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内涵建设 推动转型发展

时间:2022-08-20 06:59:31

强化内涵建设 推动转型发展

柳贡慧,1963年10月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北京联合大学校长,现任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校长。兼任《石油科技》(英文版)、《石油学报》等编委;主要研究领域为井下过程控制、气体循环钻井、井下信号采集与处理等,气体循环钻井技术发明者。发表相关学术论文50余篇。

当前,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通过转变发展方式,着力解决高等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不够协调的问题,促进高等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作为一所新合并的市属大学,如何在清晰把握发展挑战与机遇的基础上,稳步推进学校从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变,深入推进学校的综合改革?记者就此专访了学校校长柳贡慧。

记者:当今国际和国内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作为一所新合并的市属高校,面临着怎样的形势与外部发展条件?

柳贡慧:世界高等教育近几十年来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截至2011年,欧美国家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77%,中东欧和拉美加勒比海地区超过40%,中亚阿拉伯地区和太平洋地区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也超过20%,中国在2014年接近34.5%。二是教育国际化趋势不可逆转。教育国际化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所高校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一所高校的教育国际化程度,不仅仅是有多少教师在国外接受过教育,有多少学生来自于其他国家和地区,更重要的是其教师,或者员工在国际教育组织机构的活跃程度。在这个指标上,中国高校落后于欧美国家高校,甚至落后于印度高校。三是人才培养导向越来越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主。高校早已走出象牙塔,越来越强调与社会、企业的合作。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高等教育规模也迅速扩大,从全国高等教育发展来看,截至2014年7月,我国拥有高校数量为2,542所,包括2,246所普通高校(含444所民办高校)和296所成人高校,各类高等教育招生的总数为780多万。本科教育中,从大学排行榜来看,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处在350位左右,居全国本科高校的中游水平。排在学校之后的基本属于“新建本科高校”,也就是改革开放之后建立的或者新升入本科层次的高校,这也和学校的办学历史吻合。整体来看,历经20世纪90年代末的高校调整合并、扩招及21世纪初的“升格”浪潮之后,我国高等教育树个牌子就能招生、起个名字就能征地的“大发展”时代已经过去,而是渐趋平稳发展。这也决定了今后高校的发展必须更加重视内涵建设,更加注重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生源质量的提高和就业市场的拓展。

作为首都和国家的政治、文化、科技创新中心与国际交往中心,北京地区共有各类高校86所,部属高校37所,市属高校本科层次23所,高职、高专层次26所。这样一个整体格局,从发展程度上可以分成三个梯队,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为第一梯队;其余的“985工程”“211工程”高校为第二梯队;北京市属高校为第三梯队。第三梯队中又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北京工业大学、首都师范大学、首都经贸大学、首都医科大学等(拥有博士授予权,大学排行榜前150名);二是北京工商大学、北京建筑大学、北方工业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等(无博士授予权,大学排行榜350名以前);三是高职院校。艺术类院校,这里不作比较,因为这些院校不仅仅是全国一流,某些方面甚至是世界一流。

记者:如上所述,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在中国、北京所处的位置决定了其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学校是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

柳贡慧:当前,我国正处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科研的支撑,是大学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战略任务。加快建设高水平大学、加快经济转型升级,这两个“加快”必须是同步的、是互为支撑的、是相互促进的,这是由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所决定的。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是由原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和北京信息工程学院合并组建,以工、管为主体,理、经、文、法多学科协调发展,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主、北京市重点支持建设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学校秉承“勤以为学,信以立身”的校训,明确发展目标和办学定位,传承办学优势与特色,紧紧依靠广大师生员工,抓建设、促改革、谋发展,内涵建设与外延发展等各项事业取得显著成效。面向未来,学校正朝着“在电子信息、现代制造与光机电一体化、知识管理与技术经济等领域的优势与特色更加突出,综合办学实力稳居北京市属高校前列,并早日达到国内同类高校的一流水平”的目标迈进。

2014年4月召开的学校第二次党代会进一步明确了学校中长期发展目标,即从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变,办学实力稳居北京市属高校前列,达到全国同类高校一流水平。这一发展方向在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环境下无疑是客观的,但我们必须以客观数据分析描述学校现状、清晰定位,来明确当下的发展举措和路径。我们设想的基本发展进程是:第一步用3年~5年的时间,争取发展为市属高校第二层次的排头兵,进而进入市属高校第一层次;第二步再用5年~10年左右的时间,争取达到市属高校第一层次的中游水平。

记者:您认为当前学校发展主要存在哪些瓶颈,将如何突破?

柳贡慧:从当前的发展环境来看,制约学校加快发展、实现转型的有有形的与无形的两大瓶颈:有形瓶颈主要表现为办学层次不高,办学资源不足,生均行政用房、教学用房、占地面积和宿舍严重不足。无形瓶颈主要表现为:一是办学理念不够明晰。为什么要办这所大学,把这所大学办成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这所大学,在全国和首都高等教育格局中,我们究竟处于什么样的位置等,都还需要进一步地明晰。二是大学文化不成熟。从改革开放算起,学校只有30多年的历史,即使算上解放前也不过80年,又历经多次合并调整,大学文化积淀不深。这两个发展瓶颈也相应地决定了学校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要实现办学层次的超越困难很大,从一所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跃升到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短时间内希望不太大。但我们可以在本层次中做得更好。我们要正确认识学校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程度,明确发展目标和发展定位,找准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瓶颈,制定科学的政策制度,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措施,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解放和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生产力”。

一个成熟的大学文化要有理念及价值观、制度与政策、具体策略和措施三个层次。校园文化建设要有抓手,我们将继续致力于勤信文化建设,主要通过制度建设来保证文化建设,引导师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勤信精神,营造民主、法治、公平、和谐的校园环境氛围,为各类学生提供优质教育,为师生员工创造和谐生活,为社会大众奉献出色服务。

记者:下一步,将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来推动学校由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转型发展呢?

柳贡慧:一是改革内部治理结构。要实现工作重心下移,管理权力下移。学校将人权、财权、物权下放,给学院更多的办学自。2015年,学校将选择光电学院、通信学院、计算机学院、政教学院作为改革试点。要完善服务支撑、实行目标管理。在这方面学校的任务是为学院发展提供完善的服务,同时对学院及学校各部门实行目标管理,对实现或超额实现目标的要有奖励措施。要加强过程监控、探索绩效考评。高校不能片面看重经济效益,但必须强调社会效益。所以放权不是放任,学院的自必须在规范的范围内适用,不能滥用,学校将加强监控、调节,要把绩效引入管理。

二是推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第一,要提高生源质量。生源质量在很大程度上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也是学校社会声誉的体现。学校将继续扩大“一本”招生比例,从源头上提高生源质量。2014年,学校在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2,730人,一本线(含)以上的1,821人,占全体新生比例的66.7%;2012年起在京外扩大“一本”招生,目前已至21个省实现“一本”招生,文理科全部专业进入一批招生的省份由2013年的2个省增加到7个省,理科全部专业进入一批招生的省份由2013年的5个省增加到10个省。第二,要突出专业建设特色和水平。专业建设的水平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办学水平。学校将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化结构,积极引入行业认证和社会评价标准,推动专业评估,突出专业建设品牌与特色,探索建立专业预警与退出机制,目前已完成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自动化、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等7个专业的校内评估工作,其中,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已通过教育部专业认证。第三,要在着力提升学生继续学习能力上下功夫。大学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学生毕业时应该拥有什么?我想,不应该仅仅在于他们学习了多少知识,而在于他们在大学期间养成的人生观、价值观,获得的专业认知视野和继续学习的能力。要利用北京地区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集中的优势,进一步推行学生短期访学计划;要在应届毕业生中继续免费举办“考研”辅导班,提升“考研率”;要进一步提升国际化水平,从2015年开始,学校每年将拿出200万元资助优秀学生海外留学,进行短期海外学习;要在有条件的学院实行大类招生,制定新的转专业管理办法,对部分课程实行考教分离,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改革实验教学模式,探索建立“三模拟”实验教学方式,即模拟工厂、模拟企业、模拟公司,让实验教学的内容及方式与社会实际更好接轨等。第四,要着力提升学生就业质量,改善学生就业情况。学生就业不能光拿就业率说事,更要看就业质量如何。就业率高不代表就业质量好。学校将根据不同学生群体来确定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调整优化专业布局,统筹谋划就业,全面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

三是大力加强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加强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是提升高校综合实力的主要途径,也是推动学校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的重要条件和基础。学校的科研基础比较扎实。但是截至目前,学科特色不是非常清晰,还没有能达到部级水准的学科,学校还没有部级的科研平台,没有博士点。这些制约了高水平团队建设和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也制约了我们人才培养层次的提升。这些都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要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突出学科特色。当前至未来,学校将重点建设机械工程、计算机、光电、管理科学与工程、控制工程、通讯工程等6个引领学科,并会在6个引领学科中重点选择支持几个学科快速发展。要进一步整合学校科研优势领域,特别是要在军工科研领域加大整合力量。学校已经成立了国防科技研究院,统筹学校的军工科研,形成整体优势和特色。要支持有积极性、有条件的学科和单位加快发展,在科研平台层次建设上力争有突破,争取建设成部级重点实验室或工程技术中心。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和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建设,推动学校科学研究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四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人才强校是学校发展的基本战略。“十二五”规划期间,学校新增“双聘”院士 1名 、“长城学者”计划入选2名、北京市教学名师4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名、北京市海外高层次人才1人、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1个、市级及以上教学团队或科技创新团队8个。学校未来发展的好坏,关键就看学校现在对30岁~40岁的年轻人如何培养。“十三五”期间,每个学院、每个学科都要制定青年人才培养计划;校内教学、科研立项向青年教师倾斜,为青年教师创造更多的学习、进修、提升机会,畅通破格晋升职称渠道等。

五是进一步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学校未来发展必须紧紧围绕找准并契合北京城市发展切入点问题展开。第一,学校将建设智慧城市发展中心,以满足社会发展对智慧城市建设、管理、运营所需的人才、科研、咨询、服务等方面的需求;第二,将与中关村科技园合作,申请科委支持建立页岩气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第三,将与昌平区、国奥集团合作成立智慧城市产业中心,寻求政府、企业、高校合作的新模式、新突破;第四,将与北戴河新区合作,借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东风,将学校的区位、学科、科研、人才等优势与北戴河新区的独特资源、投资环境、产业规划密切结合,寻找新的发展增长点。

微访谈:

记者: 您的兴趣爱好是?您的业余生活如何安排?

柳贡慧:没有什么特别爱好,几乎没有什么业余时间,8小时之外的时间都用来指导研究生和开展学术工作了。

记者:您了解教师、学生生活和困惑的渠道和方式是?

柳贡慧:基层调研;很多时候是非正式场合,利用一些机会与教师、学生交流;还有一些信息来源渠道是其他领导或职能部门的负责同志。

记者:对您为人处世影响最大的一句话是?

柳贡慧:诚信、孝顺。

记者:您心目中好学生的标准是?

柳贡慧:诚信、感恩、勇敢、创新意识强。

记者:您认为什么样的教师是好教师?

柳贡慧:关心学生,热爱事业,行为世范。

记者:您经常说的一句话是?

柳贡慧:开短会,做实事。

上一篇:美国跨学科本科课程探析及启示 下一篇:黄宇:让成都派对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