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洞和阳明祠

时间:2022-08-20 06:21:54

著名散文家余秋雨在《王阳明法书集・序》中写道:“倘若把中国历史上集大成式的哲学家的名单缩小到最低限度,也一定少不了王阳明(守仁)的名字。……他在中国文化领域的知名度是其他哲学家无法比拟的。”王阳明,名守仁,浙江余姚人,也称“阳明先生”。明朝正德三年至五年(1508-1600年),王阳明谪贬贵州龙场(今修文),在这里度过了他一生中最艰苦磨难的时期,同时也在这里成就了他的伟业。“龙场悟道”、“贵阳传道”,王学从此走遍天下,龙场也因此被称为“王学圣地”。修文阳明洞是王阳明创立学说的地方,贵阳阳明祠是贵州人民为纪念这位文化巨人而修建的祠祀,1983年此两处遗迹被列为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阳明洞位于修文县龙场镇东北的龙冈山上,因有“阳明小洞天”而得名。山上古木参天,浓荫蔽日,山前是一片开阔的田原,这就是王阳明绝处逢生、创立学说的地方。他初到龙场,心境自是孤独、寂寞、苦闷,在一片小山洞里研读《易经》,不觉豁然开朗,重新站立起来面对残酷的现实,走上独立思考的道路,这个小山洞便称为“玩易窝”。日子久了,与当地“夷民”渐渐亲密起来,他们为王阳明修建房屋。感动之余,王阳明取孔子“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的意思,将此屋命名为“何陋轩”。往前小山岩上有一座亭子,周围栽种许多竹子,以竹的优良品性比喻君子的节操,故名“君子亭”。亭前有两株高大的柏树,相传为王阳明当年手植。他在山上办起了“龙冈书院”,写了《龙场生问答》和《教条示龙场诸生》,确立了他的教育思想,并成为他开办的第一个书院。他在与乡人和弟子聚会的地方见到东方日出,不觉感到光明、温暖,于是有了“宾阳堂”。离龙冈数里有一座“三人坟”,王阳明在此写下了泣天地、动鬼神的《瘗旅文》。明朝嘉靖年间改为“王文成公祠”,是一个四合院结构的建筑群,正殿上有王阳明像,壁上有不少石刻、碑文和匾额。

贵州成就了王阳明,王阳明也给贵州人民留下许多念想。王阳明与当地“夷民”亲密无间,与贵州宣慰使安贵荣有深厚情谊,他离去后,安贵荣的后裔安国亨在阳明洞的崖壁上刻了“阳明先生遗爱处”七字。这“遗爱”,是永恒的爱,是无限的爱,是发自内心的爱,充分表达了贵州人民对王阳明无限思念之情。王阳明在贵州兴办教育,传播文化,“修文”的县名便与王阳明“兴文重教”息息相关,并将城关镇改名“龙场镇”。1998年,贵阳市政府在此修建“阳明园”,主体建筑是阳明广场和王阳明纪念馆,广场上立有“龙冈论道”的大型群雕。

王阳明在龙场时,应贵州提学副使席书之请,在贵阳文明书院“首讲知行合一学说”,培养了黔中弟子。他在贵阳游历了南庵(今翠微园)、来仙洞(今仙人洞)、南霁云祠(今达德学校旧址)、太子桥(今太慈桥)及头桥、二桥、三桥,留下许多诗文。在王阳明思想的影响下,贵阳办起了阳明书院和正学书院,开启自由讲学之风。“龙场王夫子遗化”之风在贵州产生深远影响。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贵州巡抚庆保在贵阳城东扶风山麓建阳明祠,现存阳明祠为光绪五年(1879年)丁宝桢、唐炯等人捐资重建。

阳明祠建在高低错落的台地上,占地约6000平方米,由享堂、碑廊、厅堂、回廊组成一个封而不闭的园林式建筑群。园的南面为阳明祠,北面为尹道真祠,中间有琴、棋、书、画四室及花圃。阳明祠为一个四合院,享堂建在较高的台阶上,三面有回廊、栏杆及厅堂、半亭。享堂为单檐硬山顶房屋,面宽五间,进深7米,堂内有王阳明朝服线刻石像、明穆宗追赠王阳明为新建侯敕书碑刻及《先生训士四条》、《先生论俗四条》碑文,又新增汉白玉王阳明圆雕坐像。堂前原有日本岩原大三等所立王阳明纪念碑,立于龟形石座之上。环廊壁上嵌有王阳明手迹石刻和历代文人墨客的题吟,如袁枚、何绍基、郑珍、莫友芝等人的诗词石刻。享堂对面为正气亭,侧边为茶室,是谈古论今、休憩品茶的好处所。

上一篇:拥抱职业技术教育的春天 下一篇:农民李靖松的人生六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