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 《马丁·伊登》中次要人物分析

时间:2022-08-20 03:41:57

小说 《马丁·伊登》中次要人物分析

【摘要】《马丁・伊登》是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半自传体小说,本文旨在分析三个小人物,探讨社会环境对人性的影响。

【关键词】次要人物 人性

《马丁・伊登》是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半自传体小说,描写了一个企图跻身于美国上层阶级的年轻人的奋斗历程及其悲惨结局。除开小说的主人公马丁以及罗斯这个主要人物之外,小说也成功塑造了许多次要人物,丰满了小说的情节。本文选取 《马丁・伊登》中的三个配角――葛特露,希金波森,勃力森登,从文本出发,分析了这三个人物的个性,深入探讨了这三个小人物的人性特点。

一、善良的奴隶――葛特露

“她浑身上下穿着邋邋遢遢,肥肉多得过分,肩膀下垂,疲乏的脸上满是松垂的皱纹,步子笨重的没有弹性”,这就是马丁的姐姐,一个被环境折磨的不堪的奴隶却拥有着最善良热切的心。对于弟弟,她尽其所能的维护,我们能从文中发现,葛特露少数几次对丈夫的无力反抗都是为了她的弟弟。作为一个长期在家里没有话语权的可怜女人,她竟敢公然挑战丈夫的男性权威,对于弟弟,她用她自己的那一套方式爱着他,尽管不善言辞,但她却三番四次的违背丈夫来帮助马丁。

然而这样一位热情善良的女人,却是一个在资本主义男权社会里卑微可怜的奴隶。面对丈夫的绝对压迫,她失去了话语权,她所能做的只有“叹了一口气”,“点头,叹气”,“又叹了一口气”。文中对葛特露少数笔墨的描写中,便有三次叹气。这三声叹息重重地敲打着读者的心灵。这该是怎样一个孱弱无力的妇女才能发出这样无可奈何却又摄人心魄的声声叹息。“如果说世上的确有一个奴隶被强者践踏在脚下,那这个奴隶就是他的姐姐葛特露。”这是马丁对自己姐姐悲惨境遇最精辟的总结。

葛特露曾经也是一个活力无限,年轻美好的女子,然而多年以来生活环境无情摧毁了她的活力与美好,生活于她不过是日复一日麻木的机械式运作。即使沦为生活的阶下囚,但她心中仍充满最质朴的爱,尽管这爱已经被生活禁锢已久。《马丁・伊登》作为一本自然主义小说,小说人物葛特露最好的诠释了环境作为不可控因素对人的影响这一自然主义文学作品的特点。

二、可怜的变色龙――希金波森

希金波森被认定为是小说里的一个反面人物,他在小说中出现的次数并不多。但作者用为数不多的几个场景,将希金波森贪婪自私的嘴脸深深地刻印在读者的脑海里。在马丁看来“希金波森零售店”这块冠冕堂皇的招牌从这几个字样里似乎跳出来一个卑鄙吝啬、自高自大、见不得人的小人物。

在家里,他是绝对的领导,专横跋扈,妻子葛特露面对他的声声责备,唯有声声叹息而已。在西方的父权制社会里,男人的主宰地位是不容置疑的,女性在面对社会和男性压迫时只能对男性话语毫无异议地服从。因此,当他对马丁的唠叨遭到妻子的反抗时,希金波森先生开始扯高嗓门,怒火也上来了。当葛特露反抗情绪消退了,他觉得很高兴,因为他主宰着她。

他也是一个视钱如命的守财奴。妻子在他看来只是一个不花钱雇来的佣人,这样佣人房间使他们可以多招一个房客。堆积如山的家务将老婆弄得疲乏不堪,他毫不在意。反而,当马丁提出不让姐姐不干活作为交换条件给他投资时,却让他受不住了:“要是老婆不再干家务,那简直是存心跟他的节俭精神作对。这份出色非凡的礼物活像一颗药丸上的糖衣,这是颗苦的不得了的药丸啊。要他老婆不干活!这可叫他一时语塞啦。”

在资本主义的社会大环境下,为了生活没有选择,他只不过是达尔文“适者生存”进化论的一个可怜卑微的受难者而已。《马丁・伊登》这篇小说却刻画出了类似于希金波森这样的一群人,心灵空虚,金钱至上的变色龙。

三、勃力森登――睿智的懦夫

勃力森登是马丁唯一的知心朋友,他的每次出现都有种不屈不饶、大胆、好强而盛气凌人的气势。勃力森登那两片薄薄的嘴唇倾吐出来的知识深深地吸引着马丁。这些活生生的语言完全不同于他以前从书本抑或是他人那里学习到的知识,但却把不可能传达到一般人的那些信息传达给马丁。

这个在马丁心中神一样的人物用他独特的犀利与睿智如一面警钟重重地敲打着马丁单纯无知的心灵。从文中他与马丁的多次对话与交流中,可以发现他总是毫无避忌地用他的犀利的语言指出令人不满的社会现状。他首先批判的是杂志社,这一本应为美好文字服务的机构。咆哮是勃力森登对马丁喜欢杂志的痛心疾首的表达。其次他的批判对象便是无知的批评家――“一批微不足道、叽叽喳喳的乌鸦”。“这批蠢驴”不懂得真正的美,他们只会“那他们卑鄙的自我尺度”来衡量文字和文人。他们是金钱的奴隶,而不是美的鉴赏家。在他看来,写作的唯一目的便是表现美,美的文字或是美的思想,成就以及金钱的追求只是一种出卖美的行为。最后他的枪指向了以罗斯一家为代表的资产阶级以及他们所处的腐败透顶的资产阶级社会。马丁年轻简单,罗斯一家的资产阶级生活对他来说便是美好的天堂,也是他努力奋斗的目标。然而勃力森登却是毫不留情的向他揭示着资产阶级的虚伪的丑陋嘴脸。

即使言辞犀利,眼光独到,在杰克伦敦笔下的勃力森登却不是一个合格的社会党。他将自己放纵在声色犬马之中。而最终的死亡让他彻底摆脱了这个他否定的世界。他这样自我放逐式的生活态度表明他并不是拥有一个社会党的坚韧与勇敢,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懦夫。

四、小结

小说《马丁・伊登》主要讲的是马丁伊登这个主要人物梦想破碎的故事,但是即使在这些着墨不多的小人物身上,我们也看到了人性的善,人性的恶。一部伟大的小说作品中,必然包含着作者对小人物的成功塑造。而我们作为读者的主要任务就是从这些小人物中提取出人性的闪光点。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碰到诸如文中刻画的小人物一样的形形的人,要准确的分析每个人的性格,正确对待善恶,正如孔子所说“则其善者而从之,则其不善者而改之”。

参考文献:

[1]Jack London, Martin Eden[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6.

[2]杰克・伦敦.马丁・伊登.吴劳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

[3]蒋承勇.欧美自然主义文学的现代阐释[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

上一篇:在校大学生互联网保险产品购买行为分析 下一篇:改革浪潮中的保险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