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例阿昔洛韦缓释片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时间:2022-08-20 07:30:28

54例阿昔洛韦缓释片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 探讨阿昔洛韦缓释片对疱疹性咽峡炎患儿的治疗效果。方法 治疗组采用阿昔洛韦治疗,对照组采用病毒唑治疗进行疗效观察。结果 治疗组病程、退热时间、疱疹消退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总有效率达到96.3%,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疱疹性咽峡炎在发病后首选阿昔洛韦,疗效确切,病程短,临床上应用前景良好。

【关键词】阿昔洛韦缓释片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 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72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3-126-01

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急性传染性发热性疾病[1],多发于夏秋季节,许多A组柯萨奇病毒或者其他肠道病毒可以引起此病,其主要表现为疱疹性溃疡性粘膜损害。该病有流行趋势,常见于1~7岁儿童[2],临床特征为骤起高热伴有咽喉痛、头痛、厌食,并常有颈,腹和四肢疼痛。本院针对近1年54例疱疹性咽峡炎患儿分别采用阿昔洛韦、病毒唑进行治疗,其中,阿昔洛韦治疗获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为本院门诊及住院患儿,54例中包括男29例,女25例,年龄1~7岁,病程为14 h至3d。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27例,突然发热体温达到38℃ 以上,出现咽充血、咽痛、流涎、拒食,扁桃体及悬雍垂软腭、舌腭弓的黏膜上有周围有红晕的灰白色疱疹,少数已形成溃疡,未出现淋巴结肿大,末梢血白细胞数正常[3]。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经统计学处理,无统计学差异 (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阿昔洛韦15 mg/(kg・次),每日3次,口服。对照组给予病毒唑15 mg/(kg・d)加入10%葡萄糖液中静滴,每日1次,除此之外均给予相同的对症治疗,两组疗程均为7 d。

1.3 疗效标准

痊愈:体温正常,咽峡疱疹消失,饮食正常;显效:体温2d内恢复正常,咽峡疱疹面积缩小,无新的溃疡形成,饮食好转;有效:体温3d内恢复正常,咽峡疱疹缩小并逐渐消失,无溃疡形成,饮食好转;无效:体温5d内仍不能恢复正常,发热反复,疱疹面积未见缩小,有新溃疡形成。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Y 检验。

2 结果

比较两组治疗开始至痊愈时间结果为治疗组平均需要时间为(3±1.3)d,对照组平均需要时间为(5±1.8)d;比较用药效果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两组均出现部分患者白细胞数在正常值(小于10.0×109/L)范围内有所增高,治疗组有4例出现此现象,对照组有3出现此现象,未出现其他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急性传染性发热性疾病,多由RNA病毒类的小RNA病毒科或者其他肠道病毒引起[4],治疗以口服中药、抗病毒、对症处理为主。可用阿昔洛韦、利巴韦林等西药抗病毒;利巴韦林又名病毒唑,为合成的核苷类衍生物,是广谱强效的抗病毒药物,目前广泛应用于病毒性疾病的防治,对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具有选性的抑制作用[5],通过抑制磷酸次嘌呤核苷脱氢酶,使鸟嘌呤核苷酸不能合成,抑制病毒合成和复制,达到治疗作用。

阿昔洛韦缓释片为合成的核苷类抗病毒药[6],体外对单纯性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具抑制作用。本品进入疱疹病毒感染的细胞后,与脱氧核苷竞争病毒胸苷激酶或细胞激酶,使得其具有高选择性的抑制作用,此类病毒酶将阿昔洛韦被磷酸化成活化型阿昔洛韦三磷酸酯,可经干扰病毒DNA多聚酶,抑制病毒的复制;在DNA多聚酶作用下,与增长的DNA链结合,引起DNA链的延伸中断。

疱疹性咽峡炎感染的柯萨奇病毒为RNA小病毒,但本研究中阿昔洛韦治疗疱疹性咽峡炎,其病程、退热时间、疱疹消退时间显著短于病毒唑,总有效率达到96.3%,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其原因分析为柯萨奇病毒亦可以编码胸苷激酶,才能使阿昔洛韦对其表现亲和力,最终获得满意疗效,但其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分析。病毒唑在病初疗效好,发病3d后重复使用为无,因此,在发病3d后建议应用阿昔洛韦。

参考文献

[1] 陈翔,陈顺烈,黄汉津. 儿科药物手册[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240-241.

[2] 王慕逖. 儿科学 5版[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63-264.

[3]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EM3.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8-21.

[4] 王慕逖.医学微生物学.4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5-141.

[5] 朱晓红. 利巴韦林气雾剂联合蒲地兰消炎口服液治疗疱疹性咽峡炎疗效观察.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29):3742-3743.

[6] 张建文,王秀玲,周树红. 阿昔洛韦联合针刺疗法治疗带状疱疹41例临床观察[J]. 中国全科医学,2004,7(16):1179-1180.

上一篇: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治疗大肠广基息肉的临床... 下一篇:小儿重复肾及输尿管畸形的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