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育教学中渗透成功教育

时间:2022-08-21 02:04:00

在德育教学中渗透成功教育

没有中职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幸福感和尊严感,中职教育就不可能有辉煌而远大的未来,构建中职生的幸福感和尊严感已成为职教工作者刻不容缓的义务和责任。

如果问一些中职学生,他们是否学习、生活得幸福、是否有尊严?得到的答案是不太肯定的。那么,他们的幸福感和尊严感是如何一步步丧失的呢?笔者认为,原因主要有:一是他们作为应试教育失败者所产生的挫败感;二是他们是家庭情感温室外的露宿者;三是他们往往是校园生活中的麻烦制造者;四是社会人眼中不应有的歧视;五是他们又是自己眼中的信心不足者;六是一些中职学校办学理念、教育教学方式方法陈旧,使中职学生产生不了、尝试不到幸福感和尊严感。

明确了导致中职学生学习生活幸福感和尊严感丧失的诸多因素,我们就应该为中职学生构建幸福感和尊严感采取有针对性的积极行动,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德育课中结合教材渗透成功教育,帮助学生增强成功的体验,树立自信。

一、端正学生观

教师应获取学生情感的支持,端正自身的学生观,融洽师生关系。教师的学生观,实际上是教师认识和评价教育对象的特有的内部标准,即教师本人是怎么看待和评价自己所教的学生。由于大部分教师本人所接受的教育都是应试教育体制下的培养模式,所以可能在评价学生时,势必会有着以往成长经历中所接受的价值观。但是,目前中国的经济的发展决定了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是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职业教育就担负着“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的重任。有特长的人、有技能的人就是人才,社会需要的是人才而不是全才。因此,教师要摒弃陈旧的价值观,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和发现中职学生的优点。内在观念上的改变,必然会使教师的外在行为方式发生改变。在师生互动中,教师真诚的微笑和平和的目光必然会让学生体验到师爱的温暖和被人尊重的幸福。抱着这样的心态,笔者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同样感受到来自学生真诚的尊重,也更深切的体会到为人之师的使命感和价值感。从而使师生关系在融洽的互动中得到良性的循环。当然,端正学生观,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仅仅是实施成功教育的前提。

二、帮助学生发现优势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结合教材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发现优势,挖掘潜能,使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1.教学实例一

“职业生涯规划”中涉及到职业能力是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以及社会能力构成的知识点。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详细讲述这三种能力在职业活动中是三足鼎立、缺一不可的。结合大部分中职生有着执行力强并且爱交朋友的特点,引导他们认识到这些特点,也就是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比较强,是职业活动中的优势。这是一个全新的视角,他们可能自己都从来没有意识到这些优势。结合教材的讲解,让学生更真切的信服,这些并非教师对他们虚伪的敷衍,而是真诚的赞赏。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意识到要想拥有成功的职业生涯,在自身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优势的基础上,还需要改变自身的学习习惯,加强知识的学习,进一步的提高专业能力。

2.教学实例二

教师向学生讲述本校发生的真实小故事:一是 “由于学校教师的调配问题,本校09级旅游班的某些专业课程未能及时开设。该班级的两位女生大胆地到校长室,找校长商讨何时解决该问题。随即,校长与教务主任紧急协商,立即抽调专业课教师,为该班开设专业课”。两位女生大胆而自信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立即让课堂中的学生流露出了钦佩的眼神,在佩服之余有所感悟。二是“本校举行校运会时,商贸班的学生自行向学校申请,经允许后,在非常短的时间内自行筹措开办临时小卖部,并且经营得红红火火,其高效的商业执行能力让全校的师生惊叹不已,赞赏有加”。通过这些学生身边真实的事例,让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树立成功的信念。

三、创造成功的机会

教师要努力在教学实践中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其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成功的喜悦,创造成功的机会旨在培养学生不断进取的精神,而这种不断进取精神的获得过程,正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的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过程。教师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愿望,每个学生都有潜在能力可挖掘,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意志品质,让他们在实践中通过努力体验成功。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鼓励、唤醒、鼓舞。”成功是人人渴望的,成功的喜悦往往会带来无穷无尽的力量,只要让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中尝到成功的快乐,他们的学习热情就会被唤起,学习兴趣就会被激发,因而学习信心倍增。

总而言之,渗透成功教育的德育课教学会让学生感到亲切、可信、有用。让学生在参与中得到真切的体验,在成功的体验中有感悟,有改变,德育课的实效性才能有所体现。帮助学生成为自信、自强、积极、乐观向上的人,关注学生的人格养成,素质培养乃至一生的发展,才是中职学校德育课的终极目的。

(作者单位:福建省晋江华侨职业中专学校)

上一篇:单片机软件延时程序的设计 下一篇:浅谈视在功率、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及功率因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