遍又一遍。

我没有接触过其他人的父亲,所以在当时我并不知道我父亲有多么了不起。他究竟是怎么学会了科学最根本的法则:对科学的热爱,科学深层的意义,以及为什么值得去探究。我从未问过他,因为我当时以为所有的父亲都理所应当地知道这些。

父亲培养了我留意观察的习惯

我父亲培养了我留意观察的习惯。一天,我在玩马车玩具。在马车的车斗里有一个小球。当我拉动马车的时候,我注意到了小球的运动方式。我找到父亲,说:“嘿,爸,我观察到了一个现象。当我拉动马车的时候,小球往后走;当马车在走,而我把它停住的时候,小球往前滚。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运动的物质总是趋于保持运动,静止的东西总是趋于保持静止,除非你去推它。这种趋势就是惯性。但是,还没有人知道为什么是这样。”你瞧,这是很深入的理解,他并不只是给我一个名词。

他接着说:“如果从边上看,小车的后板擦着小球,摩擦开始的时候,小球相对于地面来说其实还是往前挪了一点,而不是向后走。”

我跑回去把球又放在车上,从边上观察。果然,父亲没错——车往前拉的时候,球相对于地面确实是向前挪了一点。

我父亲就是这样教育我的。他用许多这样的实例来进行兴趣盎然的讨论,没有任何压力。他在一生中一直激励我,使我对所有的科学领域着迷,我只是碰巧在物理学中建树多一些罢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是上瘾了——就像一个人在孩童时尝到什么甜头,就一直念念不忘。我就像孩子,一直在找前面讲的那种奇妙的感受。尽管不是每次都能找到,却也时不时地能做到。

诺贝尔物理奖范文第5篇

1967年8月,剑桥大学女研究生乔瑟琳・贝尔在纷乱的记录纸带上察觉到一个奇怪的“干扰”信号。经多次反复钻研,她成功地认证:地球每隔1.33秒接收到一个极其规则的脉冲,得知这一惊人消息,她的导师休伊什曾怀疑这可能是外星人――“小绿人”发出的莫尔斯电码,他们可能在向地球问候。

但是,进一步的测量表明,这个天体发出脉冲的频率精确得令人难以置信。并没有电码的明显丰富信息,接下来,贝尔又找出了另外3个类似的源,所以排除了外星人信号,因为不可能有三个“小绿人”在不同方向、同时向地球发射稳定频率信号,再经过认真仔细研究,1968年2月,贝尔和休伊什联名在英国《自然》杂志上报告了新型天体――脉冲星的发现,并认为脉冲星就是物理学家预言的超级致密的、接近黑洞的奇异天体。其半径大约10千米,其密度相当于将整个太阳压缩到北京市区的范围,因此具有超强的引力场,乒乓球大小的脉冲星物质相当于地球上一座山的重量,这是20世纪激动人心的重大发现,为人类探索自然开辟了新的领域,而且对现代物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荣誉出现了归属争议,197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桂冠只戴在导师休伊什的头上,完全忽略了学生贝尔的贡献。舆论一片哗然,英国著名天文学家霍伊尔爵士在伦敦《泰晤士报》发表谈话,他认为,贝尔应同休伊什共享诺贝尔奖,并对诺贝尔奖委员会授奖前的调查工作欠周密提出了批评,甚至认为这一事件是诺贝尔奖历史上的一桩丑闻和性别歧视案,霍伊尔还认为,贝尔的发现是非常重要的,但她的导师竟把这一发现扣压半年,从客观上讲就是一种盗窃,更有学者指出,“贝尔小姐作出的卓越发现,让她的导师休伊什赢得了诺贝尔物理奖”。

关于脉冲星真正发现者的争论和对诺贝尔奖委员会的质疑,已经历了40年,回首往事,作为导师的休伊什获得了诺贝尔奖,无可厚非,但贝尔失去殊荣,却令人感到惋惜,如果没有贝尔对“干扰”信号一丝不苟的追究,他们可能错过脉冲星的发现。

诺贝尔物理奖范文第6篇

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至高荣誉由这两人――现任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教授的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因“研究二维材料石墨烯的开创性实验”而共享。他们6年前制成的石墨烯现在是世界上最薄的材料,仅有一个原子厚。在改良后,石墨烯致力于塑造低功率电子元件,如晶体管。

许多诺贝尔奖候选成果仍然在经受时间及后人检验,但石墨烯却在出现6年之内就荣登宝座,发现石墨烯的“伯乐”认为,这世界还有更多令人惊奇的现象等待被挖掘呢。

安德烈・海姆:科学亦诙谐

今年到来的这座奖杯,其实并不是安德烈・海姆的第一个“诺贝尔奖”。

2000年,“搞笑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海姆和一个英国人迈克尔・贝瑞,他两人使用磁性克服了重力作用,使一只青蛙悬浮在半空中,并推测使用类似的方法可以克服一个人的重力作用,让他在半空中漂浮起来。这个发明被美国《大众机械》杂志评选为18年来“搞笑诺贝尔奖”最受欢迎的十大成果之一。

之后,海姆以自己养的宠物仓鼠为实验对象,写成了一篇关于磁悬浮的论文。在2003年,安德烈・海姆又打定主意想模仿壁虎脚上的绒毛。这源于一种叫做“卡普顿”的物质。为此,他设计出了一种有着极小绒毛的材料,使其达到壁虎脚上绒毛的效果。将一平方厘米的“模拟壁虎脚绒毛材料”安在垂直平面上,居然可以支撑起一公斤的重量。

或许只有这样寓科研于娱乐的人,才能开辟出不同寻常的石墨烯发现之旅。牛津大学物理学教授保罗・拉达埃利对海姆和迈克尔・贝瑞采用剥离透明胶带这样简单的研究方法感到惊讶:“在这个复杂的年代,有许多像超对撞机一样的设备,但他们居然成功地用透明胶带赢得诺贝尔奖。”

海姆接到获奖通知时也非常有戏剧性。他因为压根没想过能获奖,所以前一晚睡得非常踏实。当记者问及这一天接下来的时光如何安排时,海姆说还要回去工作,获奖后他也会“试着像以前一样生活”。

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

“70后”的诺贝尔奖得主

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1974年生于俄罗斯,是自1973年以来最年轻的物理学奖得主。

细看诺沃肖洛夫的经历,会发现他与安德烈・海姆居然有许多共同之处。其实,诺沃肖洛夫与海姆不但是多年的研究搭档,且曾为师徒,作为年长16岁的伙伴及曾经的导师,海姆这样评价他的学生:“许多人因为工作不努力而让我失望,但诺沃肖洛夫在工作上的努力从未让我失望。”诺沃肖洛夫亦称,他与老师海姆之间有着非常融洽的合作研究关系。

曾在荷兰与海姆共事的教授扬・凯斯・马安称,海姆的角色就像指挥者,而诺沃肖洛夫则是执行人,尽管海姆比诺沃肖洛夫更有经验,但“如果他们没有通力合作,不会赢得今日的诺贝尔奖”,更不会谱写出一段师生佳话。

据报道,就在老师海姆被访问的几个小时后,诺沃肖洛夫也接到电话采访,可这个视工作如生命的人却不愿放下手头实验,于是反问记者:“是不是我现在不停下实验,以后就没有机会接受采访了?”但当接到得奖通知时,诺沃肖洛夫同样惊喜交加,第一个想法就是奔到实验室告诉整个研究团队。

诺贝尔物理奖范文第7篇

为何是“上帝粒子”

瑞典皇家科学院常任秘书诺尔马克表示,两位科学家描述了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其预测的基本粒子—希格斯玻色子,不久前被欧洲核子研究中心运行的大型强子对撞机通过实验发现。获奖科学家提出的理论解释了粒子如何获得质量,有助于人类了解亚原子粒子质量的起源。

“上帝粒子”又称希格斯玻色子,其是一个粒子物理学概念。粒子物理学理论认为,物质由基本粒子构成。根据物理学界的定义,基本粒子是在不改变物质属性的前提下的最小体积物质,它是组成各种各样物体的基础。其中,截至目前,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共预言了62种基本粒子的存在,希格斯玻色子是最后一种未被证明存在的基本粒子。

粒子物理、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说,“上帝粒子”的研究对粒子物理学十分重要,如果它的存在得到证实,将构建完成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的最后一段链条,如果这种存在被证伪,其“标准模型”理论就会受到巨大的挑战。

为了找到“上帝粒子”,多年来世界多个科研机构一直在进行相关研究,并在2011年终于获得重大突破。2011年12月,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宣布,从位于法瑞边界地下约100米、约27公里长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的数据中发现了希格斯玻色子存在的迹象。只是后来考虑其他实验误差后,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就又宣布实验结果无效。

2012年7月2日,著名的美国费米国家加速器实验室宣称接近证实“上帝粒子”的存在。两天后的7月4日,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宣布,其下属的两个强子对撞实验项目——ATLAS和CMS项目发现了同一种新粒子,它的许多特征与希格斯玻色子一致。这家机构今年3月14日说,更多数据分析表明“它就是希格斯玻色子”。目前该项研究的科学家们已经可以99.99997%确定,他们发现了希格斯玻色子。在非数学科学中,都不太能做到100%的确定,从这一意义上,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发现,在物理学上已经足够了。

“在‘上帝粒子’获得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证实以后,其将会获得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就成了一种比较普遍的看法。”何祚庥说。

恩格勒特和希格斯何以赢得大奖?

“但是该奖项究竟颁给谁呢?的确是一个不小的难题。”何祚庥告诉记者,1964年,在“上帝粒子”理论研究中取得突破的共有6位科学家,其中恩格勒特与同事罗伯特·布绕特提出了标准粒子模型理论,希格斯也于同年提出一种粒子场的存在,预言一种能吸引其他粒子进而产生质量的玻色子的存在,即希格斯玻色子。同年稍晚些时候,杰拉德·古拉尼、卡尔·哈庚和汤姆·基博尔将这些概念整合成了一种更为现实的理论,这就是标准模型的前身。

可惜的是,布绕特于2011年5月3日病逝于布鲁塞尔,健在的科学家就只剩下了5位,根据诺贝尔奖不颁发给死者的规则,这5位科学家都有问鼎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机会。

但是根据规定,诺贝尔奖的分享者最多不能超过3人。按照今年诺贝尔奖物理学奖最后的颁布情况来看,何祚庥认为为了减少争议和麻烦,该奖项最后才决定颁发给1964年率先对该项研究理论建树的研究者。

诺贝尔物理奖范文第8篇

关键词:诺贝物理学奖;中微子;物理学史

1“中微子”的基本特征

中微子其字面上的意义为“微小的电中性粒子”,又译作微中子,是轻子的一种,其自旋量子数为12.很多中微子在宇宙射线与大气层之间作用中产生,其他中微子在太阳内部核反应中产生.中微子有三种:电子中微子、μ子中微子和τ子中微子,分别对应于相应的轻子:电子、μ 子和τ 子.所有中微子都不带电荷,不参与电磁相互作用和强相互作用,但参与弱相互作用.标准模型的假设里中微子的静止质量为零,但可以通过修改标准模型使中微子有非零的质量.实验表明,中微子确实微小但质量并不为零.

中微子没有通常意义上的反粒子.其中反电子中微子是β衰变的副产品.目前观察到中微子只有左旋,而反中微子只有右旋.反中微子如同中微子只参与弱相互作用及重力作用.由于中微子不带电荷,其可能即是自己的反粒子.带有这种性质的粒子称作马悠拉纳粒子.如果中微子确实是马悠拉纳粒子,我们便有机会观察到不放出中微子的双重β衰变.有许多实验试图去寻找这类的反应过程.

2“中微子”的探索历程

1930年,奥地利物理学家泡利为了解释β衰变中的所谓“能量危机”(即在β衰变过程中,电子的能谱是连续的,而不像α衰变、γ衰变那样,能谱是分立的.)提出了“中微子”的假设[1] [2] [3].1956 年,克莱德・柯温(Clyde Cowan)和弗雷德里克・莱因斯(Frederick Reines)利用核反应堆产物的β衰变产生反中微子,观测到了中微子诱发的反应,这是第一次从实验上得到中微子存在的证据[1] [2] [3]. 此时,距泡利首次提出中微子假说整整过去了26年.近40年后,莱因斯与发现τ子的美国物理学家马丁・珀尔(Martin Perl)分享了199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但遗憾的是,柯温已于1974年去世了,否则他也有机会获此殊荣.

1962年,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物理学家利昂・M・莱德曼等人发现了中微子有“味”(量子数)的属性,证实了μ子中微子和电子中微子是不同的中微子.他们也因此获得1988 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4].2000年7月21日,美国费米国家实验室宣布发现了τ 子中微子存在的证据.

1968 年,美国物理学家雷蒙德・戴维斯等人在美国南达科他州的Homestake地下金矿中建造了一个大型中微子探测器,通过探测发现,来自太阳的中微子不到理论预言的13,这让科学家们大惑不解,一方面寻找理论计算中的错误和漏洞,另一方面重复实验,持续测量了30多年.测量结果始终没有改变,其它实验组也相继做了类似的实验,都得到相同的结果.这就是太阳中微子丢失问题.

1982 年,日本科学家小柴昌俊在一个深达 1000米的废弃砷矿中领导建造了神冈探测器,最初目标是探测质子衰变,也可以利用中微子在水中产生的切连科夫辐射来探测中微子.1987年2月,在银河系的邻近星系大麦哲伦云中发生了超新星1987A的爆发.日本的神冈探测器和美国的Homestake探测器几乎同时接收到了来自超新星1987A的19个中微子,这是人类首次探测到来自太阳系以外的中微子,在中微子天文学的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001 年,加拿大的萨德伯里中微子观测站(简称“SNO”)发表了测量结果,探测到了太阳发出的全部三种中微子,证实了太阳中微子在达到地球途中发生了相互转换,三种中微子的总流量与标准太阳模型的预言符合得很好,基本解决了太阳中微子缺失的问题.

雷蒙德・戴维斯超越时代的实验结果终于在34年后才终于被人们所理解,他和小柴昌俊因在中微子天文学的开创性贡献而获得200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3“中微子”的重大突破

物理学家|田隆章以及阿瑟・麦克唐纳分别来自两个大型研究团队:超级神冈探测器团队以及萨德伯里中微子观测站团队,他们发现了中微子在飞行过程中的转变现象[5] [6] [7].解决了中微子之谜,从而开启了粒子物理学研究的崭新篇章.因此两位科学家获得了2015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田隆章(Kajita Takaaki),1959年出生在日本斡裣兀斡翊笱Ю硌Р课锢硌Э票弦担东京大学理学博士.日本物理学家、天文学家,现任东京大学宇宙线研究所所长、同时担任研究所附属宇宙中微子观测信息融合中心负责人.多次获得物理学相关奖项,1988年获“朝日奖”(集体获奖)、1989年获布鲁诺・罗西奖(集体获奖)、1999年再次获“朝日奖”(集体获奖)及第45届“仁科芳雄奖”、2002年和老师小柴昌俊、户V洋二,共同获得“潘诺夫斯基实验粒子物理学奖”、2010年获“第1届户V洋二奖”、2012年获“日本学士院奖”.

阿瑟・麦克唐纳(Arthur B McDonald),1943年8月29日出生在新斯科舍省悉尼,加拿大物理学家、萨德伯里中微子天文台研究所主任.他还是女王大学戈登和帕特里夏灰色粒子天体物理主席.1964年在达尔豪西大学获物理学士,1965年获硕士学位,并于加州理工学院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70至1982年任渥太华西北的乔克・里弗核实验室研究员.1982年至1989年在普林斯顿大学任物理学教授,后加入女王大学.目前是女王大学大学研究主席.2007年,麦克唐纳和V洋二被授予富兰克林奖章.

20世纪90年代,神冈探测器经过改造,名为超级神冈探测器,容量扩大了十倍.超级神冈探测器主要探测大气中微子.当一个中微子与巨型水槽中的水分子发生相撞时就会产生一个转瞬即逝的带电粒子.这一过程将产生所谓“切伦科夫光”,而这种闪光将被安装在水槽周围的探测器捕捉到.这种切伦科夫光的形态和强度能够告诉科学家们发生碰撞的中微子的类型以及它的来源.测量结果显示来自头顶上方大气中的μ中微子数量要比来自脚底下,穿越整个地球而来的中微子数量更多,这一结果表明那些穿越整个地球的μ中微子拥有足够的时间发生了某种转变.

1998年超级神冈实验的领导人之一,小柴昌俊先生的学生|田隆章率领的日本超级神冈探测器团队宣布找到了中微子振荡的证据,即中微子在不同“味”之间发生了转换(电子中微子和μ子中微子间变换),表明三种中微子是可以相互转换的,为解决太阳中微子问题指明了道路.这种现象只在中微子的静止质量不为零时才会发生.然而这个实验只能测出不同“味”的中微子质量之差,尚不能测得其绝对质量.

与此同时,在地球的另一端,加拿大萨德伯里中微子观测站的科学家们正在开展对来自太阳的中微子的研究工作.2001年8月,在麦克唐纳的领导下,依据安大略省萨德伯里中微子天文台地下2100米的检测设施的观测结果,可推论出来自太阳的电中微子振荡成为μ介子和τ中微子.

于是这两项实验的结果导致了一种新现象的发现――中微子振荡.而更进一步的意义还在于,曾经长期被认为是没有质量的中微子其实是有质量的.这不管是对于粒子物理学还是对于我们理解宇宙的本质都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4“中微子”的未解之谜

有关“中微子”逐渐涌现的成果和获得的殊荣,让我们相信,中微子即将带来的发现,将改变人类对于历史、科学乃至整个宇宙未来命运的认识.然而有关中微子还有很多未解之谜尚待后人为之继续探索.

2011年9月,意大利格兰萨索国家实验室(简称“LNGS”)旗下的OPERA实验室宣布观测结果,并刊登于英国《自然》杂志.研究人员发现,中微子的移动速度比光速还快.根据这项对中微子的研究,发现当平均能级达到17 GeV的μ中微子从CERN(“欧洲核子研究所”)走到LNGS,所需的时间比光子在真空移动的速度还要快607纳秒,即以光速的 10000248倍运行,是实验的标准差10纳秒的六倍,“比光速快6公里”.

对此,研究者认为,这可能意味着这些中微子是以比光速快的速度运行.根据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光速是宇宙速度的极限,没有任何物质可以超越光速.如果此次研究结果被验证为真,意味着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将遭到严重挑战.这一最新发现可能爱因斯坦的经典理论.这是令人感兴趣的结果,但它科学上的准确性,还要更多的实验才能验证.

5“中微子”的应用展望

中微子不带电荷、稳定、静止质量可以作为零.中微子十分微小,电场和磁场的场力都无法作用其上,它在任何场地奔跑,也不会发生反射、折射和散射.从太阳发射出的中微子几乎毫无阻拦地穿过太阳和地球.因此用它来传递信息可以冲破水下通信和地下通信这两个电磁波通信的.

目前最方便有效的通信工具是无线电波.长波、中波用于中短距离通信;短波依靠地球大气层中电离层的反射,可以进行全球通信;微波可以进行接力通信、卫星通信和散射通信.

但是,从军事上考虑上述通信方法有两个严重的缺点:一是保密性差,无线电波发射出去,谁都能接收;二是无线电波容易受到太阳黑子、雷电和人为的干扰.中微子就没有这些弊端,中微子束可以穿过地球而毫无阻拦,实现地球乃至外层空间中任意两点之间进行直线通信.

参考文献:

[1] 李海中微子的发现历程[J]. 物理教学, 2013(8) :76-78

[2] 董芳芳,平加伦中微子介绍[J]. 物理教, 2012(10) :46-48

[3] 郭奕玲,沈慧君 物理学史[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4] 吴为民.两种中微子实验与1988年诺贝尔奖金物理学奖[J].物理,1989,18(5): 257-262.

[5] 张涛.加拿大萨德伯里中微子观测站―――揭开太阳中微子的秘密[J].国外科技动态, 2005( 5) : 14-19.

[6] SNO Collaboration.Measurement of day and night neutrino energy spectra at SNO and constraints on neutrino mixing parameters[J].Phys Rev Lett, 2002,89: 011302.

诺贝尔物理奖范文第9篇

伴随着数码相机、摄像手机等电子设备的风靡全球,人类已经进入了全民数码影像的时代,每一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随意地用数码影像记录每一瞬间。而带领我们进入如此五彩斑斓世界的,就是美国科学家威拉德・博伊尔和乔治・史密斯在1969年发明的CCD(电荷耦合器件)图像传感器,而他俩,也正因此获得了2009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令人惊讶的是,分别身居加拿大和美国的两人在面对媒体时,却不约而同地吐露了一个埋藏多年的秘密,“CCD是一场伟大爱情和友情的结晶。”

极地寒夜,她是一束暖光

1924年,博伊尔出生于加拿大新斯科舍省一个普通的医生家庭。3岁时,他随家人搬迁到魁北克省北部的一个小村庄,那里位于北极圈内,交通不便,出行基本依靠狗拉的雪橇。

8岁生日当天,父亲送给博伊尔一份特殊的礼物,要他从那天开始每晚去给狗喂食。从家门口到狗窝,大约有两百米的距离,中间没有任何照明设施。在极度黑暗和寒冷的包围下,博伊尔感到一种刺骨的恐惧,可他又不敢违抗父亲的命令。

又一个晚上,博伊尔照例战战兢兢地走在那条路上,不远处忽然有一盏灯在移动。原来是邻居家的小女儿贝蒂。六岁的贝蒂睁著一双大眼睛,笑吟吟地看着博伊尔,博伊尔忽然感到周围变得明亮温暖起来,原本狂跳害怕的心也逐渐安定下来。此后,贝蒂每天晚上都会陪博伊尔一块儿去喂狗。有了贝蒂的陪伴,博伊尔逐渐克服了对极地寒夜的恐惧。

博伊尔从小就喜爱物理,而父亲则希望他能学医,周围的人也认为学物理不如学些实用点的本领。只有贝蒂,她自始至终都站在博伊尔这边,支持他鼓励他,还偷偷买物理书送给他。在那段阴暗寒冷的童年里,贝蒂就像日月星光,照亮了博伊尔前行的道路,温暖了他那颗孤独的心。

1944年9月,正值二战期间,高中毕业的博伊尔应征入伍,加入加拿大海军。不久,加拿大军方研究机构急需大量人手,从军队里抽调了大批具有一定物理、化学基础的官兵,博伊尔也在其中。他来到加拿大国防部实验室,参加物理学小组。不到一年,二战就结束了,博伊尔离开了国防部实验室,但他在工作中体现出来的创新研究的能力,却得到了许多科学家的赞扬。

随后,博伊尔考入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攻读物理学专业。1947年,他获得了学士学位,同时收获了人生中最大的幸福――与心爱的贝蒂结为夫妻。之后,仅用了一年时间,博伊尔就获得了麦吉尔大学的硕士学位。1 950年,获得博士学位后,他去加拿大国家放射实验室工作了一年,随后又去加拿大皇家军事学院教了两年物理。

1953年,由于在半导体方面卓越的研究成果,博伊尔受邀加入美国知名研究机构贝尔实验室。贝蒂也一同前往美国,继续她风景画家的生涯。

1959年,实验室里来了一位新成员,他就是乔治・史密斯。史密斯刚从芝加哥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他是一个阳光大男孩,与不苟言笑的博伊尔形成鲜明对比。尽管性格迥异,但两人十分默契,很快成为最好的搭档。仅仅合作两年,他们在半导体研究方面就取得了重大突破,引起了美国物理学界的瞩目。

贝蒂有时会去实验室看望丈夫,她与史密斯很快也成了好朋友。闲暇时光,三人聚在一起,热爱航海的史密斯经常带博伊尔和贝蒂乘坐自己的游艇出海。白天,史密斯将游艇马力开足,在大海里乘风破浪,引起博伊尔和贝蒂惊叫连连。夜里,史密斯将游艇停靠在浅水处,淡淡星光照下来。三个人躺在甲板上遥望星空。这真是美妙的假期!博伊尔跟史密斯兴奋地约定,等将来他们退休了,就一起开游艇去环游世界。

然而,这样一个美好的梦想,还没等到实现的那一天,裂痕就已经滋生。

势不两立,爱妻挚友背叛

贝蒂准备举办首次个人画展,并决定将主题定为大海。她央求博伊尔陪她一块儿去写生。但博伊尔正醉心于最新的研究进展,根本舍不得离开实验室半步。贝蒂落寞地垂下了眼帘,史密斯心中忽然升起一丝怜惜,他向博伊尔讨了一个额外的任务,那就是陪贝蒂出海。

一连好几个周末,贝蒂和史密斯都在海上度过。蓝色的波涛上,飞翔着成群的白鸟,海水中隐约可见屹立的红珊瑚。相处久了,贝蒂发现她和史密斯其实是很相似的两个人,他们可以无拘无束天南地北地谈个没完没了。史密斯也敏感地意识到,贝蒂看他的眼神里有种别样的情愫,而他对活泼美丽的贝蒂也生出了一种朋友之外的感情。

1961年秋天,贝蒂在纽约成功举办了首次个人画展,赢得美国美术界的一致好评。多年来的努力终于获得肯定,贝蒂欣喜异常,博伊尔也放下手头工作,答应为她办一个盛大的庆祝晚会。然而,晚会当天,博伊尔突然想到白天那场失败实验的解决方法,立刻急匆匆赶往实验室,剩下贝蒂孤零零的身影。晚会结束后,史密斯看贝蒂落魄的样子,不放心离开,于是留下来陪她。

两人坐在花园里,一瓶瓶地喝酒。月色下,贝蒂美得动人心魄,那双潭水一样的大眼睛里却透出深深的伤感。“博伊尔拥有如此美丽懂事的贝蒂却不知道疼惜I”醉眼朦胧的史密斯恨恨地想着。他忽然冲动地上前抱住贝蒂,贝蒂微微挣扎了一下后,就将头埋入史密斯宽厚的胸膛中低声哭泣起来。

此后,意乱情迷的贝蒂与史密斯来往更加密切,整天埋首于实验的博伊尔对这一切毫不知情。然而,长此以往,史密斯与贝蒂的私情终于被发现。博伊尔万万没想到,他最爱的两个人居然一起背叛他。这简直是天大的耻辱!愤怒的他狠狠揍了史密斯一顿,然后心灰意冷地带着儿子离开了家,前往几千里外的贝尔科姆太空科学探索研究院工作,为阿波罗太空计划寻找登月舱的降落地点。

直到此时,贝蒂与史密斯才如梦初醒,从那段迷情岁月中走出来。因为深深的愧疚,他们分手了,虽然同在纽约,但他们再未联系过。史密斯继续在贝尔实验室进行半导体研究,为了抛开那段不堪往事的羁绊,他将精力全部投入到工作中去,科研灵感也频频进发。很快就发明出多个技术专利。1964年,史密斯升任贝尔实验室设备概念部门的负责人。事业的成功给史密斯带来无限荣耀,但在他的内心深处,一直有个声音在责问曾经的好搭档,如今过得怎么样呢7

史密斯向贝尔科姆研究院的人打听到,由于情绪消沉,博伊尔在工作中屡屡出错,已于半年前辞职离开了。史密斯又辗转打听博伊尔的下落,遗憾的是,谁也不知道博伊尔去了哪里。史密斯对博伊尔的内疚和负罪感更添一层,他深知博伊尔是一个天才科学家,如果因为那场情感打击让他绝望消沉,从此消失在科研道路上,那真是天大的遗憾和损失。

三个月后,史密斯因发明了结型激光器而再次名声大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被问及最大的对手是谁。沉默片刻,史密斯狂妄地回答:“我没有对手!以前曾经有个叫博伊尔的科学家能勉强充当我的对手,但现在没有了。”

这段采访被博伊尔看到了。看到史密斯竟然说出如此狂妄的话,他被彻底激怒了,博伊尔暗暗发誓一定要打败史密斯。他重燃工作的斗志和热情,带着以前的研究成果找到麦吉尔大学校长,申请加入该校物理研究实验室。

这边,博伊尔对史密斯恨之入骨,誓要打败他。那边,史密斯向记者说的那些话,其实是用心良苦,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博伊尔的斗志。两个曾经无比默契的男人开始了一场无声的较量。

1966年,博伊尔与人合作发明出第一台红宝石连续激光器,并获得了半导体注入式激光器的第一个专利,引起了物理学界的高度关注。短短三年的时间,博伊尔和史密斯都已成为世界科学界的重要人物,他们在同一前沿领域,接二连三地取得巨大突破,让外界无比惊叹。

冰释前嫌,科学巨人携手

当博伊尔与史密斯上演一场场激烈的龙虎斗时,贝蒂只能在一边静静地看着。1968年的一个秋夜,贝蒂在作画时,眼前忽然一阵模糊。近半个月来,她发现双眼视力逐渐下降,本以为是工作太累所致,但随后不适感越来越强。贝蒂惊恐地赶到医院,经诊断,她患了鞍结节脑膜瘤,如果继续发展下去,最终将危及生命,必须尽快进行手术。然而,目前此类手术的安全系数很低,患者不仅脑组织极易受到损伤,肿瘤也不能得到彻底清除,复发的几率极大。

贝蒂就如一片秋天的叶子,生命渐渐枯萎。她并不惧怕死亡,回顾一生,她最大的遗憾就是失去了博伊尔,并且使得博伊尔和史密斯这对好搭档反目成仇。

1969年春天,贝蒂决定耗尽自己所有的情感和体力,让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男人重新走到一起。她拿起画笔,眯缝着视力逐渐衰退的右眼,画了一幅魁北克的星空。她将画寄给博伊尔,并附上一封短信:“亲爱的博伊尔,我将不久于人世,希望能见到你最后一面。”

收到贝蒂的信,博伊尔的手不住地颤抖。七年了,这封信跨越了多少恩怨情仇啊!可是,打开信封,他像被雷劈一样呆住了 曾经带给他光明、温暖和勇气的贝蒂,不仅失去了光明,甚至连生命都要失去了。看着那幅魁北克的璀璨星空,往事一幕幕浮现在眼前。之前那些积郁的怨恨、委屈和耻辱,刚才还在胸腔里翻腾,此刻却全部化作了汹涌的泪水。

博伊尔立刻登上前往纽约的飞机。在病房里,他看到日思夜想的贝蒂,不由泪如雨下。43岁的贝蒂如今像个瘦骨嶙岣的老太太,那双恍然熟悉的大眼睛,也凹陷在深深的眉骨里,吃力地辨认着来人。不久,接到电话的史密斯也赶到了医院。贝蒂眼中饱含着泪水,无言地望着这两个男人,将他们的两双大手放在了一起。

那夜,待贝蒂睡下后,博伊尔和史密斯眉头紧锁思考对策。白天,他们已经咨询过主治医生伯克教授。伯克说,目前对鞍结节脑膜瘤都采用开颅手术,但手术要求极高的精确度,一不小心就会损伤众多的微小血管。其实,临床研究已经发现,鞍结节脑膜瘤就长在头颅的蝶骨平台顶部,从鼻孔进去能很容易地到达那一位置。如果能有一种成像显微镜,透过它可将颅内情况看个一清二楚,那么医生就很容易找到鞍结节脑膜瘤的具置,不需要开颅,透过鼻孔进去就可以将其摘除干净。遗憾的是,目前世界上还没有发明出即时成像装置。

其实,这也正是物理学界近年来遇到的一个难题,众多科学家一直在探索,如何利用爱因斯坦提出的光电效应做出一个将光转变为数字电信号的即时成像装置。博伊尔与史密斯对此也曾做过研究,但都以失败告终。如今,为了挽救共同的爱人,他们必须攻克这一难题。于是,他们冲破情感的壁垒,重新走到了一起,誓要发明出成像装置。

为了早日攻克难关,他们吃住都在实验室。每当取得一点儿突破,博伊尔就会鼓励贝蒂:“亲爱的,要坚持住啊,我们就要成功了!”看着这两个老男人像年轻时一样团结融洽,贝蒂总会暂时忘却病痛的烦恼。

任何愿望的实现都会遇到困难,却挡不住人们千辛万苦去实现愿望。在尝试了各种办法后,11月16日,实验室爆发出一阵疯狂的欢呼声。博伊尔与史密斯终于找到一种高感光度的半导体材料,可以将光线照射导致的电信号变化转换成数字信号,使得其高效存储、编辑、传输都成为可能。他们将该半导体材料称为CCD图像传感器。

博伊尔与史密斯欣喜若狂,很快,他们又发明出CCD显微镜及配套显示器。1 970年春天,伯克利用CCD显微镜对贝蒂实施了首例不开颅手术。手术很成功,肿瘤被全部摘除,贝蒂的视力开始逐渐恢复。博伊尔欣喜地将贝蒂搂入怀中,史密斯则站在一边欣慰地微笑。

令博伊尔与史密斯没有想到的是,他们在危急之下发明出来的CCD图像传感器,却从此大放异彩,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使人类走进数字时代。

诺贝尔物理奖范文第10篇

.cn/1051

搜索热词榜(截至2007年10月10日)

1、2007女足世界杯 约有5,160,000项 同时关注:多曼斯基

女足世界杯于16年之后再次回到中国。中国女足止步八强。最终获得本次比赛四强的队伍是德国、巴西、美国和挪威。

2、我很忙 约有8,740,000项 同时关注:周杰伦

距离上一张专辑有14个月的时间,周杰伦的第八张专辑《我很忙》在自己新公司的全心策划下,即将在11月2日全球同步发行。

3、NBA 约有48,000,000项 同时关注:易建联

NBA新赛季于10月10日开战了,易建联在雄鹿队首次登场,6犯出局得3分,开局不算完美,但中国的篮球迷们又多了一个对大洋彼岸的期待。

4、诺贝尔奖 约有4,460,000项

10月8日到10日,2007年度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物理学、化学、文学、经济学以及和平奖等奖项先后揭晓。

5、工商银行 约有15,700,000项 同时关注:跨行取现手续费

国庆长假后股市又攀新高,其中“工商银行”成了金融板的领军。另外,工行从11月1日起跨行ATM取现手续费调整为4元/笔。

CFan淘站队.Net

微软推荐的医疗数据网站:HealthVault

微软自2000年以来,就一直想推出医疗网站。用户通过向医生、家庭患者以及其他相关人员发出电邮邀请,就可以获取不同的医疗数据。(/)强烈推荐给医疗工作者和需要求医问药的人

收藏指数90

中文幽默王,让你一次笑个够

中文幽默王(/)是最早的笑话站之一,内容包括幽默笑话、漫画、搞笑图片、相声、顺口溜、暴笑网文、搞笑FLASH、幽默短信、脑筋急转弯、魔鬼词典、歇后语等等。

收藏指数:85

PuriCute―把大头贴机搬回家

拍大头贴是很多女孩子的最爱,总去大街上拍似乎显得有些麻烦,你有没有想过把大头贴机搬回家呢?现在通过PuriCute网站(/create),你的梦想就能成真。

收藏指数:80

南京三男子打造出超强的变形金刚汽车人

南京三位男子将雪铁龙C2打造成了现实版的变形金刚汽车人!这个名为X2的汽车人以大黄蜂和爵士为原型,头部还改成了仿造的中国古代头盔,更具中国风格。

.cn/1052

学生打造低成本质能转换机

五个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打造了一个成本只要两美元的装置,它可以把本来只能往垃圾桶倒的厨余转换成大家都抢着用的电力,让厨余可以为主人尽最后一份心力。

.cn/1054

国产厂家推出仿任天堂Wii游戏机―Vii

近日,中国某厂家推出了白色威力棒Vii,其外形模仿任天堂Wii的游戏主机,性能与质量等各方面都有待考究。

.cn/1056

搞笑:“Windows=病毒”

苹果一直抨击Windows的安全性,在苹果官方主页/右上方的搜索框中输入"virus",你会看到下拉窗口中出现一个笑脸提示:“Windows”后面还有一句话:“Why you'll love a Mac.View the latest TV ads to find out more”为什么不用Mac系统呢?

.cn/1058

Mac版Office 2008

包装外观泄露

微软的Mac事业部以比微软其他部门更加创新与喜欢冒险而出名。有消息透露,Mac版Office 2008的包装外观是由一个实习生设计的。

.cn/1061

老用户期待

Windows XP SP3 Beta下载

最近,微软向Windows vista SP1和Windows Server 2008 beta测试者发出邮件,宣布Windows XP SP3 Beta预览版即将,明年上半年正式版。

.cn/1063

不用倒车的汽车

车舱可360度旋转

日产公司最近揭开了Pivo 2的神秘面纱。Pivo 2是一款电力概念车,它的车舱可以实现360度旋转,这样一来,再也不用为倒车发愁了。

.cn/1064

三星推出WEP-430蓝牙耳机

三星Samsung最近推出型号为WEP-430的蓝牙耳机。内置2个麦克风来保证语音的质量,同时具有回声削减功能。外观适合喜爱运动的人士使用,具有多种颜色样式。

.cn/1068

新休假方案:

“十一”黄金周可能撤消

国家旅游局官员透露,现行的休假制度势将调整,有关部门的新休假方案目前已到最后论证阶段,只待上报全国人大审议通过。

.cn/1069

准新娘金喜善分享婚纱照

韩国第一美女金喜善将于10月19日在首尔与美容管理企业家朴朱英结婚。金喜善所属的事务所亦配合地发放婚纱照,让Fans一同分享准新娘的喜悦。

.cn/1071

按键很多,功能很少的遥控器

艺术家的想法并不是一般人能够轻易理解的,这只名为 Pultius 的电视遥控器的特色就是:在长50.8厘米的遥控器上有100 多个按键,而它们的目的非常单纯,就是要让每一个频道都能有一个按钮可以对应,除此之外,就别无其它的功能了。

.cn/1074

微软Smartphone

智能手机新手入门

现在很多人在买手机时选择智能手机,但是买回来却感觉没什么“智能”的。要用好智能手机,使用的人也要提高一下自己的“智能”了。

什么是“Smartphone”

智能手机

.cn/1076

SP智能手机主流机型一览

.cn/1079

SP智能手机

特殊功能新手扫盲

.cn/1082

SP智能手机使用从入门到精通

.cn/1084

SP手机高手的敲门砖:

使用同步软件

.cn/1086

没有精彩软件的支持,智能手机和板砖一样!

这里推荐几款SP智能手机必备软件。

.cn/1087

SP智能手机拓展应用,

GPRS上网很方便

.cn/1088

SP手机变身GPS导航仪

上一篇:社会组织范文 下一篇:社会主义本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