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氢氧化钙根管充填材料对乳牙根管治疗的安全性研究

时间:2022-08-21 02:18:24

纳米氢氧化钙根管充填材料对乳牙根管治疗的安全性研究

【摘要】 目的 研究纳米氢氧化钙材料应用于乳牙根管充填治疗的安全性。方法 实验分为三组, 实验组为纳米氢氧化钙根充材料浸提液, 阴性对照组为0.9%氯化钠溶液, 阳性对照组为蒸馏水, 各10 ml, 在体外加入0.2ml的新鲜稀释的抗凝儿童血液, 检测三组实验对象的吸光光度值, 计算溶血率。结果 溶血率为 3.96%(

【关键词】 溶血率;乳牙根管充填;纳米氢氧化钙

在儿童混合牙列阶段, 乳牙牙根的生理性吸收会使乳牙根管充填材料完全暴露于牙周组织, 并与牙周组织和新萌出的恒牙密切接触, 因此根管内充填材料需要具备较高的生物安全性, 作者已经证实了纳米氢氧化钙根充材料的急性全身毒性反应较低、细胞毒性反应较小, 生物安全性较好。

溶血实验是细胞毒性评价的的一个补充实验, 它通过检测长期与骨和软组织接触的医用生物材料在体外的急性溶血反应, 定性、定量地评估红细胞的溶解、破坏和血红蛋白的游离程度, 对生物材料的血液相容性进行评估, 是目前临床应用前粗筛的标志性体外试验, 具有操作安全、高效、精确、实用等优点, 目前被认为是金标准。本实验旨在通过溶血实验测定纳米氢氧化钙根充材料与儿童血液的相容性, 为儿童根管充填材料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 1 试剂 生理盐水、蒸馏水、抗凝试管(美国)。

1. 2 试验仪器 岛津UV-260型紫外-可见光光分度计(日本岛津)、W21Cr600型电热恒温水温箱(无锡精密仪器制造厂)、离心机(北京医用离心机厂)、电子秤(上海精科实业有限公司)。

1. 3 分组 阴性对照组:生理盐水10 ml, 3管;实验组:浸提液的提取:将纳米氢氧化钙根管充填材料放置于100%湿度、37℃的恒温箱中固化24 h后, 研磨成粉末状, 称取粉末2.0 g, 按照2.0 g/10 ml的比例配制成浸提液, 并在高温、高压、121℃的条件下浸提1 h, 3管;阳性对照组:蒸馏水10 ml, 3管。

1. 4 实验步骤 ①新鲜儿童稀释血液制备[1]:0.5 ml, 检测血红蛋白的含量, 将其加入到2~3 ml生理盐水中, 将血红蛋白含量稀释为(1.25±0.125)mg/ml、混匀、放入(4±2)℃的冰箱中待用。②将3组试管放在37℃的恒温水浴箱中温育半小时后, 加入新鲜稀释的抗凝儿童血液0.2 ml;③轻轻混匀后再放置于37℃的恒温水浴箱中温育1小时;④离心:转速800转/min, 5 min;⑤检测:将波长设定为545 nm, 分别取各管上清液200 ul、取3次, 用比色杯测定各管的吸光度值, 将检测各管3次吸光光度值的平均值作为每管的OD值[2]。

1. 5 结果计算及判断标准[2] 溶血率(%)=Dr-Dnc / Dpc-Dnc×100%公式中Dr代表实验组的吸光度值, Dnc代表阴性对照组的吸光度值, Dpc代表阳性对照组的吸光度值。溶血率>5%, 表明材料血液相容性差。溶血率≤5%, 表明材料血

3 讨论

本实验采用纳米氢氧化钙根充材料的浸提液与儿童新鲜稀释血液在体外模拟体内环境进行溶血实验, 检测纳米氢氧化钙根充材料的血液相容性。

口腔医学生物材料在应用于临床前必须通过一系列的生物安全性能的检测, 目前纳米氢氧化钙根充材料已经通过了急性全身毒性实验、细胞毒性实验[3, 4]。由于纳米氢氧化钙是一种无定形、白色粉末状的高分子物质, 微结构为条块状, 其粒径较小、比表面积大, 生物活性较强, 能穿透机体的多种生物屏障而对机体组织产生影响, 通常这种高分子物质通过材料表面机械损伤的物理作用和材料可溶性残余分子的化学作用引起红细胞中的蛋白质、脂质的含量和生物特性发生变化, 导致红细胞的完整性遭到破坏而出现非渗透性溶血, 从而对机体造成不可修复性损伤[5, 6]。因此检测该材料的血液相容性是十分必要的, 溶血实验是细胞毒性评价的的一个补充实验, 它通过检测长期与骨和软组织接触的医用生物材料在体外的急性溶血反应, 来判定生物材料能否应用于临床, 目前溶血试验被认为是金标准, 具有安全、快速、准确、实用等优点[4]。溶血试验的基本原理:医学生物材料或浸提液与血液直接接触时, 材料的物理、化学特性、材料的外表结构、组成成分等可能会引起红细胞的溶解、破坏从而导致血红蛋白的释放, 造成游离的血浆、血红蛋白增加, 对机体产生毒副作用, 使机体组织遭到破坏。体外检测红细胞的溶解和血红蛋白游离的程度, 对医学生物材料的血液相容性进行评价。所有物质在光谱分析中均有特定的吸收光谱, 因此用分光光度仪检测材料的吸光光度值, 并准确地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精确计算材料的溶血率来准确、客观评价材料对机体的溶血性能, 以判定材料是否能安全地应用于临床[7]。

在正常根管充填时, 根管充填糊剂是接触不到血液的, 偶尔在超充时, 充填器械超出根尖孔, 刺伤根尖周, 并将带出的根充材料直接作用于根尖周组织, 根充材料才会与血液产生直接接触, 但是乳牙牙根在生理性吸收时, 由于牙根是渐进性消失, 乳牙牙根内原有的根充材料逐渐完全暴露于牙周组织并与其密切接触, 因此有必要对根管充填材料进行溶血性能的检测。本实验采用纳米氢氧化钙根充糊剂的浸提液在体外模拟生物体的温度与儿童新鲜抗凝稀释血直接接触一定时间后, 检测吸光度值, 并准确计算材料的溶血率从而判定材料对机体的溶血性能, 该试验能精确反映出纳米氢氧化钙根管充填材料对儿童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影响, 为乳牙根管充填材料提供临床应用的理论依据。

本试验采用了儿童新鲜血液, 首先检测血红蛋白含量(要求条件:男性的血红蛋白含量是12~16 mg/ml, 女性的血红蛋白含量是11~14 mg/ml, 配置成血红蛋白含量为(1.25±0.125)mg/ml的新鲜稀释血液, 波长设定为545 nm, 分光光度仪检测纳米氢氧化钙的浸提液和血液混合后离心形成的上清液, 其分光光度值在(0.8±0.3)范围内有效。

【摘要】 目的 分析3084例新生儿听力筛查结果。方法 对2009年1月~2013年1月3084例新生儿(其中普通病房2036例, NICU病房1048例)运用瞬态声诱发耳声发射(TEOAE)+快速听性脑干反应(AABR)进行听力初筛, 对未通过者42 d利用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快速听性脑干反应(AABR)进行复筛, 复筛仍未通过者, 3月龄时借用耳内镜+声导抗(1KHz)+听性脑干反应(ABR)+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进行综合听力学检测, 并进行诊断。结果 ① 1048例NICU新生儿初筛未通过200例, 未通过率19.08%(200/1048), 复筛未通过71例, 未通过率35.5%(71/200), 6月龄行听力学确诊听力异常者22例, 占2.09%(22/1048);② 2036例普通病房新生儿初筛未通过98例, 未通过率4.8%(98/2036), 复筛未通过12例, 未通过率12.2%(12/98),6月龄行听力学确诊听力异常者9例, 占0.44%(9/2036)。前者明显高于后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新生儿;听力筛查;高危因素;听力损失

新生儿听力筛查是新生儿先天性疾病筛查内容之一, 听力障碍的早期诊断和干预对减少听力言语疾病的发生非常重要, 如不及时发现和干预, 将严重影响患儿的语言认知和情感的发育, 不但影响个人及家庭, 而且累及社会[1], 但如果能在新生儿期或婴儿早期及时发现, 可通过声放大技术等方式重建其语言刺激环境, 使语言发育不受或少受损害[2]。收集2009年1月~2013年1月在河南省西峡县人民医院住院的新生儿3084例进行听力筛查, 并进行了追踪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09年1月~2013年1月在本院住院的新生儿, A组:具有听损伤高危因素的新生儿1048例(NICU病房高危儿组)①母孕期有宫内感染史167例(风疹、疱疹、弓形虫、巨细胞等), ②出生体重

1. 2 检测设备 初筛时采用德国MAICO MB11的快速听性脑干(AABR)筛查仪和美国GSI70耳声发射仪, 复筛时采用美国GSITYMP中耳分析仪、GSIAudera的耳声发射(OAE)、听性脑干反应(ABR)、多频稳态(ASSR)。

1. 3 测试方法 测试前进行常规的外耳道检查, 必要时借助耳内镜清除外耳道的胎脂、羊水、耵聍, DPOAE、ABR、ASSR及AABR在婴儿喂奶或镇静后的睡眠状态下进行, 不配合的婴儿可给予10%水合氯醛0.5 ml/kg镇静, 所有受检儿在出生后3~5 d用TEOAE、AABR进行初筛, 对于未通过者于42 d用DPOAE、AABR进行复筛, 复筛仍未通过者, 3月龄时利用耳内镜+声导抗(1KHz)+ABR+DPOAE进行初步诊断, 对于ABR Ⅴ波反应阈大于35dBnHL者于6月龄时利用耳内镜+声导抗(1KHz)+ABR+ASSR+DPOAE+颞骨CT进行确诊。

2 结果

2. 1 2036例普通病房新生儿初筛未通过98例, 未通过率4.8%(98/2036), 复筛未通过12例, 未通过率12.2% (12/98), 1048例NICU新生儿初筛未通过200例, 未通过率19.08%(200/1048), 复筛未通过71例, 未通过率35.5% (71/200),其中52例3月龄CT初步诊断时发现部分婴儿的听功能异常, 是由于婴儿中耳炎性病变(如上呼吸道感染、中耳腔羊水吸收缓慢、喂养姿势不当等引起的中耳病变), 经对症处理后, 6月龄时经听力学诊断, 听功能无异常, 6月龄时确定听力损失31例, 其中普通病房新生儿听力异常9例, 占0.44%(9/2036);NICU病房新生儿听力异常22例, 占2.09%(22/1048)。听力损失检出率NICU病房高危儿组明显高于普通病房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6月龄影像学情况 在确定听力损失的31例患儿行颞骨CT检查发现:其中内耳畸形6例(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4例, Mondinii畸形1例, Michel畸形1例), 余25例未见异常。

2. 3 确诊听功能异常后的干预情况;确诊的31例听力损失患儿中, 其中单耳听力损失8例未进行干预, 14例双耳听力损失佩戴助听器并进行言语康复训练, 5例已行人工耳蜗植入术, 4例失访。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早产儿和高危儿的听功能异常率2.09%(22/1048)远高于普通病房新生儿0.44%(9/2036), 这是由于早产儿孕期多有妊娠并发症, 且早产低体重儿自身发育未成熟, 分娩时窒息发生率较高, 因此其听力损失的发病率高于正常新生儿, 其机制可能为早产内耳发育不成熟, 围产期缺氧缺血造成大脑深度静脉瘀滞, 导致缺氧性耳蜗底和脑干损伤[3]。高危儿可发生迟发性听力损伤, 如患有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无症状儿童, 发生听力损伤的危险性大约是没有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的20倍[4], 患有高胆红素血症的婴儿发生听力损伤的风险性明显高, 因此对患有缺血缺氧性脑病、严重感染性疾病、核黄疸、早产儿低体重儿或有家族病史的小儿应加强监测, 对听力筛查通过的高危儿也应进行定期监测, 尽量使迟发性听力损伤儿童得到早发现及早干预, 现有些医院只用OAE进行筛查, 是远远不够的, 因OAE测试反映的是耳蜗外毛细胞的功能, 无法检测蜗后听觉神经通路的功能, 容易遗漏病变, 也就是说OAE筛查通过也不能完全排除听力异常, 对高危儿即使初筛通过, 也应该每3-6月进行AABR监测至3周岁[5], 由于高危新生儿中听力障碍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儿, 并有发生迟发性听力损失的危险, 因此必须重视对高危新生儿的家长进行宣教, 向他们解释复查随访的必要性, 促使其定期复查。

国内外研究表明, 先天性听力损失发生率为1%~3‰, 其中重度至极重度听力障碍发生率为1‰[6], 早期发现和早期诊断新生儿先天性耳聋的目的就是要早期对聋儿进行干预, 为其佩戴助听器或行电子耳蜗植入术以使患儿获得正常的语言发展机会,从而使聋儿获得最佳的言语与听力发育[7]。言语训练也应该及早进行, 没有学习语言机会的婴幼儿将可能发展为聋哑或在语言认知方面的缺陷, 这些婴幼儿30%~40%是可以找到致病原因的[8], 应告诉家长密切观察婴儿对声音的反应是否敏感, 如有异常随时进行听力学检查, 尽可能早的发现听力方面的障碍,真正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

参考文献

[1] 柯肖枚,顾之平,吴蓉,等.婴儿听力筛选方法与评价.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1996(3):330.

[2] 韩德民.新生儿及婴儿听力筛查.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91-92.

[3] 韩德民.新生儿听力筛查-聋儿的福音.中国医学文摘 耳鼻咽喉科学, 2007(22):1.

[4] Engman M L, Malm G,Engstrom L, et al .Congenital CMV infection :Prevalence in newborns and the impact on bearing deficit.Scand J Infect Dis, 2008,40(11):935-942.

[5] 黄治物.婴幼儿听力损失的早期诊断及评估.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2013(21):209.

[6] 吴剑斐,邓月红,刘莉,等. 272例早产儿耳声发射分析.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04(12):94.

[7] 倪立群,蒋友荣. 8051例新生儿听力筛查结果分析.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2010(18):183.

[8] 黄丽辉,郭莹,郑妍,等.听力障碍婴幼儿的早期干预.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 2009(24):13-15.b

上一篇:两种方法预备阻塞根管的比较 下一篇:甲状腺恶性肿瘤28例外科手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