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后李、兴隆洼及磁山文化的关系

时间:2022-08-20 10:10:54

试论后李、兴隆洼及磁山文化的关系

【关键词】后李文化;兴隆洼文化;磁山文化;文化关系

【摘 要】文章通过对后李文化与兴隆洼文化和磁山文化在聚落形态、墓葬形制、生活用品、生产工具、艺术品及宗教用品的比较,得出北方地区基本处于同时期的这三支文化之间存在的共性和各自的特点以及形成的原因等。

后李文化是海岱地区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它的命名是由山东临淄后李官庄遗址的发掘者于1991年正式提出的[1]。到目前为止,比较确定的后李文化遗址均分布于泰沂山系北侧的冲积平原地带,其中较重要的遗址有山东临淄后李[2、3],章丘西河[4]、小荆山[5]等三处,其绝对年代均为距今8500―8400年之间[6]。

兴隆洼文化的确立比后李文化稍早,是1985年由兴隆洼遗址的发掘者首次提出的[7]。它的分布范围主要在内蒙古东南部、辽宁省西部以及河北省北部一带。目前发现属于此文化的遗址共有70余处,较重要的遗址有内蒙古敖汉旗的兴隆洼遗址[7]和兴隆沟遗址[8]、林西县的白音长汗遗址[9],以及辽宁阜新的查海遗址[10],其绝对年代约为距今8200―7400年之间[11]。

磁山文化的确立要更早一些,它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就被发现并确立的一支考古学文化,主要分布于河北省南部,影响向北达到燕山南麓一带。较重要的遗址有河北武安县磁山遗址[12]、三河县孟各庄遗址[13]等,其绝对年代为距今7980―7675年之间[12]。

总之,这三支考古学文化在时代上同属裴李岗时代[14],在地域上均分布于我国北方地区,具体来说,大约都处于渤海周边,围绕渤海呈环状分布,在我国史前考古的序列中均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三支考古学文化各具特色,应为各自独立发展起来的三支区域性考古学文化。但经过仔细比较分析就会发现,三者并不是完全独立发展的,它们在文化内涵及风俗习惯等诸多方面有着一定的联系,因而很有必要对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做一系统的比较,这对认识史前各文化圈的形成以及后来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下面我们分别从聚落形态、墓葬形制、生活用品、生产工具、艺术品及宗教用品等五个方面对三者进行比较分析。

一、聚落形态比较

后李文化与兴隆洼文化的房址结构均为半地穴式,且皆为单间,平面形状均为圆角方形或长方形。屋内使用面积普遍较大,并都可以分为大、中、小三类。后李文化的房址面积在20~50平方米之间,兴隆洼文化的房址大多数在50~80平方米之间,个别能达到140平方米,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其房址面积有逐渐缩小的趋势。磁山文化房址也为半地穴式建筑,而其平面形状却以圆形和椭圆形为主,使用面积大都不足7平方米,仅在其分布最北缘的河北三河县孟各庄遗址发现有近20平方米的方形房址[13]。

后李文化房址基本上都有门道,居室地面都经过仔细加工,大都经过烤烧,室内按用途分为不同的区。而这些现象在兴隆洼文化早期的兴隆洼类型及中期的查海类型均未发现,而在代表其晚期的白音长汗类型却都有发现[9]。磁山文化也基本上都有门道,尤其是在三河孟各庄遗址发现的窄门道[13],与兴隆洼文化白音长汗类型的门道形制十分接近,但居住面与周壁未抹料加工,也未见烤烧现象,室内也看不出明显的分区迹象。

在灶址方面,后李文化与兴隆洼文化二者的灶址均位于房址的中心部位,这一点与磁山文化不同,也与同时代其它文化不同。并且这两者灶址的位置十分固定,而不像同时代其它文化那样很不统一。这一点或被认为灶址在这两个文化中已被赋与了一定的象征意义。后李文化出土有大量石支脚,而兴隆洼文化早中期皆不见此类器物,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其晚期的白音长汗类型却发现有用条石来围砌灶坑的做法,似与后李文化的石支脚有一定关系。磁山文化也未发现此类器物。

在灰坑及窖穴方面,后李文化灰坑数量较多,平面形状有圆形、椭圆形和不规则形三类,还发现一种在十分规整的筒状灰坑内放置完整陶釜的现象[15]。兴隆洼文化的窖穴主要为圆形直筒状,也有少量袋形和长方形坑,还有个别在室内的一角挖有窖穴。磁山文化的窖穴以长方形为主,也有少量圆形及椭圆形坑,其长方形坑形制十分规整,也有在坑内放置完整器物的习俗,似与祭祀或某种宗教活动有关,这一点与后李文化在规整的筒状灰坑内放置完整陶器的做法应该有一定联系。

在整个聚落布局规划方面,后李文化房址发现不多,但也有成排分布的迹象,比如西河遗址发现的五座房址大致在一条直线上[16]。而兴隆洼文化中发现有保存很好的聚落遗址,总体来说,其早期聚落均沿西北―东南方向成排分布,排列齐整,并且在聚落中心还有两座面积均达140平方米的大房子。普通房址面积一般在50~80平方米之间,其中期聚落与早期基本一致,只是面积变小,一般在30~50平方米之间,其晚期聚落突破原有的格局,房址密集,排列不齐整,且室内面积明显变小,为15~30平方米。并且其早期聚落周围有围沟环绕[17]。磁山文化由于房址发现较少,故其聚落布局尚不清楚。

二、墓葬形制比较

后李文化的墓葬l现较集中的是小荆山遗址,其墓葬分布于遗址的东南部,由于破坏严重,仅存21座墓葬。全部墓葬分为三排,排列得十分整齐。墓葬基本上都是较浅的长方形土坑竖穴墓,未见葬具,且均为单人仰身直肢葬,墓葬内多无随葬品,仅个别墓随葬蚌壳、骨饼和陶支脚等[5],比较特殊的是在后李遗址还发现一种形制特别的侧室墓,即在长方形竖穴的底部向相邻的两侧边掏出墓室,死者被置于侧室之内[2,3]。

兴隆洼文化遗址至今尚未发现专门的公共墓地,但却有十分特殊的居室墓,主要是在房屋内挖墓穴埋葬死者,也有少量在居室的生活面上直接埋葬死者的现象。但也并不是每个房址内都有墓葬,如在兴隆洼遗址中房址与居室葬的比例为6.6∶1,在查海遗址中比例为9.2∶1,可见居室葬是一种特殊的埋葬制度,墓主人可能是十分重要的人物,普通死者应有专门的墓地,只是还未发现而已。居室墓的墓主有成人也有儿童,以单人仰身直肢葬为主。墓内多有随葬品,但数量不等。发掘者认为兴隆洼的居室墓与当时人的祭祀活动有关,墓主因生前地位或死因特殊而被埋入室内,死后成为生者崇拜和祭祀的对象,以期获取某种超自然的力量,并保佑人口兴旺和经济活动的成功[17]。

磁山文化至今未发现十分明确的墓葬遗迹,不过在磁山文化的长方形窖穴底部却摆放有成组的石磨盘、磨棒及陶器,似乎有很深刻的意义。至于其是否为磁山人的墓葬,由于未发现人骨,所以现在还不十分清楚。

三、生活用品比较

生活用品中最主要的就是陶器,因而我们通过对其陶器的组合及特征进行分析,就能较清楚地看到这三支文化的异同。

后李文化的陶器特征十分突出,绝大多数是夹砂陶,陶色以红褐色为主。多数陶器质地疏松。陶器的制作工艺较原始,皆为手制,主要是以先分段制作再对接的方法制成,也有更为原始的泥条盘筑法,但未见有泥片贴塑法。后李陶器以素面为主,纹饰的种类和数量均很少,许多器物有叠唇现象,并在叠唇下沿上采用刻、压、刺、戳等手法加工出短条、齿牙、小窝、指甲形等纹饰。纹饰以附加堆纹为主,刻划纹、指甲纹、绳纹的数量极少。陶器的造型较简单,其中釜是后李文化最主要的器类,又以圜底釜为大宗。比较特殊的是后李遗址曾出土一件大口、斜腹、平底的浅筒形罐,口沿外侧饰四周绳状凹弦纹。这件器物与后李文化的陶器在器型风格等各方面均差异较大,而与兴隆洼文化的同类器物十分相近[15]。

兴隆洼文化的陶器总体上是以“之”字形纹筒形罐为其主要器型。陶器的质地疏松,陶色斑驳不一,也存在一器多色现象。且陶器均为夹砂陶,未见泥质陶。在陶器的制法上,也采用分段制作再进行套接的技术。这些现象与后李文化十分相似。但详细分析,可将其陶器的发展分为三期:在第一期中陶胎较厚,陶器外壁多呈灰褐或黄褐色,器类主要是罐,罐口呈喇叭状,方唇。纹饰皆为分段式,一般唇下部压印凹弦纹带,其下为一周细泥条附加堆纹,多呈波浪状,有的是平行短泥条,再以下为主体纹饰,绝大多数饰短斜线交叉纹,也有少量不规整的横“人”字纹、长涡纹等。第二期,器类仍以罐为主,只是与第一期相比,陶罐的形制发生了很大变化,皆为外叠唇,显得十分厚重,施纹方法与一期也大体相同,只是纹饰种类有所增加,新出现“之”字形纹、席状几何纹、网格纹、折线纹等。至第三期,器类仍以罐为主,但与二期相比,外叠唇明显变薄,纹饰以压印纹为主,与二期不同的是凹弦纹带下的一周凸泥带上多饰三点式篦纹[17]。

磁山文化中陶器以夹砂陶为主,但是与后李文化和兴隆洼文化不同的是出现了泥质陶。陶器制作也均为手制,陶色也斑驳不一。纹饰以绳纹最多,编织纹和篦纹次之,也有少量波折状细泥条附加堆纹和剔刺纹。器类主要为平底器,也有一定数量的三足器。值得注意的是,三河孟各庄遗址出土一种直口深腹罐,为夹砂褐陶,方圆唇,直腹,自唇以下由弦纹、点状波折纹和划纹组成了复合纹图案 。这类器物的形制与装饰风格均与兴隆洼文化的同类器物十分相似[13]。

四、生产工具比较

后李文化中生产工具有石器、骨器、角器、蚌器等许多种类。其中石器数量最多,制作方法有打制、琢制、磨制三种。器形有斧、锛、凿、锤、铲、磨盘磨棒、刮削器、尖状器、石球等。值得一提的是后李文化中有一种大型穿孔石器,形状不甚固定,以不规则长方形者最多,中部有对钻圆孔,前端为单面刃,并遗留有使用痕迹。此类石器似与兴隆洼文化的凸字形石器有一定关系,应为石铲一类工具。石磨盘有长方形和椭圆形两种,多为平底,但最近在山东长清月庄遗址的考古发掘中也发现有带短足者[18],可能受到了磁山文化的影响。磨棒断面以椭圆形和不规则圆形为多。骨器的数量也较多,且制作精致,多为通体磨光[15]。

兴隆洼文化的石器加工方法与后李文化基本一致,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压削法,此类制法未见于后李文化。以打制石器最多,也存在着大型石铲类翻土工具,即发掘者所称的凸字形锄形器,但笔者认为其形态更像是石铲,其上端较窄部分用于绑缚木柄。另外兴隆洼文化中也有为数不少的磨盘、磨棒,磨盘皆为无足平底。与后李文化不同的是兴隆洼文化中存在着大量细石器,以长条形石叶最多[7,17],而无论是后李文化以及处于中原地带的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还是关中的老官台文化均不见典型的细石器工艺,但是在旧石器时代末至新石器时代初,这些地区的细石器工艺都十分发达。这类现象是否可以解释为:在更新世末期,由于末次冰期的结束,气候转暖,以披毛犀―猛玛象为主的喜寒动物群北迁,而以捕杀这些动物为主食的细石器远古先民也随之从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迁徙。他们在北迁的过程中,有的跨过白令陆桥远赴北美的阿拉斯加等地,有的则在沿途路经的适宜地区生活下来,成为这些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重要源头,而他们所使用的富有特色的细石器工艺也理所当然地被本地区后继者所袭用。位于东北地区的兴隆洼文化相对于同时代的另几支文化恰恰处于高纬度地区,其寒冷的气候正是那些喜寒动物的理想栖居地,大量细石器的出土可能就是受北迁先民的影响所致。

磁山文化的石器加工技术与后李文化和兴隆洼文化基本相同,也有打制、琢制及磨制三种。器类也基本相同。与这两支文化不同的是,磁山文化出土一种直刃石镰和长方形石刀,应为收割工具,而另两支文化中都未发现用于收割的石器。同时,磁山文化中最富有特色的是各种磨盘、磨棒。磨盘大多都有矮足,有三足的,也有四足的,另外也有极少量无足的[12]。并且如上文所述,这些磨盘、磨棒经常成组出现,因而其除了主要用于加工粮食作物以外,还应该有某种特定用途。

五、装饰品及宗教用品比较

此类器物在后李文化与磁山文化中都比较少见,仅有为数不多的骨笄出土。兴隆洼文化中此类器物却比较发_,主要以玉器为主。兴隆洼先民在制作玉器时已注意根据不同的器类有针对性地选材,并已掌握了抛光、钻孔等技术。玉器的种类有、匕形器、玉管、斧、锛等。其中斧锛类均不见使用痕迹,并且通体抛光,精巧别致,发掘者推定其为祭祀活动中所用的神器,用以驱邪[17]。除此之外,查海遗址在聚落中心用碎石块堆塑出一条长19.7米的石龙,在其南侧还有墓葬与祭祀坑[19,20]。由上述对比我们不难发现,兴隆洼文化先民的装饰品与祭祀活动用品已相当丰富,这一点与后李文化和磁山文化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六、结 语

通过以上各方面的比较,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和结论:

(一)后李文化及兴隆洼文化的房址使用面积普遍较大,而且布局规整,聚落内房址都成排分布。而磁山文化的房址面积要小得多。这表明前两者与后者的社会组织结构存在很大的差异。前两者都具有大房址,特别是属于兴隆洼文化的敖汉旗兴隆洼遗址中有两座面积达140平方米的房址,并且位于聚落中央,这反映出在兴隆洼文化及后李文化中,社会的基本单位是氏族大家庭,人们以血缘关系为纽带,通过对偶婚制结合在一起。但这时的对偶婚仍处于由族外群婚向典型的对偶婚制过渡的阶段,男女双方可能并不居住在一起,而是各自仍在自己的氏族内居住。兴隆洼文化与后李文化的大房子可能正是为适应这种氏族内部多人群居的生活而建造的,后李文化中习见的组合灶也为这一推断提供了佐证。至于兴隆洼遗址中的两座大房子可能分别是两个氏族的中心,是他们召开氏族会议或进行公共活动的场所,而整个聚落可能代表由这两个氏族组成的胞族。据此推论,后李文化中也应有这种特大型房子,只是由于至今仍未发现像兴隆洼遗址那样完整的聚落,因而没有发现。与此相对的是磁山文化中只有约略六七平方米的小房子,这种情况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是磁山文化的房址发现较少,并且所发现的都为晚期房址,或许其早期也有像上述两支文化那样的大房子,这有待于今后的考古发掘来证实。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磁山文化的全部发展过程都是这种小房子,如果是这样,则说明磁山文化的社会组织结构与前两支文化有很大的不同,应为典型的对偶婚阶段。这时男女双方较固定地在一起居住,但男女双方可能只是作为基本的消费单位而存在,社会生产的基本单位可能仍是氏族大家庭。这种小房子正与这种婚姻制度相适应。

至于磁山文化中三河孟各庄遗址出现的面积约20平方米的房址可能是由于此遗址距离兴隆洼文化较近,受其影响所致。另外,作为兴隆洼文化晚期代表的白音长汗类型发现有门道的房址,房址内部有分区,居住面及周壁都经过烤烧的现象,可能是受到了来自其南边的后李文化和磁山文化的影响。

(二)三者在陶器上的一些共性,我们应分别予以考虑。比如均以夹砂陶为主,均为手制,器形不规整,烧制火候较低,陶色斑驳不一,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一器多色现象,器类都相对较少等,这些相近的因素应看作是由于这三者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当而产生的趋同现象。但兴隆洼文化从中期开始出现的叠唇作风及颈部加饰凸泥带的风格应当是受到了后李文化的影响,因为这两种特征是后李文化的普遍现象。而兴隆洼文化晚期出现的箅点纹装饰风格应当是受到了来自磁山文化的影响。我们或可做出以下的推论:磁山人和裴李岗人一样都受到了来自西方的老官台文化的压力而北上,这样与兴隆洼文化的势力发生了冲突或融合,因而磁山文化的因素也就随之传到了兴隆洼文化中。

至于后李文化中出土的那件大口、斜腹、平底的浅筒形罐,其风格明显是受到了兴隆洼早期文化的影响,而磁山文化中常见的波折状细泥条堆纹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受兴隆洼文化的影响而产生,位于磁山文化北缘的三河孟各庄遗址中所出的复合纹式陶罐也是一个有力的佐证。

(三)由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推断一下裴李岗时代的大体社会局势:在兴隆洼文化的早期阶段,兴隆洼人的势力比较强大,处于强势文化阶段,有向南发展的趋势,其影响达到了河北南部,甚至在有些时候还一度到达山东省北部一带。比如后李文化中的穿孔石器,磁山文化孟各庄遗址中少量的细石器等可能都是受到了兴隆洼早期文化的影响。而到了其中期阶段,兴隆洼文化较为衰落,而此时后李文化势力逐渐强大,因而后者对前者的影响要明显大于前者对后者的影响。到了兴隆洼文化的晚期阶段,兴隆洼文化及后李文化的实力都有所减弱,磁山文化开始向北、向东发展,对这两者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王永波,王守功.我省考古有重大发现[N].大众日报,1991-8-15.

[2]济青公路文物考古队.山东临淄后李遗址第一二次发掘简报[J].考古,1992(1).

[3]济青公路文物考古队.山东临淄后李遗址第三四次发掘简报[J].考古,1994(2).

[4]刘延常,兰玉富,佟佩华.山东章丘市西河新石器时代遗址1997年的发掘[J].考古,2000(10).

[5]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章丘市小荆山遗址调查发掘报告[J].华夏考古,1996(2).

[6] 栾丰实.东夷考古[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

[7]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85(10).

[8]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第一工作队.内蒙古赤峰市兴隆沟聚落遗址2002―2003年的发掘[J].考古,2004(7).

[9]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林西县白音长汗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J].考古,1993(7).

[10]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阜新县查海遗址1987―1990年三次发掘[J].文物.1994(11).

[11] 任式楠.兴隆洼文化的发现和意义[J].考古,1994(8).

[12] 河北省文物管理处,邯郸市文物保管所.河北武安磁山遗址[J].考古学报,1981(3).

[13] 河北省文物管理处,廊坊地区文化局.河北三河县孟各庄遗址[J].考古,1983(5).

[14] 栾丰实.仰韶时代东方与中原的关系[M]//栾丰实.海岱地区考古研究.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

[15] 栾丰实.试论后李文化[M]//栾丰实.海岱地区考古研究.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

[16] 张学海.西河文化初论[G]//山东大学考古学系.刘敦愿先生纪念文集.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

[17] 中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聚落遗址1992年发掘简报[J].考古,1997(1).

[18] 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济南市考古研究所. 山东济南长清区月庄遗址2003年发掘报告[G]//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东方考古:第2集.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19]辛岩.查海遗址发掘又获新成果[N].中国文物报,1994-5-1.

[20]辛岩.查海遗址发掘再获重大成果[N].中国文物报,1995-3-19.

上一篇:L2Ms法则 下一篇:基于移动终端的信息化系统在高铁工务上线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