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规律,真教实学

时间:2022-08-21 01:19:48

摘 要: 本文阐述了研究真语文的三个规律,指出了假语文与真语文的差异,并由此分析了演讲词的特点,提出了对象感和现场感相结合、可说性和可听性相统一、整体稳定性和局部可调性等演讲词所必需的内容形式要求。

关键词: 真语文 演讲词 阅读鉴赏 教学

研究真语文,归根到底,离不开语文自身的规律、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教师教学语文的规律。依照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对“规律”的解释就是:“事物之间的内在的本质联系。这种联系不断重复出现,在一定条件下经常起作用,并且决定着事物必然向着某种趋向发展。也叫法则。”[1]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必然要求广大教师熟练地掌握并运用这些基本的法则。

与真语文相对立的假语文,之所以泛滥不绝,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上述三个规律重视不够,认识不够,研究不够。尽管语文教育界总结出了比较公认的一些规律、比较成熟的行之有效的做法,但是,由于尊重不够、学习不够、遵循不够,导致这些基本法则被悬置、被虚化、被驱除,可谓“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只有深刻准确地把握规律,才能够实现真教实学。鉴于语文自身的规律、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教师教学语文的规律,涉及面极为广泛,系统展开比较复杂,本文从演讲词阅读鉴赏教学切入,论述如何把握规律,摒弃假语文,重塑真语文。

100多年来,演讲进入我国中小学语文课标、教材、教学之中,主要有三种类型:演讲词的阅读鉴赏、演讲的口语交际训练和演讲稿的写作训练[2]。我国语文教育界对后两者的研究和把握,明显胜于前者,本文选择“演讲词的阅读鉴赏”教学为例,对演讲词自身规律、演讲词阅读鉴赏的规律和演讲词的阅读鉴赏教学加以探讨。

演讲词有何特点或特征?关于演讲词的阅读鉴赏,有人提出,应让师生在鲜明性、针对性、逻辑性、鼓动性、艺术性、通俗性等演讲词6个特点方面获得发展,并从巨大的现实意义、感人肺腑的情思、清晰明快的思路和古朴典雅的语言等4个方面获得对演讲词的整体把握[3]。所谓特点,应当是“人或事物所具有的独特的地方”[4],所谓特征应当是“可以作为人或事物特点的征象、标志等”[5],换言之,特点特征就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独特之处。演讲词区别于其他文类文体的独特之处是什么呢?显然,这里所讲的6个特点或4个方面,都不足以将演讲词与其他文体区别开来。

笔者从多年实践和研究中总结出演讲词的基本特点,不一定科学准确,贡献出来,以为抛砖。

演讲词属于应用文,同时兼具论说文的特点。除了具有应用文、论说文这两类文章的共同属性外,演讲词最鲜明的特点就是以“写”来体现“说”,必须适应口头发表的需要。具体说来,有下列三个特点[6]。

一、对象感和现场感相结合

演讲词针对特定的现场和特定的对象,其用语、选材乃至布局谋篇等都要考虑演讲所面对的现场和对象,不能不顾对象和现场而作泛泛之论。场面和听众就决定了演讲内容的重点、深浅和语言表述的特点。如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地点是在昆明一次群众集会上,听众主要是革命群众,但也混入了一些特务。其中的人称时常转换,语句多用激昂短句,体现了强烈的对象感与现场感。

二、可说性和可听性相统一

一篇好的演讲词应“上口入耳”、“入脑入心”。对演讲者来说要可说,一方面是顺畅上口,易说能讲,另一方面是所讲内容值得说,有“说头”。所谓“说头”,就是演讲者说了之后,有效果,让人听后有所得、有所思,甚至激励听众有所行动。对听讲者来说要好听,一方面明白悦耳,通俗易懂,另一方面是所听内容值得听,感觉有“听头”。所谓“听头”,就是听众听了之后,能够在传播信息、交流思想、联络感情、调节行为、施加影响等方面产生明显的效应。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般人感觉有些艰深,但对当时当场的马克思亲人和一些著名的革命活动家来说,却是通俗平易的。同时,恩格斯用精练的语言艺术而又准确地追述了马克思一生的卓越成就和对人类的伟大贡献,表达了自己和全世界无产阶级对马克思的沉痛悼念与无限哀思。这是契合可说性和可听性相统一特征的。

三、整体稳定性和局部可变性相协调

演讲词是为演讲而准备的,在演讲没有最终完成之前,演讲词一般都不是定稿。演讲前需要反复修改,演讲中总要应各种变化而对原稿作及时恰当的调整。这就是演讲词的局部可变性。当然,这种变化调整,通常都是在主旨、选题、结构等与外部环境关系整体稳定基础上实施的。即使演讲完毕后整理的演讲文稿,如需公开发表,还要进一步加工润色。至此,一篇较为成熟的演讲词才算正式确定。

当然,真正出色的演讲词往往同时还是演讲者与听众、甚至听众与听众良性互动、共同创生的结果,也可以概括成第四个特点,即“演讲者创造性与听众互动共创性相融合”。类似的独特之处也许还有,在此不予赘述。

那么,演讲词阅读鉴赏教学有无可供依循的规律呢?从师生教与学的角度看,不妨把握三个要点,以此为突破口,实现真教真学。

(一)还原演讲现场

孙绍振在《演讲的现场感和互动共创――以〈我有一个梦想〉为个案》指出:“许多教案之所以失败,就在于不懂散文与演说、朗读与演讲的起码区别。”而这个起码区别,首先就是演讲的现场感和互动共创[7]。

如前所述,演讲词的特点之一即对象感和现场感相结合,这就要求师生在演讲词阅读鉴赏教学中,必须还原演讲现场。因为,所有的演讲词(演讲记录稿),“严格说来”,“都很难准确传达演说者的真实意图”。完全还原事实上办不到,但是,仍然可以“在某些程度上复原那已经一去不复返的‘演说现场’”[8]。教师自然应该努力返回历史现场,不仅以“在场”的“听众”身份,聆听深味每一个细节,而且以“不在场”的“读者”身份,细读品咂文本与现场的距离、差异,为真设计、真教学奠定基础。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尽力还原演讲现场,回到历史语境之中,最大限度地抵近、领会演讲者的本初的真实意图。

上一篇:川北大木偶《龙门传说》的艺术设计探究 下一篇:文体意识 高中语文文本阅读教学的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