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睛之笔”在记叙文中怎样“妙笔生花”

时间:2022-08-21 03:43:23

“点睛之笔”在记叙文中怎样“妙笔生花”

作文写作最基本的要求是要切合题意,凸显中心。在高考作文阅卷中,那些主旨不清、立意偏颇、主题句不明显的记叙文往往难以取得高分。在笔者看来,要在记叙文中紧扣中心,写出形神俱佳的美文,就必须做到面与点的兼顾:在面上做到选材的合理,注意内蕴性扣题;在点上做到扣题方法的合理运用,加强外显性扣题。

一、注意选材的切题

记叙文写作,在立意上要深远,要有一定的思想性;同样在选材上也要做到贴切,要给人以“与题相合,天衣无缝”的阅读感触。一旦选材偏差,那就会产生“一招不慎,满盘皆输”的可能。所以可以说合理选材是关键。如2012年南通二模《第一步》,一学生写道:“依稀记得踌躇的歉意,熔化了亲情的芥蒂,鼓足勇气迈出第一步,一句对不起,连接起两颗隔离的心——一颗我的,一颗父亲的。我知道,唯有低头,才能缓解父女尴尬的相处模式,可骨子里倔强的基因,经转录翻译出的DNA抑制了‘歉意’的表达,难以迈出道歉的‘第一步’。”考生选取父女间有隔阂这一题材,接下去如何迈出破冰之旅的第一步就水到渠成了,显然这个学生在选材上就很好地注意了切题。

二、合理运用扣题方法

(1)点染抒情性语言,合理巧妙点题。有时记叙文描写一大段,接下去一两句抒情性语句,就使得文本中心凸显,感情自然舒展,起到画龙点睛的功效。如命题作文《读我》,学生例文:“想想那狠心的秋风,半枯半黄的树叶在树枝上挣扎着,身体破碎了,撕裂了,最终被无情的秋风硬生生地拽了下来,真是和我一样可悲啊。可我自己端详它的时候,从清晰的叶脉中可看出它昔日的辉煌与成就,我的内心不由得一颤,它真的可悲吗?正是由于伴着寒冷的秋风,它才完成了这一绝美的舞曲,最终零落成泥碾作尘。我懂了,我读懂了落叶,更读懂了我自己,我就是渺小却独一无二的落叶。日出于东而落于西,叶发于春而败于秋,怒放的鲜花有凋谢之时,得意的人生亦有失意之日,我又何必为一时的失败纠结迷茫失去本原呢?”文中“我读懂了落叶,更读懂了我自己,我就是渺小却独一无二的落叶……我又何必为一时的失败纠结迷茫失去本原呢?”最后一句抒情性结尾,展现了作者自己对自己品读的结果,很好地完成了本段的扣题。

(2)点缀议论性语言,贴切自然扣题。在叙述过程中,适当运用议论表达方式,有时会使作者的观点更加鲜明。紧扣中心的议论性语言,在开头或中间时,可以引出描写,或者在片段式描写中起好衔接、过渡的作用;在结尾中,它的作用就更为广泛了,可以是水到渠成的总结性点题,也可以是对题意的进一步深化,等等。学生习作《淡》:“年少时,外婆总爱在大灶里煮一大锅白白的粥,煮得浓浓稠稠的。贪嘴的我,总是趁外婆不注意,悄悄地踩上板凳,偷吃锅里的粥。但是,白粥淡而无味。我纳闷:外婆怎么就喜欢这淡而无味的白粥呢?……淡不是无滋无味,那是需要经过岁月的历练才能品出淡中的精彩的。那些艰苦而平淡的岁月里,她依然走过艰辛坎坷,那丰富的岁月是白粥里的精彩,那饱经沧桑的岁月会在白粥里泛出温馨的回忆,让老太依然可以回忆那真实的过往。我读懂了白粥的淡,淡而精彩。”文中对淡的理解的一段议论性文字,让我们体会到了外婆“淡而无味的白粥”的真谛,从而深化了淡的内蕴。当然,有时也可以把议论、抒情的语言相结合来扣题。

(3)铺陈描写性语言,浓墨重彩地展现主题。记叙文要紧扣文题,细腻丰富的描写必不可少,只有通过细微的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等细节刻画,才能使读者如历其境,从而展现题意,紧扣文章的主旨。这些描写可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的描写之中,它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法,也是扣题的最重要方法。但如果我们忽视或缺少此种方法,文本就会缺少精彩的片段、“神”的内蕴和主题的展现。南通二模《第一步》学生例文:“不情愿地又回到了大街。眼前人来人往,川流不息,是个卖报的好地方。但……若是遇到认识的人怎么办?若是有人嘲笑我怎么办?若是喊了,走出第一步了,但还是卖不出去又怎么办?话都到喉咙口了又被我咽了下去,千万只蝴蝶在心里扑腾扑腾乱飞。第一步你都做不好,你还能做什么?算了,我也豁出去了。”文段中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真实地展现了在卖报过程中走出第一步的畏惧害怕的心理状态,这样很好地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凸显其艰难和迈出第一步后的意义之大——突破了人生中的心理障碍,从而紧扣文章的中心。

总之,议论、抒情性扣题时,上下文衔接要自然紧密,要让“扣题”真正成为联系材料与中心的纽带;在描写点题时,要做到浓墨重彩,紧扣中心。只要心中存有扣题意识,写作过程中时时不忘扣题,就能写出主旨鲜明、前后呼应、衔接紧密、浑然一体的记叙文。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三厂中学)

上一篇:传统阅读:思考和反省的价值资源 下一篇:教学生轻松掌握识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