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

时间:2022-08-21 03:06:37

462300河南漯河市郾城区中医院

摘 要 目的:观察针刀治疗腰椎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抽样将观察病例分为针刀治疗组82例,电针对照组60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68%,对照组总有效率8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著。

关键词 针刀 电针疗法 腰椎间盘突出症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研究共收集14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来自本科门诊的患者。采用随机对照法分为:针刀组82例和电针组6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诊断标准:①常有外伤或慢性腰痛史,多发于青壮年;②腰痛向一侧或两侧下肢放散至小腿或足背外侧活动或腹压增加时加重,卧床则减轻。可有脊柱侧弯,腰部活动受限,压痛多在L4~5或L5~S1间棘突旁,并散至患肢。直腿抬高试验(+)。多有小腿前外或后外足背或足外侧感觉障碍,重症者可超过此范围。拇指背伸力减轻。S1神经跟受压者,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L5神经根受压者,跟腱反射正常或减弱;L4神经根受压者,膝腱反射减弱。③X线摄片检查,一般无特征性改变,可有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弯曲消失。椎间隙变窄或椎体骨质增生。CT检查可显示椎盘突出的部位和程度。

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②经CT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人。③签署知情同意书,且能按要求完成治疗者。

排除标准:①腰椎结核、肿瘤及骨折患者;②腰突症同时伴有腰椎真性滑脱者;③合并严重感染者,合并严重心脑血管或肝肾等疾病者。④妇女妊娠期或使用可能影响疗效判定的其他药物者。⑤不能坚持针刀、电针治疗者,无效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者。

针刀组:①:俯卧位,腹部垫枕。②定点:取A、B、C点分别于突出的椎间盘同位棘突间(棘间韧带及侧隐窝治疗点),旁开1.5~2cm(关节突关节囊治疗点),2.5~3.5cm(横突间韧带及椎间孔外口治疗点)标记、消毒、铺巾,医者戴一次性帽子、口罩及无菌手套。③操作;各点骨面至皮下局部麻醉;选用3号针刀,分别对准各点、刀口线与脊柱纵轴平行,垂直于皮肤快速进针,缓慢摸索深入。A点:先至下位棘突骨面,掉转刀口线90°,沿下位棘突骨面切割棘间韧带2~3下,有切割感即可。将针刀提至皮下刀口线与身体纵轴平行向患侧推动约0.5cm,再进针至下关节突骨面,将针刀逐渐移至下关突内缘,贴骨面向深处铲切2~3下,有突破感即可。一般深度不超过0.5cm,患者有向下肢放散的酸胀感。若无,可将针刀紧贴下关节突内缘骨面,继续缓慢深入约1.5cm。若有触电感则出针,若无触电感或放散感,可将针刀向内下方稍作摆动1~2下,幅度不超过0.5cm,出针按压针孔。B点:针刀到达关节突骨面前的最后一个突破感,即为割关节囊的针感,提插针刀并行“+”字切割关节囊。然后将针刀斜向外侧,于关节突的外侧缘铲切2~3下,即出针。C点:针刀探至上位横突骨面,在横突下缘贴骨面掉转刀口线90°,由外向内切割横突间韧带3~5刀即可,患侧C点可探至横突根部,刀口线平行椎间孔上缘骨面。切割1刀,深度1~3mm,即可出针刀。以上各点出针后均需按压片刻,以防出血,然后以创可贴贴敷,嘱患者平卧约1小时。每7天治疗1次,3次为1疗程,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总结及分析。

电针组:①选穴:主穴为相应节段背俞穴(L3~4选气海俞,L4~5选大肠俞,L5~S1选关元俞)、环跳穴,辅穴位其余阿是穴。②操作:常规皮肤消毒,用3.5寸毫针快速进针。患侧背俞穴进针至关节突骨面后退针至皮下,再调整针尖向外,使针尖贴关节突外缘深刺,至出现相应神经根分布区出现麻电感为止,强刺激捻转数下。环跳穴也要出现麻电感,余各穴常规补泻,然后接上G6805型电针仪,背俞穴共连一极,环跳穴连另一极,铺穴按上下分布相连,通以连续波,以腰及患肢出现麻电感为度。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5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5天,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总结及分析。

疗效评定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5年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拟定。①临床治愈:腰腿痛消失,症状、体征完全消失,能恢复原工作;②好转:腰腿痛减轻,腰部活动功能改善,症状、体征部分消失或减轻。③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

结 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讨 论

大量临床资料显示,非手术疗法治愈的大部分病人复查CT、MRI时椎间盘突出部分仍然存在,复于原位的现象较少见,说明该病的治疗并非一定要祛除或还纳突出的髓核。针刀切割棘间韧带,小关节囊及横突间韧带,可以有效的降低相应节段椎间盘上下面的压力,降低关节囊内的张力。松解侧隐窝可以降低椎管内的压力,使椎管内循环改善,炎症消退,松解椎间管外口及乳、副突韧带可以消除神经根及神经后支卡压。通过以上作用,神经卡压消除,炎症消除,椎间盘受压减轻,症状得以很快消除,椎间盘可部分恢复原状,髓核可有部分或全部还纳。针刀治疗后要加强自我保护,自我保健,注重腰背肌锻炼,可以大大降低复发率。

上一篇:“五运六气”在中医临床上的应用 下一篇:自制排石胶囊治疗泌尿系结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