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利贷不入罪的合理性

时间:2022-08-20 05:55:35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生活的日渐活跃,在我国很多地方都出现了高利贷,并有日趋蔓延之势。面对高利贷是否应当入罪的争议,有学者认为高利贷应当入罪,因为高利贷会引发金融危机,会导致犯罪行为的产生。也有学者认为高利贷不应当入罪,本文赞同后一种观点,认为高利贷不应当入罪,因为高利贷的社会危害性较轻,有利于实现金融自由,可以及时为企业融资,对社会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面对高利贷,我们可以通过适当提高“四倍红线”、增设行政管理、放宽金融机构数量管制、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等措施来减少高利贷带来的弊端。

关键词:高利贷 不入罪 社会危害轻

中图分类号:D9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9-0000-01

一、高利贷是否应当入罪的争议

高利贷是以比较高的成本即利率开展资金融通的行为,是民间借贷的一种形式。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第六条规定,我们一般将民间高利贷界定为发生在自然人与自然人之间以及自然人与单位之间的借贷利率超过了银行同期贷款利率4倍的情况。

近年来,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随着“高利贷”现象和非法集资案件的增加,有学者认为应当对民间高利贷行为用刑法进行规制,也有学者认为只需要用民法对民间高利贷行为进行调整即可。由此,民间高利贷是否应当入罪?假如民间高利贷应当入罪的理由成立,那么应当如何入罪?这些都成为学者们所需要去面对和回答的问题。本文认为高利贷行为社会危害性较轻,不应当入罪。

二、高利贷不入罪的理由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生活的日渐活跃,在我国很多地方高利贷又死灰复燃,并有日趋蔓延之势。高利贷虽然是违法行为,但它并不是犯罪行为,高利贷不入罪的理由可以分为以下三点:

第一,高利贷的社会危害性较轻。高利贷的社会危害性较轻,主要体现在金融交易秩序与道德两方面。首先,在金融交易秩序方面,高利贷只是金融交易中的一小部分,并不足以导致金融危机。金融危机是由系统性风险导致的,高利贷还不足以造成系统性风险。其次,从大多数国家实践看,尽管高利贷不是受褒扬的行为,人们可以对放高利贷的行为予以谴责,但这是道德层面的范畴,不是法律原则。例如,美国大部分州允许设立“工薪日贷款公司”(Pay-day Loan)这样的机构,专门从事短期的高利贷业务,利率高达390%-780%不等。

第二,高利贷有利于实现金融自由。高利贷信用促进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在前资本主义社会,高利贷提高了劳动产品的交换比率,促使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在现今社会中,高利贷满足了双方当事人的需要,促进了民间融资借贷,有利于活跃金融市场,实现金融自由。

第三,高利贷及时为企业融资,对社会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不可否认,对于急需资金的企业,能够为企业注入资金,就等于挽救了企业,当然对于个人也是如此。高利贷救急解难,帮助居民和中小企业克服了企业生产生活中的临时性困难;支持中小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的创业与发展,促进生产,活跃商品流通。为融资困难的企业提供了必要的经济支持,对经济的发展确实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三、对高利贷入罪理论的反驳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既然有学者认为高利贷不应当入罪,当然也会有学者认为高利贷应当入罪,以下将会从两个方面对高利贷应当入罪的理由进行反驳:

第一,高利贷会引发金融危机。有些学者把高利贷当做引发金融危机的主要理由,但本文认为,高利贷只是金融交易中的一小部分,并不足以导致金融危机,充其量只能算是导火索,金融危机是由系统性风险导致的,高利贷还不足以造成系统性风险。金融危机的爆发,有多方面的原因。

第二.高利贷会导致犯罪行为的产生。大多数人认为高利贷的借贷者多是黑社会成员或者与黑社会有业务联系,出借方往往采用威胁、恐吓、非法拘禁、故意伤害等方式来收回借贷款。其实这只是人们自己的想法,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家Adair Morse通过研究得出了很有趣的结论:凡是允许高利贷存在的社区,其房屋按揭贷款破产率、社区偷盗率、发病率、死亡率、吸毒酗酒率均低于禁止高利贷的社区。这从实证的角度证明,高利贷与犯罪不但没有正相关关系,反而是负相关关系。

四、在高利贷不入罪的背景下应如何减少高利贷的弊端

高利贷行为有利也有弊,当然它的利大于弊。在高利贷不入罪的背景下,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减少高利贷的弊端:

第一,适当提高“四倍红线”,增设行政管理。本文认为可以适当提高“四倍红线”,把它增加至八倍,超过八倍可采取罚款等惩罚性措施,同时六到八倍的部分需要到行政部门予以登记。根据大众一般思想,登记是一项比较繁琐的手续,大部分借贷人宁可降低利率也不想去行政部门登记,因此这将会是一项抑制高利贷盛行的有效措施。

第二,适当放宽金融机构数量管制,允许民间资金设立放贷机构,应当是解决民间借贷泛滥的一项有效措施。比如,由地方政府监管的小额贷款公司。同时由银行业监管机构负责的正规金融机构,也应当适当放宽数量限制,在经济活跃的地区,根据当地实际需要增设一定的机构,如村镇银行、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等。实践证明,放宽中小金融机构投资限制也是落实国务院“新36条”、允许民营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一条较为现实的途径。

第三,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只有推进利率市场化,理顺价格关系,从源头上消除官方利率与民间利率之间的巨大价差和套利空间,资金才会重新进入银行体系,“金融脱媒”问题才可以缓解。同时,加快发展面向个人投资者的各类债券市场,扩大民间资金的投资渠道,开正门、堵邪门。如同治水之道,堵是权宜之计,疏是长久之策。当然,利率市场化需要防范商业银行可能的道德风险。为此,利率市场化,也需要首先建立商业银行市场退出机制或破产机制。

五、总结

民间借贷中存在高利贷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对于高利贷我们应依法予以坚决打击,但是不能因噎废食,为了避免高利贷的出现,将民间借贷予以取缔,将本来属于当事人意思自治的民间高利贷作为犯罪论处,显然属于滥用了刑罚权,扩大了打击面,也与时下我国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政策相违背。

不可否认民间高利贷滋生了许多犯罪,为构建和谐社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对于民间高利贷伴生的一些犯罪行为,均应该按照刑法规定予以打击。但是,如何规范民间借贷的健康发展,采取何种有效措施去打击高利贷,那将是一个系统和庞大的工程,需要公众和政府去共同努力,建立一个完善的金融体制,减少高利贷的弊端。

参考文献

[1] 参见刘远:《金融欺诈犯罪立法原理与完善》,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205页。

[2]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民发[1991]21号)第6条规定:“民间借贷的利率可以适当高于银行的利率,各地人民法院可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具体掌握,但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包含利率本数)。超出此限度的,超出部分的利息不予保护。”

[3] 参见周学东:《高利贷与犯罪负相关》,《新世纪》,2012年第8期。

[4] 参见刘伟:《论民间高利贷的司法犯罪化的不合理性》,《法学》2011年第9期

上一篇:论隐私权与知情权的法律价值及其价值冲突 下一篇:浅谈安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物景区的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