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65例分析

时间:2022-08-20 09:23:38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65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R7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6-0086-02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小儿腹痛常见的原因之一,全年均可发病[1],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误诊漏诊,近年来高分辨率超声检查的应用,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病例也逐年增高,现在总结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在我院门诊治疗的65例肠系膜淋巴结炎病例,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探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特点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门诊初次就诊并确诊为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65例,其中男36例,女29例;年龄2-12岁。

1.2临床表现 50例腹痛前1个月存在咳嗽、发热或腹泻病史。65例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均出现腹痛,其中脐周腹痛60例,剑突下腹痛5例。颈部淋巴结肿大61例(淋巴结>10mm),表面无红肿,无触痛、粘连。

1.3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15例病例白细胞增高,63例病例单核细胞增高。61例病例支原体抗体(MP-IgM)阳性,其中60例病例单核细胞增高。65例病例均进行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为肠系膜淋巴结炎,淋巴结大小为10mm×0.8mm~25mm×16mm,均为多发,肿大淋巴结呈椭圆形低回声,边界清楚,散在无融合。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数据间比较采用t检验。

2结果

65例病例MP-IgM阳性率93.85%,单核细胞增高96.92%,颈部淋巴结肿大93.85%,腹痛前1个月内存在感染的病例76.92%;MP-IgM阳性、单核细胞增高与颈部淋巴结肿大,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吻合性96.83%(61/63),反映MP-IgM、单核细胞与颈部淋巴结的联系性。见表1。腹痛前存在感染病史、颈部淋巴结肿大病例、单核细胞增高与MP-IgM阳性检测结果例(%)

3讨论

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儿童腹痛的常见病因,是就诊的主要原因,近年来病例有增多的趋势,由于该病表现不典型,易误诊漏诊。

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期,淋巴结发育旺盛,但发育不完善,各种细菌病毒易引起淋巴系统反应,淋巴结出现充血水肿,淋巴结内的淋巴细胞增生、增大,淋巴结体积增大,包膜紧张,牵涉引起腹痛症状,在表浅部位可触及肿大淋巴结。

支原体是一种介于病毒与细菌之间的病原微生物,感染后可引起宿主细胞膜抗原结构改变,从而产生自身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与机体组织抗原发生反应,机体出现一系列的变化[2]。

单核细胞,占白细胞总数3%-8%,内含多种杀菌酶,具备杀死消化微生物的能力。当病原体侵入机体时会引起单核细胞的免疫反应,同时导致单核细胞增生。病情严重程度及有无并发症。通过对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的病史、浅表淋巴结的检查及单核细胞、肺炎支原体抗体的检测,我们发现MP-IgM、单核细胞与颈部淋巴结存在相关性,在临床工作中如果发现腹痛的患儿,颈部浅表淋巴结肿大,单核细胞增高应注意检查是否为肠系膜淋巴结炎,特别是腹痛前1个月内有咳嗽、发热或腹泻病史的患儿更应注意此病的可能,同时应常规检查肺炎支原体抗体,查找病原。治疗上可经验性使用阿奇霉素治疗。 参考文献 [1] 胡亚美,江载芳,诸海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362-1365 [2] 杨丽丽,俞杰,顾东明.肺炎支原体感染致肠系膜淋巴结炎38例分析[J].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0(5):366-367 作者单位:537000 广西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经纤维支气管镜局部给药治疗难治性支气管肺部... 下一篇:内倒转在剖宫产术中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