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显语文味,兼具科学味

时间:2022-08-20 06:41:37

凸显语文味,兼具科学味

一、 凸显语文味

科普类说明文虽然和“科”有关系,但它毕竟姓“语”,所以必须要上成语文课,必须要有浓浓的语文味。

1. 精准的词句运用。说明文的语言虽不特别生动,但特别精准。如果教师不适当加以引导,学生往往容易忽视。比如《神奇的克隆》一课写道:“……高等动物一般要通过雄性和雌性生殖细胞的结合,才能繁殖后代……”中的“一般”又如“许多植物都有先天克隆的本领”中的“许多”等。要让学生通过比较的方式揣摩,是否可以去掉这些词?如果去掉这些词,结果会怎样……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这些词语看似多余,其实是必须的。再让学生在课文中找找类似的词语,进一步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准。

理解词语的精准,这是第一步。作为语文课,“运用”才是基本原则和基本途径,是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最大限度地避免了语文课程滑向“非语文化”“泛语文化”的可能。比如说,我们还可以在课外找一些类似的句子,在学生的习作中找些句子,体会哪些地方的词语用得很精准,哪些地方的词语用得比较模糊。如果经过这样不断的长期训练,学生的语感一定会有提升。

2. 多样的说明方法。《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教学目标中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因此,学习科普类说明文,要让学生好好体会课文的说明方法。本篇课文的说明方法主要有下定义、举例子和分类别等三种。当然,在讲说明方法的时候,不能脱离课文实际,要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前提下,让学生有所悟,有所感,而不能空洞枯燥地讲这些术语。

3. 精彩的布局结构。这篇课文虽然是说明文,但其中的布局结构还是很精彩的。先由神话故事引出什么叫克隆,再分类说明动植物的克隆情形,最后写克隆技术可以造福人类,有着诱人的前景。课文逐层说明,步步深入,结构十分清晰,给读者比较初步又比较可感的有关克隆技术的知识。

4. 恰当的迁移运用。科普说明文多数语言直白,浅显易懂,在教学时不妨留出时间与空间进行适当的迁移训练,扎扎实实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比如在课文第8自然段讲到人们利用克隆技术,能够培植人体的皮肤进行植皮手术时,有个省略号,这里是一段空白,可以让学生补白;比如学完课文,我们可以推荐一些类似的课外读物,让学生用学过的方法学习,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开阔眼界,激发其对科学的浓厚兴趣;我们还可以让学生模仿本文的写作结构,介绍一样事物……

二、 兼具科学味

科普类说明文,是语文课,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它和一般的语文课又不一样。如果说科普类说明文姓“语”的话,那它就名“科”。因此,普及课本中所承载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也是科普文章教学的任务之一。比如本篇文章学完,学生应该对“克隆”的知识有个粗浅的认识,对类似的科技新知识产生兴趣。同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克隆知识背后的语言文字、表达方式、作者思考问题、关注问题的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知识所折射出来的人文情怀与科学的光辉,这些都应成为科普说明文的学习内容。虽然这一点并不显性,但蕴含在课文中,需要我们教师钻研教材时认真揣摩,自然融合在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中。

三、 挖掘情趣味

这里的“趣”,既有兴趣的意思,更有情趣的意思。科普类说明文介绍科学知识,很难上好,曾有网友戏语:纠缠文字太枯燥,搞表演太浮躁,读起来又没有情调。所以,此时更需要教师在文本中充分发掘其中的知识趣味,更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更需要教师设计得“趣”一些。语文老师应努力挖掘课文的趣味因素和情感因素,带领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让学生始终沉浸在学习科普说明文的乐趣和情趣中,这样他们才会喜欢科普说明文。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如果我们的课能达到这样的程度,学生怎么会不喜欢?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跨塘实验小学)

上一篇:《我和祖父的园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下一篇:职业能力视角下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改革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