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歌者”秦小平

时间:2022-08-20 05:52:33

华山以奇险峻秀名冠天下,主峰海拔2154.9米,有“势飞云天外,影到黄河里”的磅礴气势。当你登临绝顶,“只有云在外,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有这么一个人,27年130余次登临华山拍照,为华山留下了成千上万张影像,将华山介绍到了海内外,促进了华山旅游的发展。

在秦小平的眼里,华山每一块石头,都有着灵气、有着内涵、有着极高的文化品位。他拍华山几十年如一日,春夏秋冬,风云雨雪,一次次地登临,一次次地体验,将华山的美、华山的峻、华山的险,一一收入他的镜头之中,用光与影为华山绘就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他有两枚印章,一枚是著名作家贾平凹题的“华山歌者”,这是作家看到他的华山影册后有感而作的,其意境深远,赞美之辞溢于言表。另一枚是他自己题的“华山道人”,即华山道上跑的人,以此激励自己,不断地攀登进取,不断地提高艺术境界。

一本杂志启发灵感

秦小平搞摄影,纯属偶然。1980年春节他回家过年,在火车上买了一本《大众摄影》,在车上翻着翻着,被书中的图文所吸引,原来摄影有这么多奥妙,这么大魅力。他暗下决心,咱离华山这么近,为啥不学习摄影,拍摄华山?于是他买了相机,一到星期天就往华山跑。一次上华山,45分钟就跑到苍龙岭,真是年轻气盛啊。他将华山作为学习拍摄基地,不停地练着拍着。开始,什么都照,山峰、云彩、工厂、人物,但真正让他将华山作为摄影主攻的是《卢施福黄山摄影作品集》画册。

有一年除夕,他在西安新华书店看到这本摄影集爱不释手,当时要买,售货员说还没登记,暂不能卖。他想,明天放假,春节过后,我又要赶回单位上班。不行,我一定得买下这本影册。他说,要是不卖给我,我就不走。经过死缠硬磨,售货员请示领导,这才将书卖给了他。

回家后,他反复阅读,将自己拍的华山与之比较,看人家怎么拍,自己怎么拍,从中找出差距。后来,他又在华阴买了一本论中国画的小册子,其中一部分讲山水理论,他从中悟出许多道理,吸取了许多营养,从中找出表现形式和语言,即摄影的传情达意,对自然界真山真水的再创造,使摄影的艺术性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

秦小平在谈起自己的摄影时说,《大众摄影》给了我学习摄影的兴趣,《卢施福黄山摄影作品集》使我走上了摄影之路,而对我帮助最大的是《摄影世界》杂志,它使我从中看到了许多外国摄影家的名作,我从中学习、了解、研究人家拍摄时所用的相机、胶卷、光圈、速度等参数,同时了解一些摄影信息,自己搞一个“拿来主义”,在没有人教的情况下,不断地总结、分析、摸索自己的摄影风格。经过10年多的努力,他的华山摄影逐步形成了自己与众不同的单灰调的艺术特色。

用心与华山交流

秦小平拍华山全凭自学。他把对华山的爱,一直倾注在摄影实践中。他很注重拍摄的过程,通过不断地上山,不断地体会、感悟、交流,把自己的全部身心融于华山之中,感悟人生的路该怎么走。

华山为道教名山,古人为什么能修行成功,是华山有独特的结构、浓郁的植被,还有一颗淡定的心。如今,自己身置于华山,要取得事业成功,也要面对社会现实,使浮躁的心能平静下来,丢掉功利思想。华山石坚硬峻峭,非常有力度,华山松能傲临绝顶,在2000多米高的山崖上生存,松树精神的感染,他仿佛也成了一棵华山松。

有一年春节,他上山拍照,华山道长讲道教文化时说:“你皈依吧。”他不解:“什么叫皈依?”道长介绍:“皈依就是入教,如果你到全国名山大川去,就有人接待。我认为,你对道教的理解比我们入道10年的人还要深。”在秦小平看来,他在华山追求的“道”,不是道教的道,而是一种大道。追求道,首先要有德,讲德的人就得对社会有所奉献。在他看来,讲德必须有技能、有技艺,通过作品进行修炼,心目中要有大道,不管别人怎么看,自己要把握好自己,如何做好这个道,那就是要有崇高的思想境界,不追求荣誉上的东西,诚诚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这么多年来,他拍华山,没有什么单位资助,也没有人去邀请,一门心思在华山去拍。他自己认为,他是典型的草根摄影人。他处事低调,出画册,不张扬,不请名家作序,为的是表现一个真实的自我。很多人以为他拍华山早发了,而他却得到的是微薄的收入。10多年间,许多单位使用了他的照片,该得到的利益他都放弃了,为的是对社会做点贡献。他拍华山图的是思想上的升华和精神的追求。

二十余载登临不辍

由于长期的与华山交往,他对拍摄的时机、光线、角度了如指掌,尽管多次在一个点拍摄,但每次的光照、气候条件都不同,拍出的照片也有差异。他很注意了解当地的天气预报,每次上山都做到胸中有数,什么时候拍云海,云海什么时间能浮现,他都能预先推算。每拍一次好片子,他都做下记录,哪年、哪月、几点几分、下了几天雨之后,上午还是下午,通过长期的实践积累,摸清了华山气候变化的规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拍照气象学”。他总结出云海一般都在七、八月间,下过两天雨后,预计云海要出来,他提前做好准备,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把它拍下来。还有旭日、晚霞,他都在最佳时间、最佳方位,拍出最佳的照片。

为了拍好华山,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他把华山周围的山都爬遍了,为了拍摄华山的全貌,他攀登王道岭,两次登上华山后山的三公山,北峰北边的白云峰他也登了三次。在这些很少人问津的山峰拍摄如同探险,他每次都带上绳索,万一出现险情,绳子可助一臂之力。有人问他,拍摄华山吃了多少苦,他说谁拍华山都得吃苦,不过我吃的苦比别人多一些罢了。

秦小平在总结自己拍摄华山的经历时说,前10年主要是摸索自学阶段,通过学习研究别人的华山作品,找出自己的拍摄之路,为今后个性化发展进行铺垫。后来,通过不断提高自己的拍摄技巧,进行摄影创作。从1984年起,开始使用反转片进行拍摄,因为用这种胶片拍摄,色彩真实,能真正反映自己的拍摄效果。每次拍完,他将反转片用幻灯机放映在家中的白墙上,1平方米大的画幅,将拍摄效果表现得清清楚楚,进行观察、学习、判断,不断进行总结调整,使照片越拍越好。在此基础上,他利用反转片进行创作,即用慢于1秒的低速拍摄,使拍出的照片色彩产生飘移,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二个阶段,主要是单灰调风格的形成,作品多注重内涵,而不强调色彩,在表现手法上与众不同,通过灰色调区别于别的作品,使华山的影像包容性更大些,内涵更丰富些,更加耐看。

现在这个阶段,就不完全是单灰调,内容和表现手法都开始变化,更注重人文的东西,自然的东西。通过黑白、彩色、单灰调等不同手法,围绕华山有选择地进行表现和拍摄,用不同的影像形式把华山的变化记录下来。如最近拍摄的反映华山松的作品,就更注重其思想内涵,通过照片引起人们的思考,唤起人们关注环境、关注现状、关注生命。

永远为华山而歌

秦小平拍华山在当地是出了名的,提起他几乎无人不晓。一次,他拍完片子要到县城去冲洗,大约三四里的路程,他在路边挡了辆出租车,在车上闲聊时,说自己是黄河厂的。那司机就问:“那你认识秦小平吗?”他说:“我就是秦小平。”“啊,你是为华山做出了贡献的人。”下车时司机说,我就不收你的车费了。但他还是把钱塞给了人家。

在二十多年的华山摄影中,他坚持拍自己身边最熟悉的、心中最美的华山。他先后在《中国摄影报》《人民摄影报》《中国摄影》《大众摄影》《中国摄影家》《中国科学探险》等报刊发表专版作品,还有许多作品散见于全国多种报刊。在最近10年中,他先后出版了四本华山摄影集,第一本摄影集1996年由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填补了当时华山没有摄影画册的空白。他的华山作品还被收入《中国传世风光摄影》画册之中。

秦小平的情怀几十年不变。他说,是华山给了我创作的热情和源泉。如今,他虽已离开了华山脚下的那个厂子,到西安发展,但他每年还抽出一定时间去华山拍摄,他要用相机为华山立传,用照片反映华山美的英姿和深刻内涵,为华山而歌。

上一篇:两岸“茶使”梅紫青 下一篇:病榻上的文学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