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保险业务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浅析

时间:2022-08-21 02:50:57

银行保险业务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浅析

摘 要 我国银行和保险公司间的合作仅处于协作层面,无法充分发挥银行保险渠道的优势,并最终导致了很多矛盾,这一事实严重拖慢了银行保险业务的发展,银行保险进入了一个深度调整和矛盾凸显期,本文对此作简要分析。

关键词 银行 保险业务 银保产品

一、银行保险的概念和发展现状

1.银行保险的概念。所谓银行保险就是由银行、邮政以及其他金融机构与保险公司合作,通过银行的销售渠道向银行客户提供保险产品和服务。对于银行而言,该业务属于银行的中间业务,是银行借助庞大的客户群体和良好的信用形象,代替保险公司办理保险业务,为客户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并从中获取手续费的一种特殊业务。

2.银行保险的起源。尽管银行保险这一术语只是在近年才引起普遍的关注,但实际上,银行业与保险业的相互合作已经有悠久的历史。欧洲是银行保险的发源地,也是迄今为止银行保险最为发达的地方,最早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法国。

3.我国银行保险业务发展的现状。在我国,银行保险的出现虽然较晚,但发展速度相当快,经历了以财险业务为主的萌芽阶段(1996年以前)、银保合作力度不断加大的起步阶段(1996年-2001年)和发展阶段(2002年以后),在这一阶段,商业银行由于经营战略转型和业务结构多元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对中间业务的发展重视程度不断提高,银行保险业务可以产生规模可观的中间业务收入,银保产品又简单易销,在商业银行获得了快速发展,迅速形成了较大的规模,成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二、银行保险业务发展面临的问题

1.金融监管体制不完善。目前我国实行银行、保险、证券分业监管体制,中国银监会曾表示将切实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支持银行业与保险业拓宽经营思路、更新经营理念、改善经营方式和手段,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进一步探讨新的业务合作模式。虽然监管机构明确表示鼓励银保合作、发展银行保险业务,但是金融法律法规未加以修改并做出具体规定,监管机构的工作界限难以划分,银行或保险公司可能会受到银监会和保监会的双重监管、得到不同指令而无所适从,或通过内部的业务转换规避金融管制,加大金融监管的难度。

2.银保合作层级有待升级。与国外成熟的银行与保险公司间的合作模式相比,国内银行与保险公司间的合作模式还处于为主的协议合作阶段。当前我国银行业和保险业还处在“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制度下,在全球金融混业经营的趋势下,国内也出现了金融控股公司这一银行与保险公司合作的新模式,但尚未成熟。银行与保险公司合作模式呈现出“多对多”的交叉特点,合作模式存在两重性:在总部层面,一家银行与多家保险公司签订非排他性协议;在支行层面,一个银行网点可以多家保险公司产品,这种多对多的合作模式由于只是协议关系而非实质性的资本关系,极不稳定,在网络系统建设、品牌形成、相关成本费用的投入等方面都存在着弊端。

3.产品单一,缺乏个性特色。一是银保产品种类单一,多偏向于分红型和投资型,我国民众当前保险意识普遍不高,比较接受保本类保险产品,因而以投资为主要特征的银保产品满足了当前的市场需求。新兴的保险公司为了扩大市场影响和规模,而借用银行的渠道信用和“广告”效应,有相当规模的保险公司为了保持市场额度和绝对的市场主导地位,都在银保市场上纷纷推出同质化很强的保本产品。但由于保险公司的投资渠道受到一定的限制和近期证券市场不景气的影响,银保产品的后续发展存在一定的难度。二是各个保险公司的产品存在同质化现象,可替代性强。此外银保产品的同质化还表现在保险公司产品和银行产品也具有可替代性,银保产品的储蓄性对银行中长期储蓄构成了竞争。三是银保产品缺乏个性特色,虽然商业银行与保险公司在签署全面合作协议时,通常都表示要加强联系和沟通,共同进行开发产品,但实际上双方很少互通信息,保险公司在开发产品时往往不向银行征求意见,而银行也不将客户的保险需求及时告知保险公司,银保双方资源共享的意识差,没有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并且细分市场,造成目前银行保险产品种类少、缺乏个性特色。

4.银保业务退保率和投诉率居高不下。据相关抽样数据统计,有52%的网点退保率在15%以上,个别网点甚至高达50%,银保投诉案例也是经常见诸报端。分析原因,一是银行柜员的专业素质不高,银行对保险人资格证书的监管要求落实不到位,银行销售人员对代销的保险产品一知半解,未能透彻了解每款保险产品的特点,造成对客户传导的信息不准确、不专业。二是销售人员受利益驱动,存在误导客户的行为。

5.尚未建立有效畅通的激励机制。银行对员工分配激励措施不到位,使银行员工在银保业务紧盯费率。由于银行对与费仍然采用入财务大账而后再对员工进行奖励的措施,针对个人的分配激励措施并不到位,所以银行员工更愿销售费率比较高的公司的产品。所以,在银保合作过程中,就极易形成哪家保险公司的费率高就哪家公司的产品的局面。

6.信息技术支持力度不足。虽然各家商业银行都开发了“银保通”系统,并得到广泛应用,但却是银行独立开发的针对各个保险公司的业务操作系统,只具有数据传输功能,没有与保险公司信息系统连接,无法访问后台数据,不具有共同性特征。保险公司和银行的网络信息系统相互独立,不利于客户信息共享和为客户提供便捷服务。银行不愿与保险公司分享客户信息,而保险公司也不愿与银行分享技术性优势。

三、银保业务发展对策浅析

根据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变化情况,结合国内金融业的实际情况,提出应对措施如下:

1.监管部门应积极完善银保合作监管体系,推进银保合作法制建设。鉴于目前银行和保险公司松散的合作模式,引发的各类问题已危害到银行乃至整个金融行业的声誉。银行保险在中国已经到了发展的关键时刻,银行保险如何发展,需要保险和银行监管部门深入研究,必须尽快完善银保合作监管体系,加强对银保合作业务各个方面进行规范监管。银监会与保监会应加强合作与协调,保护金融产品消费者的利益,维护金融市场秩序。随着金融业的改革与发展,银保合作必然会向纵深方向发展,针对银保合作中已经积累的金融风险,推进银保合作法制建设已迫在眉睫,对明显滞后的金融法律、法规进行修改,以满足银保合作发展的要求。

2.银行与保险公司应建立长期稳固的合作关系,推进深层次合作发展。国际上银行保险主要有3种模式:一是银行模式。二是战略伙伴关系,银行与保险公司建立密切的联系,签订较为长期的合同,银行除收取手续费外,还分享保险业务的部分利润。三是银行人股保险公司,通过股权纽带参与经营保险业务。我国现在主要采用第1种模式。保险公司与银行应该探索更高层次的合作模式和利益分享方式。历史经验表明,银行与保险之间进行资本融合,建立有资本纽带关系的银保合作模式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我国现代意义上的混业经营还处于起步阶段,2008年,保监会和银监会联合上报《关于商业银行投资保险公司股权问题》的请示文件获国务院批准,银行入股保险公司获得原则上的同意。对于尚不能建立资本融合合作的,银行和保险的经营管理者应当树立正确的经营观念,共同努力,将银保合作推向长期全面合作,建立战略联盟。

3.加大银行保险产品开发创新合作力度。首先,保险产品不应放弃保障这一本质功能,这在各种金融产品中具有完全的排他性和不可替代性,无论是为了丰富保险产品还是培养挖掘客户需求,银行和保险公司应该共同开发出适合客户的各种保障保险,如各类卡式保单、健康险、重大疾病险等,虽然不能短期带来丰厚收益,却能逐渐建立买保险去银行的新理念。其次,年金型保险、投资联结保险和分红保险合同期限较长,为满足其临时资金需要,保险公司和商业银行可联合推出并大力发展保单质押贷款,弥补寿险产品流动性不足的缺点。第三,银行追求降低贷款风险,规避风险,而保险公司经营风险,保险公司应适时推出配套的贷款保证保险和担保服务。第四,银保产品的推出要针对银行客户的细分区隔进行开发,细分出各类客户,从而针对的开发产品,如针对私人银行客户的个性化定制方案,适合网站销售的简易险、适宜银行理财室和财富中心的银保产品等。

4.加快银保信息网络系统的建设。银行保险的发展需要信息技术强有力的支持。虽然各家银行的银保通系统已经大大提高了业务运行能力和营运效率,但是基本只体现在承保阶段,对售中、售后,银行如何采集分析运用数据,参与到售中售后服务却存在着空白。因此,要加快技术开发步伐,完善信息技术手段,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建立统一的操作平台,银行要注重建立银保客户数据资料,以便为客户提供方便、快捷的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实现银行保险业务电子化。不断完善电子化运用水平。系统管理方面,保险公司和银行可以合作建立动态、持续的监控系统,定期评估销售的变化,把握市场机遇。这有助于保险公司和银行共同提高各自的业务运作水平。

5.完善银保业务激励考核和培训措施。商业银行在考核激励方面:一是推动负债向中间业务合理转化。商业银行可以考虑将代销保险业务纳入存款业务,解决一直困扰各行存款和保险产品表面“此消彼长”的矛盾问题。二是切实推进费率市场化。由商业银行与各家保险公司商定各项产品的总收入,在符合保监局、银行总部入账比例要求的基础上,由各二级分行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与保险公司协商争取更高的外部激励费用,落实到柜员。三是建议将银保业务纳入银行战略性业务考核范围。有条件的银行可成立银保业务的专业销售团队,专门从事银保产品系列销售,实现资源整合,提高经营效率。切实解决场外激励,财险业务出现“飞单”问题。

上一篇:高等教育大众化视阈下的精英教育 下一篇:试论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