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呼唤创新型管理

时间:2022-08-20 06:26:44

新课程改革呼唤创新型管理

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为基础教育注入了活力,同时也对学校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中,校长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校长的管理及行为决定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全新的教育理念,要求学校管理发生相应的变化。社会在转型,教育在转型,课改在转型,教育管理和教育方法也应该转型。在新的课程背景下,学校管理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就要抓住机遇,提出新思路、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实行创新型管理。

一、“管”、“理”并举 ,制度创新

新课程改革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意义深远的系统工程,对学校来说是一个由课程改革所牵动的整个学校管理的全面改革,是教学管理体系的调整。面对新课程,原有的教学管理体系面临着挑战,管理理念必须有较大幅度的调整。

学校管理缺少 “管”就会陷入混乱状态,但是,在推进新课程中“管”得过死却与新课程尊重多元和个性差异的价值取向以及基础教育课程管理的原则相背离。长期以来,学校管理受到固有常规的影响,以致管得过死,包得过多,个性发展得不到应有重视,教师的创造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 “管”与“理”的两大基本职能是控制与协调,控制旨在约束行为、形成规范,依靠的是权力、制度等刚性力量;协调旨在理顺关系、形成合力,依靠的是讲道理、动感情等柔性力量。在新课程背景下,管的强制与理的疏导必须辩证共存于一个统一体中,二者的和谐正是管理者所要达到的境界,因此,在管理中关键是要尊重客观规律,把管与理、控制与协调有机结合起来。“管”要依法为管,管而有度。“理”要依情为理,理而有节;“理”顺关系,“理”清职责,“理”和气氛,“理”畅情绪,使每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都能得到充分发挥,使学校形成既有规章的严肃,又有人情的温馨,还有个人心情舒畅的生动活泼的工作局面。

制度创新其实是“管”和 “理”本来面目的回归。制度化的强“管”是管理的基础,是管理工作中的有效手段,人性化的柔“理”是管理的灵魂,强“管”不可缺,柔“理”价更高,“管” 、 “理”并举,要求校长主持学校工作统揽而不包揽、果断而不武断、参与而不干预,全面负责,授权、分工,做到层层负责,形成以校长为核心的结构严密的系统,使各层次、各职能部门,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又保持相对独立,各尽其责,各显其能。“管” 、 “理”并举, 刚柔兼济才能是学校管理流程畅通,效率提高。

二、以人为本,过程创新

新课程的最终实施者是教师,新课程的成败是教师,学校发展的动力是教师。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应该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教师的发展,一切为了学校的发展。但命令无法完成新课程改革,学校管理的重心应是尊重教师的自,关注教师的发展,以调整师生关系为核心,促成教师从传统的传授知识者向教育过程的促进者转化,让其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人生道路的领路人;以学生的个性发展,学校的特色发展,教师的业务发展,师生的人格发展为关注焦点,实施人格化、开放型、互动性管理,推进新课程改革。

学校管理从根本上说主要是对人的管理,管理过程就是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组织与协调,本质是调动人的积极性。课程改革与其说是改革课程,还不如说是改革人,其实更是引导人、塑造人、培养人、发展人,要发展学校必须在管理方面实现两个转变,即从封闭型转为开放型;从以“本”为本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学校的管理主体是人,它通过管理主体的人,对作为既是管理客体也是主体的人的管理,最后达到培养人、发展人的目的。

人具有巨大的潜能,学校人力资源是可开发的。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本校的领导队伍,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职务结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等因素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合理优化配置资源。对教师进行上岗培训、在职进修,不断更新知识,完善自我,优化教师队伍。通过制度创新、效绩评定、情感投入等多种手段进行教师资源的开发,千方百计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

过程创新,必须坚持“三先”原则:管事先管人,管人先管心,管心先知心。在学校管理工作中,管理者必须重视和研究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而工作积极性的核心是工作动机,因此校长要及时了解教师的工作动机,洞察教师内需,巧抓激励时机,尽力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好地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从而推动学校新课改工作向前发展。

要充分调动每一位职工的工作积极性,首先必须调查、了解、研究每一个教师,知其所需、所想、所好、所恶、所做。并在了解个体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得出集体的情况,做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了解教师,才能结合当前课改新形势和教师个人思想实际,接触敏感性问题。其次要充分信任教师。要相信每一位教师都有一颗火热的进取之心,都有一种高尚的事业追求,都有一种强烈的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愿望。学校中层以上干部都应该以多种方式去激励职工,且做到“颂善于公堂,规过于密室”。同时运用“希望理论”让每一位职工都清醒地认识到,学校发展是创造群体前途,事业是共同的事业,校兴则我兴,校荣我更荣,提高自身素质,主动投身新课改是大势所需、是大政所需、也是自己大展所需。

三、疏理感化,方法创新

我们通过调查认为,往往管理不力的根本原因是思想落后,方法陈旧,强权意志,官僚作风。只读课改文件或会议决定等,“照本宣科”一番,并未对教师做扎实细致的“理”的工作,更谈不上结合课改实际去指导具体实施工作。为“理”而理,甚至将“理”仅作为填补某项待查台账的差事,因此也就拿不出吸引群众的招数。以“管”代“理”,频繁动用过多的行政手段,多用否定词公布诸多规章制度,强权压制效果可想而知。

方法创新,要重疏理感化。要变“一言堂”为众人论,采取先学习后讨论的办法,集思广益,也可针对课改某一热点问题展开专题讨论,活跃交流气氛,变“行云流水”为“步步为营”,将较多的现实问题分为若干专题分次讲解,每次围绕一个具体的问题重点疏导启发,饶有兴趣而能解决实际问题,且有连续性。不可忘记,管理者的根本职责在于为被管理者创造一种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环境和条件,始终营造一种互相信任、互相支持、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也就是说要树立一个意识——管理就是发现优势;创设一种氛围——融洽人际关系。

课程改革是当前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也是学校向实施素质教育迈出的重要一步。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校长的学校管理也提出了挑战。

“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首先校长要过好“学习关”,通过学习实现自身的思想转变,尤其是管理理念的转变。带领广大教师采取相应的措施创造性地走进新课程,实施新课程,开发新课程。同时要建立校内外新课程支持系统,甘当教师新课改的领路人和知心朋友,解决教师教学实践中的难题、困惑。另外,要为教师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对教师的评价应符合新课程的要求,鼓励、引导教师根据自身的特点制订专业发展计划,激励其不用扬鞭自奋蹄。

新课程期待新的管理方法创新。要从教学常规管理的反思入手开展教学管理改革,在教师理论学习指导、备课管理、学生作业布置与批改、薄弱学科教学管理等方面要有新的探索。课程改革各门学科的力度虽不相同,但都呈现出强烈的、共同的价值取向──体现对每个生命个体和教育主体全面发展需求的深切关注和尊重,这就要求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有所为有所不为,重建符合新课程精神的教育管理模式。管理方式已从一统到多元,从直接到间接,从控制到服务;管理重心则应由关心客观的事到关心主观的人,由关注卷面分数到关注人的发展,由关注教学结果到关注教学方式。

上一篇:略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素质的培养 下一篇:用“两种思路”来支撑语文课改教学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