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大木偶《龙门传说》的艺术设计探究

时间:2022-08-14 10:38:27

川北大木偶《龙门传说》的艺术设计探究

摘 要: 川北大木偶,系杖头木偶,是中国唯一、世界鲜有的大木偶艺术。本文围绕最新的大木偶剧《龙门传说》,对《龙门传说》的背景、剧本设计、造型艺术设计、表演艺术设计、舞美设计这五个方面进行深入剖析,以全面深入地了解川北大木偶的最新风貌。

关键词: 川北大木偶 《龙门传说》 艺术设计

一、背景

和绝大多数民族艺术不同,川北大木偶在各种新兴文化冲击下,非但没有走向边缘,反而立足于国际木偶界,蓬勃发展,不能说这不是一个奇迹。川北大木偶自1987年首次登上国际舞台,凭借其“大”而“真”赢得前苏联人民的认可,被称为“世界罕见的木偶艺术”,“中国民间艺术的冠冕”。自此,川北大木偶相继出访了芬兰、新加坡、荷兰、英国等20多个欧美、东南亚国家,进行文化交流和商业演出。《龙门传说》一剧就是为文化交流而生的,并一举夺得“首届中国南充国际木偶艺术周”分量最重的奖项――“最佳剧目奖”,向世界展示了瑰丽神奇的中国民间艺术。

二、剧本设计

《龙门传说》的剧本改编于南充的一个民间传说“鲤鱼跃龙门”,讲述的是一则关于梦想和坚持的神话故事。剧创人员在剧情选择和安排上力求体现“美、奇、新”[1]P138的原则。“三月三,桃花开,小小鱼儿排成排……”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幕春暖花开、鱼趣横生的美丽图景。自然美与人鱼间的人情美相生相应,奇招尽展。鱼幻化成人实现梦想,既丰富了剧情,又体现了“中国梦”的时代精神,新招妙出。美、奇、新的综合并用,贯穿始终,无不展现了剧创人员匠心独运的艺术风格。

三、造型艺术设计

《龙门传说》的造型艺术设计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工程,共有五十多个木偶的设计,其中人偶就有33个,而且难度系数很大。包含偶头、偶身、服饰和化妆、机关等多方面设计。

(一)偶头

偶头设计是大木偶设计的灵魂所在。它的制作工艺比较复杂,首先需要用泥把大木偶的模子做好,然后翻模,再翻成树脂材质,一个偶头成型就需要10多天时间。为了达到较好的舞台艺术效果,通常造型艺人会对木偶脸部的某个部位进行夸张,以突出角色的性格特征,类似于影视特写[2]。例如:二娃那比头还长的朝天辫,金鲤郎的扇形耳、火焰眉,小丑鱼的灯泡眼、大厚唇……这些都是对木偶性格的完美诠释,极具审美情趣。

(二)偶身

《龙门传说》中大木偶的身躯、肢体采用的都是最新的树脂翻模技术,对比传统老木偶有了很大改进。老木偶的身躯结构非常简单,它的颈直接连在竹杖上不能转动;身躯只是一个支架,没有体感;手臂则更加简单,是用一根绳子代替。而用树枝翻模技术制作出来的大木偶,造型、体态与真人无异,且材质轻,易于表演者操作,还大大提高了木偶的生产效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木偶手掌的制作,它和大木偶其他部位的制作方法不同,是由木头雕刻的,而且每个指关节都设有活动机关,故能完成各种复杂的手部动作。

(三)服饰和化妆

1.川北大木偶一直深受川剧的影响,其服饰一直沿袭传统戏曲艺术,现在大木偶的服饰一般都是在明清时代的宫廷衣着装戴的基础上进行改变的。刘霁说:“《龙门传说》有丰富的戏剧元素,形象上采取民族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相结合的方式,服装上采取舞剧的风格造型,加之剧中人物性格鲜明,所以木偶制作色彩非常讲究,以体现川北大木偶的魅力和特色。”刘霁先生这样说,也是这般做的,赋予大木偶戏典雅与时尚并存的时代之美。

2.大木偶在化妆方面也很有讲究。传统老木偶化妆采用的原料是焦油、油漆,现多综合使用油画、丙烯颜料。大木偶面部上妆首先要用丙烯做两层底,每上一层都得等上一层颜色干了才行,且务必保证底色厚薄均匀,以保证在强烈的舞台灯光下不至于有过强的反光影响效果。而底色的深浅则根据角色在剧中的年龄、性别和身份等特点来定。第三层底色用油画颜料薄铺,干至八成后,再施面红,这样画出来的人物面部会比较自然,拥有油画颜料细腻的晕染效果。再对眼睛、嘴唇进行细致刻画,最后才是眉、发、胡、须的添加。一般情况下大木偶的眉、发、胡、须是不做特殊化妆的,但为了更符合角色的性格特征,偶尔也会稍作处理。

川北大木偶之所以屹立不倒,不仅因为它的“大”和“真”,更在于它能模仿人的表情和动作,达到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机关设置就是大木偶神态千变万化的奥妙所在,可谓大木偶造型艺术的点睛之笔。大木偶的一举手、一抬头看着简单,可对造型艺人而言却要付出极大的心血。仅那木偶眼珠的转动,就需要20多个零件配合才能完成。“这要求木偶造型艺人必须具备机械制图常识,还要有铆、钳、焊、刨、车、锻及金工、木工等基本功,且必须具备雕塑、机械设计、机械制作这三个方面的技能”[3]P40。一个木偶经过形体塑造、化妆、机关设计几个环节的打磨、整合,最终成形。然而要把这20公斤的死木偶演“活”更需要演员具有扎实的签子功和步法。否则,再好的设计只是一副好皮囊罢了。

刘霁等造型艺人在创作过程中,在保持大木偶基本特点“大”和“真”的基础之上,充分利用木偶造型不受限制的有利条件,采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造型手法,迎合现代审美特点,创作出了又一批深受观众喜爱的独特的大木偶形象,诠释了川北大木偶“酷似真人又超脱真人”的艺术真谛。

四、表演艺术设计

大木偶的表演艺术和造型艺术往往是相辅相成的。用一个最浅显的例子来讲,假使有一个设计精妙、造型优美的大木偶,一不小心落入笔者手里,尽管再精美也只能是个藏品;如果是经验丰富的表演艺人获得,那么绝对是别样光景。他们能熟悉运用各种签子功,如单轮签、交换轮签、双轮签、梭轮签,由此变幻出各种复杂的动作取物握物、穿衣戴帽、吹火点蜡、拂袖掸尘、变脸下腰等。大木偶发展至今程式化的手势已有20多种,再结合现存的18种步法,如上步、梭步、醉步等,能塑造出一个个活灵活现的美、善、丑、恶等形象。由于《龙门传说》讲述的是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传说,因此其表演艺术设计关注的点就集中在一个“神”字上。如第二场“桑园惊梦”中金鲤跃龙门失败,姑牵衣接住金鲤,金鲤瞬间幻化成人形,动作变化之快,致使观众看不出一点破绽,为全剧增添了奇幻的色彩。再如第三场中金鲤郎一跃成龙的场面,恢弘大气,宏伟壮观,让人震撼,这种优势在“人大戏”中是很难发挥出来的,而在大木偶戏中却可以处理得非常自然、到位。

五、舞美设计

由2007年6月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的短片《寂寞起舞 川北大木偶戏》中我们看到,步入暮年却兴致勃勃的表演艺人四处张罗,用“太师壁”、帷幕、“满堂红”搭台献戏,望能回到当年的繁华盛景,做客满堂,却鲜有人问津。只留下两人高歌在夕阳下的落寞残影,传统民间表演形式陷入绝境。随着科技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观众获取视觉效果渠道也在不断丰富之中。电视、电脑、智能手机等充斥着人们的生活,传统表演方式远远不能满足观众的视听需求,川北大木偶需要进行一次大的革新。《龙门传说》牢牢抓住这一点,进行大胆创新。例如:“金鲤王子”化身为龙的瞬间,以及他到龙宫借神斧劈山的两个场景,运用了力、声、电、光等高科技元素[4]。木偶与演员、影像全新结合的创新表演方式,刷新了观众对戏剧美学的认知,最大限度地释放了木偶表演舞台的空间张力。

“木偶妙趣生,满座皆惊,歌舞弹唱胜真人,民间艺术之冠冕,悦目赏心!”[5]P177川北大木偶《龙门传说》给了我们太多惊喜和感动。不论是在剧本设计、造型艺术设计上,还是在舞美设计上都集中体现了一个“新”字。新奇的情节安排,新鲜的木偶设计结合最新的舞台技术,顶级的艺术设计大师在立足本土文化的同时,为中国、为世界打造了一场木偶艺苑前所未有的视听盛宴。外界因此再一次聚焦中国,“小木偶”引出“大文化”的交流,文化“软实力”创造出经济的“硬价值”[6]。300年来,川北大木偶历经坎坷,风雨过后终见彩虹。川北大木偶在主观魅力和客观扶持的支撑之下,顶住了时代的冲击,反而意气风发,精神抖擞,傲立于世界木偶之林,这无疑是一个“现实的奇迹”。

参考文献:

[1][3][5]吴应学.川北大木偶艺术[M].重庆出版社,1989:27-28,40,63-74.

[2]刘显成.装弄傀儡――走向世界的现代川北大木偶[J].民族艺术研究.2008(03):1.

[4]覃敏.川北大木偶造型艺术的现代转型[J]美与时代(中),2013(12)

[6]饶瀚,罗琴.舞动世界的川北大木偶[N].南充日报,2014-6-1(BI).

西华师范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

项目编号:42713094

项目名称:川北大木偶的数字化保护

上一篇:论德性生成的节奏 下一篇:把握规律,真教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