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凝材料学》课程教学中加强学生创新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时间:2022-08-21 03:26:50

《胶凝材料学》课程教学中加强学生创新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胶凝材料学》是无机非金属材料类专业方向的重要专业知识课程。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化,培养创新型人才势在必行,本文分析了我校《胶凝材料学》课程教学现状,并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体系、实践教学五方面入手,对加强胶凝材料学课程教学创新教育进行了探索。

胶凝材料 问题 创新教育 课程教学

《胶凝材料学》是高等学校建筑材料与制品专业、胶凝材料与制品专业、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任务是要求学生从材料科学的基本原理出发,以硅酸盐水泥为重点,掌握胶凝材料的组成、结构与性能的关系;胶凝材料水化、硬化过程的基本规律;胶凝材料硬化体结构与工程性质的关系;硬化体形成过程与工艺参数的关系;胶凝材料硬化体结构、性能与环境的关系等。作为我校材料专业无机非金属材料方向专业知识的延续和补充,它不仅巩固了硅酸盐水泥生产原理、过程及方法,水泥水化反应及机理,水泥组成、结构与性能间的关系,水泥硬化体形成及工程应用等相关知识,而且进一步要求学生掌握石膏、石灰、镁质胶凝材料等多种胶凝材料的特性和应用,课程教学中内容繁多而抽象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不大,自主学习动力不足,仍存在为考试而学的不良习惯。然而,我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要求教师着力培养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思想道德素质高,且具有创新精神的工程性人才,以适应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本文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分析《胶凝材料学》课程教学现状,对加强学生创新教育提出一些建议。

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随着材料类高校课程体系的调整,我校《胶凝材料学》课程内容被压缩到24学时,而课程内容涉及众多常用胶凝材料,而不同的胶凝材料拥有不同的特点,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常用胶凝材料的特点和应用,课程内容繁多。大部分知识仍以叙述的方式存在,逻辑性差。并且,胶凝材料科学本身还处于发展之中,课程教学要求学生对各种材料的掌握程度不同,直接导致学生对于课程重点认识不足,易使学生中出现因重点众多而厌学的现象,不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针对我校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方向的特点,课程重点放在硅酸盐水泥生产、水化硬化、性质与应用方面,特别是重点掌握水泥的生产和应用的基本原理和规律。举一反三应用于其他胶凝材料的学习中,不仅有利于将众多拥有各自特性的胶凝材料联系成整体,而且还能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对课程自主学习热情。

传统教学观仍存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观是指对教学的一系列问题的根本看法。传统教学观片面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权威性,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课程教学学时少,内容多而繁杂,易造成“满堂灌”的想象,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课程教学中仍以教师讲授为主,对于已经接触过专业基础知识的学生的专业方面的疑问得不到解决,这种“讲——听”单一的课程教学方式极大地限制学生的创新思维,并且实践证明还易造成学生上课不集中现象,课程效果较差。

实践环节与课程教学的脱节已经影响到学生自主学习兴趣的培养。由于胶凝材料教学课时较少未能安排实践环节,众多的胶凝材料的特性及应用仅在课程学习中提及,学生未通过自身实践去检验和发展,这就导致学生某些创新观点被抹杀。胶凝材料学未安排实践环节,虽然无机非金属方向的其他课程中安排的实践环节可以部分检验胶凝材料学习内容,但是其他课程的实践还是很难满足学生学习众多胶凝材料的需要。并且即使课程学习中安排实验环节,也由于胶凝材料仍处在飞速发展之中,实验教学需要兼顾众多并处在发展之中的胶凝材料仍存在一定的困难。

二、加强学生创新教育几点措施

1.践行先进教学观

教学观念的创新不仅仅是教学改革取得积极效果关键,而且还是各个时代先进教学观念的继承和发展。为培养宽口径、基础扎实、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忽略学生主体地位的传统教学观念应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将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转变为“主动学习的探索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创新热情。运用主体教学模式,通过设立有关胶凝材料的相关问题,特别是特殊环境中对胶凝材料应用方面,有利于激发学生对胶凝材料相关知识回顾,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看待问题,认识胶凝材料的两面性。与此同时,开展相关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解决自己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胶凝材料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其主要目的是完善无机非金属材料方向的专业知识,针对我校材料专业无机非金属方向的实际情况,教学内容应该有所侧重。无机非金材料方向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水泥基材料方向的工作,所以根据学生就业领域情况,对毕业生择业后有较大用途的水泥等胶凝材料安排较多授课课时,并重点放在水泥的生产及原理、水泥熟料矿物组成、结构及性能、水泥水化硬化过程及机理、工程应用等方面上,并要求学生进一步掌握水泥这类胶凝材料基本原理和规律。每类胶凝材料虽然都有各自的特点,但是它们的一些基本原理和规律是共同的,所以引导学生运用水泥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学习掌握其他类型胶凝材料十分必要。课程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跟上时展需求,及时更新补充新型胶凝材料的相关知识。新生事物往往能激发学生兴趣,教师要在及时理解层出不穷的胶凝材料基础上,构建与之相适的教学体系,将课程内容与新的教学内容相联系,引导学生及时理解与掌握新型胶凝材料,解除学生对其神秘感,激发学生探索新材料的热情。

3.多种教学方式结合

传统的教学以板书方式为主,学生在课堂中缺少对胶凝材料感性认识,授课达不到预定效果,并且还易使学生对课程产生厌学心理,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特别对于那些特殊用途的胶凝材料,例如应用于高放核废料固化的胶凝材料。运用多媒体声、光、图像进行教学,不仅可以加快课程教学进度,而且还可以给学生以直接视觉听觉冲击,能加深学生对胶凝材料的认识。多媒体可以将胶凝材料的生产、工程应用等通过视频和动画的形式生动地表示出来,如水泥的生产和水化等过程,丰富学生生产实践知识,提高教学效果。在运用多媒体教学同时融入案例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和创新意识,如三峡大坝,台湾101大厦等经典工程案例应用于教学中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课程兴趣。但是将案例教学法并非等同于举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要求学生成为课堂的主题,教师指导水平高低以及案例选取合适与否等将极大影响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通过努力探索教学体系,不断创新才能适应深化教学改革的新形势。

4.课程与实践相结合

课程知识源于实践,最终也应用于实践,课程教学中,结合教师的丰富的经验,将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到生产一线,丰富课堂学习的知识。当然也可以利用学院为学生搭建的实践平台,鼓励学生参加混凝土设计大赛、水泥轻舟等行业竞赛,通过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同时也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热爱,对推动学生自主学习具有重大意义。

5.完善评价考核体系

单一的试卷成绩的考核方式已经不能反应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获取信息的能力,更不能反应学生的创新能力水平,多种考核方式并存将有利于全方位反应学生对课程知识把握程度和多方面能力。如笔者曾经要求学生针对自己感兴趣的胶凝材料相关知识撰写综述并做报告,计入考试一部分成绩,综述的写作过程中不仅可锻炼学生利用学校资源获取有效信息,而且还促使学生加深有关胶凝材料的认识,这对提高以后的科研创新能力十分有益。

三、结语

胶凝材料学课程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综合复杂的工程。只有认识到现阶段胶凝材料课程教学现状,转变传统教学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采用现代教育手段,课程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才能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增加学生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袁润章.胶凝材料学[M].第二版.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

[2]刘尧.创新人才培养需要转变的教学观念[J].中国高等教育,2010,(1):45-47.

[3]张云莲,李启令,俞春校.《土木工程材料》教学的创新理念[J].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4,(4):90-98.

[4]曾志勇.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台州学院学报,2011,(3):83-86.

基金项目:西南科技大学教学改革与研究(10xn0011)。

上一篇:改革信息技术课程,提高幼专生职业能力 下一篇:我国高校数字学位论文资源开放获取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