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介 第6期

时间:2022-08-20 10:57:01

中国将率先从危机中突围

戚本超 景体华

2008年下半年,我国经济从多年的平稳、高增长态势一下迈入了一个艰难的发展期。

自2006年以来,区域经济迈入产业升级与增长方式转型期。世界性金融风暴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冲击与区域经济转型周期高度重合,从各区域实体经济的反映看,形势是十分严峻的。这场全球危机对我国、特别是对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发生怎样的影响,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各区域如何应对、求得发展,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的主题。

可以看到,在宏观数据下滑的同时,国家政策撬动下的微观经济体行为的不同变化。我国制造业及其相关产业链并未全部与世界经济挂钩,显然挂钩与脱钩的行业所受影响大不一样。在险恶的形势下,转型首先是从企业开始的。具有趋势性的微观行为,虽然从统计上不能立即得到反映,但是其代表了经济运行的未来走势。宏观统计数据反映了2008年全年各区域经济运行方方面面走势,特别是下半年为震荡、下行的态势。

但是,过程面并非一片暗淡。政府和企业合力“危”中抓“机”,在微观经济体中频频爆发出以自主创新为主轴,迅速启动转型抗“冬寒” 的耀眼亮点。可以切实地感受到上上下下涌动着改革开放以来又一次大规模改变发展方式的驱动力量,这种蓬勃而出的活力预示着我国崛起的新征程。

在宏观和微观层面的分析中,触及实践中浮出的几个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东部沿海外向型经济发达的区域那样主导制造业“两头在外”,但是资源行业已经紧密地和世界产业链对接;中西部地区还多为劳务输出大省。在东部沿海外向型经济发达区域的国际产业链的“制造链” 中,中西部农民工大军,是其中的重要人力资源。以人力资源支撑着东部沿海出口企业“制造产业链” 的正常运行,也是中西部的一大特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强势政府的有形之手不可低估。在这次抗“危机”中,我国中央政府的调控和刺激经济政策的重要作用已经为世界各国决策层所认可。从一个区域或地区的角度看,就是以民营经济为主的地区亦同样如此。但是,强势政府有形之手,如何与市场无形之手紧密结合、相得益彰,本报告概括了各地的实践经验,值得深思;中西部地区清醒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对于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或企业,已经亮起了“红灯”。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后发地区更多的是瞄准了有带动力的大项目以及由此引进而形成产业集聚。产业转移的内涵正在发生着可喜变化。总之,各区域对于以上两方面影响的高度重合不胆怯、不回避,而是“危”中求“机”,抓住了这场危机给传统增长方式布下的难以生存的危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行大力度的调整,在环境突变中加快了转型的速度。这是2008~2009年区域发展的大势。

目前,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尚未见底,预计2009年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还将持续。但是在各地区积极因地制宜抵御“经济寒冬” 的不同对策下,预计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的回暖时间表会有明显差异。仔细解读各区域的应对行为和实践,有充分理由相信:中国将率先突围!

上一篇:警惕我国房地产再度泡沫泛起 下一篇:北京发展服务业新业态的重点领域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