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自主学习,实现主动探究”教学策略研究

时间:2022-08-20 09:39:14

“激励自主学习,实现主动探究”教学策略研究

1.自主学习的含义

“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与之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习。国内外教育对自主学习已有大量研究,其中美国学者齐莫曼在20世纪90年代,对各学派的观点进行了综合,将自主学习理论推向了新高度。他提出当学生的认识、动机和行为三个方面都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时,其学习就是自主的。他还从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学习时间、学习行为表现、学习的物质环境和学习的社会性等六个方面对自主学习的实质做了解释。我国学者庞维国认为:如果学生在学习之前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做出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那么他的学习是自主的。他还将“自主学习”概括为: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2.自主学习方式的教学策略

本次课程改革提出的自主学习,是指在教学条件下的学生的高品质的学习,它不同于完全放任自流的自学,是教师组织引导下的学习,只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得力,引导得法,才能使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2.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兴趣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我国两千年前的教育学家孔子就指出:“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现代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也认为:一切有成效的活动必须是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学生学习语文也必须以兴趣做基础,有了这样的心理条件,才能使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就语文学习兴趣与语文学习的关系,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进行了这样的概括:当学生对语文这门学科产生学习兴趣时,他就会产生力求掌握知识的理智感,使大脑感官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引起语文学习中的高度注意,使感官更加清晰,思维更加深刻,想象更加活跃,记忆更加牢固,能抑制疲劳,产生愉快情绪,能够最佳接受教学信息。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一旦被激发,其潜能便会得到开发,主体性便会得到弘扬。

2.2 教给方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仅有语文学习的兴趣是不够的,若没有自主学习的方法,不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时间一长,遭受学习挫折后,自主学习的兴趣也就因此而减弱。因而语文教学还必须适时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育学家陶行知曾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教育不应是仅给学生一条鱼,而是要教给他们捕鱼的方法。学生 是学习和认知的主体,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虽然需要教师必须的指导,然而教师的指导离不开学生主体的认知,实践活动中体验,才能内化学生自己的学习方法,所以指导学生学法的前提是要努力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提供条件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自觉地在学习实践中去运用方法,创造方法。从而实现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

2.2.1 认同学习目标,增强目标意识。教学目标是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指南,教学中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都是围绕着教学目标展开的。传统语文教学,教学目标是由国家、教师来确定的。教师实施课堂教学前,要进行备课,备课形成的教案第一项内容中,就是教学目标要求,这些目标要求,是教师独立钻研教材,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制定出来的。应该说,教师确定的教学目标,侧重考虑的是国家的要求。至于学生,是无权参与目标制定的,有的只是被动接受这些目标。长此以往,学生丧失了学习的欲望,失掉了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怎样才能增强目标意识,使学生的学习行为成为一种自觉行动呢?

一是帮助学生认识制定教学目标的实际意义和实用价值,促进学生的内在动机。如一位教师引导二年级学生,认同学习部首查字法的学习目标,安排了这样的教学环节:上课后,教师对学生说,课前我查阅到很多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我想介绍给大家,可资料中遇到了几个不认识的字,这就影响了我的介绍,同学们帮我想想办法吧!有的学生说,拼读字上的拼音不就认识了吗?教师将资料用实物投影仪放到大屏幕上,结果,字上未注意。有的同学说,猜读。但发现一句中就有好几个字不认识无法猜读。有的同学说问字典老师,可有的同学说,我们只会用音序查字法查,但那是只知道字间,不了解字义,不会写这个字的时候用的查字法。在这样的讨论基础上,教师提出了部首查字法的学习目标。这样的学习目标,学生明确其意义,因而认同目标,产生了内在动机。二是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时,多考虑学生的不同需要和水平,为学生提供选择的目标空间。

2.2.2 重视学习方法的获得,提高选择方法的能力。一是科学性。指符合思维规律。二是目的性。指学习方法指向一定目标,是实现一定学习目标的手段。三是程序性。指学习方法是否具有科学而有效的步骤。四是实践性。指正确的学习方法能在不同的条件下有效地重复使用并能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起指导作用。五是功效性。指正确的学习方法必然能获得优良的学习效果。六是独立性。指学习方法能个体化,被每个学习者个体独立地使用。

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语文学习方法,主要有如下三种方式:

一是示范点拨。指教师给学生做出科学学习方法示范,使学生通过观摩示范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如学习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方法,教师就可以将自己读过的书呈现给学生,行间字旁标画了不同的符号,如在行下画直线,表示值得注意,画曲线表示重要,在旁边画“×”表示错误,画“?”表示疑问,画“!”表示赞同,在空白处写了自己的理解,并就自己读过的书所标画的内容进行解释,还可以介绍一下这样读书的好处。

二是领悟自得。指教师引导学生把自己学习本身作为认识和思考的对象,反思自己的思维方法、学习进程,从而达到在学习实践中“悟”出学法的目的。

三是交流中获得。指教师引导学生在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利用学生交流时闪光点,引导学生学到学习方法。如《第一场雪》一课的教学,让学生交流对胶东半岛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的认识时,有位学生说:“这场雪真是太大了,人们都能听到‘籁簌’的声音。昨天,我们这儿也下了一场大雪,大家都说这场雪是罕见的大雪。

2.2.3 以学定教,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法。传统课文课堂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使学生的自主性得不到发挥。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设计,站在促进学生发展的高度,以学定教。而以学定教不仅体现在学生自主选择内容上,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就学习内容和自身的需要,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

2.2.4 让学生参与课堂管理,提高学习过程中的自控能力自主学习强调对学习过程不应由教师整齐划一地去硬性规定。因为即使是相同的内容,不同的学生在学习时所需要的时间和所采用的方法也是有差异的。学生应不断审视自己的学习过程,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但传统教学,学生始终处于被管理的状态,管理的缰绳被教师牢牢掌握着。这样的状况,学生不会有约束自己行为的能力,也就是说不具有自我控制的能力。没有自我控制的能力,也就很难实现自主学习。

因而,教师应改变过去那种课堂管理权独握的做法,还需要注意让学生自主参与管理课堂。如过去所有教学内容都由教师组织学,可变化为有些可由学生组织学,如低年级读生字词小学生可以领读、检查读,有些内容的学习,可要求学生自己给自己提出要求进行学习,如限定时间、限定行为等,以培养学生自控能力。

2.2.5 学习结果自我反馈,提高自主反思的能力。传统教学中的总结,都有教师来做,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如果把这一环节让学生来做,就给学生提供了自我反思的机会。这样的机会,不能使学生的思想得以升华,而且能培养学生主动反思的思维方式和习惯,提高自主学习的质量。

2.3 给学生充足时间自主实践,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习惯是个性心理中的个性意识倾向性。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在自己的神经系统中存放的一注不断增长的资本,一个人自己毕生都将从它那里得到利息。“自主学习的习惯是一个好习惯,对学生的成长意义重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指出:“新的教育精神使个人成为他自己文化进步的主人和创造者。自学,尤其是在帮助下的自学,在任何教育体系中,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

习惯的力量是一种自然的力量。语文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语文教师持之以恒的培养,语文课上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让学生在语文学习实践中不断提高“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控制”的能力,并逐步达到自动化。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实现主动探究,并使其走上理性化、系统化、科学化、实用化的正确轨道,是当今全面实施提高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先决条件。教师只有给语文自主学习插上理性的翅膀,这样它才能搏击长空,鹏程万里。我们坚信:立足于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着眼于培养学生主动解决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必然会使我们的基础教育迈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收稿日期:2013-06-11

上一篇: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 下一篇:语文教学中的读写训练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