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学式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时间:2022-08-20 10:52:50

悟学式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地理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地理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地理学习必须改变过分重机械记忆而轻理解记忆、过分重学习结论而轻学习过程、过分重知识“再现”训练而轻知识“迁移”能力培养的倾向,把实地观察与调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作为学习地理的重要方式,鼓励学生发挥自己能动性,积极悟学,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科学态度、信息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悟学式教学法能够很好体现这一地理学习方式的转变。本文对高中地理教学过程如何贯彻这一教学理念作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悟学式教学法 高中地理教学

1.何为悟学教学法

“悟学”在我国古代教学思想中早有论述,如“教贵引导,学贵领悟”、“学思结合”、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悟学,简单来说就是看进去,听清楚,读懂了,悟出来。用自己的语言来说话,用自己的话来写文章”。 现代教学理念认为:教以生为本,学以“悟”为根,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活学。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应当是师生不断检验教学、反思教学的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预学,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还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思维,主动领悟知识。“预学、导学、悟学”课堂教学模式中的“悟学”强调后课阶段的反思和领悟,力求使课堂教学成为反映新课程要求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过程。师生双方在“导学”教学环节之后,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式对前面学习的情况进行必要的思考、总结和提高。学生的“悟学”——对学习活动的领悟。教学由导学阶段推向悟学阶段,实质上是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要求学生独立思考,用心去领悟。在悟学阶段,学生通过主动反思力图领悟知识真谛,把握知识精华,完成新旧知识的内化和重组,掌握其原理和规律,通过探究寻找新知识的生长点,找到揭开原理、规律的突破口。其次是教师的“悟学”——对教学活动的感悟。教师的“悟学”是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回顾、思考的过程, 是对学生学习信息进行检查、归纳和反馈的过程,是对教学过程重新认识、重新评价和总结经验教训的过程。

悟学教学法主张学习者要达到“乐学”,做到“五感”:感动、感觉、感知、感悟、感恩。这“五感”还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循环提高的过程。感动是学习的动力,感觉是学习的入门,感知是学习的基础,感悟是学习的升华,感恩是学习的境界。“五感”的关键是感悟。

2. 悟学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实施

“悟学”环节的主要措施有阶梯训练、学生自我小结和反思、教学质疑、课外延伸拓展、教师自我教学诊断等。学生的小结和反思安排在“学案”的最后一个板块,明确要求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学习中有哪些不太明白的问题?我对教学的建议”等进行反思,并形成书面小结。教师在进行作业评价的同时了解学生的“反思”情况,并及时进行反馈。当然,这一过程视教学的进程可以放在课上,也可以放在课后进行。同时,我们提倡教师主动进行教后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是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和“教学案”,教学过程是否存在着“内伤”,是否有效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是否有效进行了“沟通”和“合作”,是否照顾了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否迸发出“智慧的火花”,等等。教师在悟学阶段要将教学过程中的“成功之举”、“败笔之处”、教学机智、学生见解、再教设计等及时记载下来,便于今后教学时借鉴使用。

悟学阶段的具体操作流程为:阶梯练习巩固延伸拓展迁移学生小结反思教师检查反馈教师教后反思。有效进行“悟学”的注意事项:①努力实现教学相长。“悟学”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在于通过师生双方主动、有效的反思,实现“教学相长”,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一方面,学生需要在反思中提升自己,通过再现课堂基本知识体系和总结知识内在逻辑关系,完成所学知识的个性改造;还可以把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变成信息,暂时贮存,以便与同学共同研究或与老师探讨,更好地达成自己对课堂教学的主动求知目标。另一方面,教师要注意倾听学生对这节课的评价,采撷学生思维的“火花”,实现教学相长。教师要认真分析研究“学案”“留白”处学生的反思信息,从中找出成功与不足,利于不断优化课堂教学;同时还可以具体了解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辅导和集体解惑。具体的做法可以是学生对于某一道题解法的疑惑或是新的发现;可以是学生对于知识整理后的心得和感悟;可以是教师对某一教学环节中的自我质疑或收获,等等。②重视检查与反馈。要让师生的教学反思落到实处,必须注意检查与反馈。学生的课堂反思不仅有利于学生自己审视自我学习行为,形成主动学习的自觉性,还有利于教师更好地教学诊断,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为学生学习提供高效的服务。教师只有注重检查,学生才会将“反思”作为重要的“课堂作业”来完成,才会认真反省自己的学习行为,才能慢慢形成习惯。教师在检查过后还有重视交流反馈。在学生的心目中,“反思”的重要性不仅表现在它是一个课堂环节,还在于自己对课堂的感知在教师的心中是独特的、受尊重的,自己对教学的具体诉求教师是重视的、能满足的,这样就充分满足了学生的课堂学习主体价值需要,强化了学生良好学习行为,师生双方在这一过程中都能获得不同的发展提升。③关注差异发展。差异发展是指师生个体获得的提升具有独特性。一方面,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独特情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此,我们认为,课堂教学中,学生个体的提升也具有差异性,不同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收获和发展。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地位不同于学生,教师的发展提升也有不同的要求。当然,这里强调的是对学生的差异发展。无论是对预学的评价还是导学时的点评,都要求教师及时把握学生的个体信息,及时进行反馈处理,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自己在课堂上的独特价值;同时,教师要进行有针对性的适合课堂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认识水平的阶梯训练,把统一的训练变为不同要求的训练,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己的训练目标,充分激发各类学生的潜能,促使每个学生都有自我发展的机会,都有提升的体验。

3. 结束语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我深深体会到学生能自主悟学是教学的最高境界,学生由“我教你学”到“自主悟学”是学生学习品质的飞跃,学生不待老师教而能自己悟学是最成功的教育。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教以生为本,教是为了不教;学生学以悟为根,学是为了活学。“悟学”理念成为一种反映时展、社会进步要求和学习过程内在规律性的新的学习观念。

参考文献:

1.凌申.走进高中地理新课改.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姚伟文.《中学生报》2011年第13期,总第1988期。

3.郭允远.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J];数学教学研究,2001年07期。

4.谢上可.浅谈地理教学中学生反思性学习的形成途径[J],华章,2010年02期。

上一篇:关于3—6岁幼儿在园行为习惯的养成 下一篇:变革教与学、创建新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