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小距离,贴近艺术

时间:2022-08-20 09:08:59

缩小距离,贴近艺术

摘要:美术欣赏课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感受美、体验美的重要途径。如何发挥美术课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使学生得以全面发展,课堂既轻松活泼,又卓有成效,是摆在美术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美术欣赏课 自主原则 乡土教材 艺术形式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18.098

美术欣赏课是中学课堂的教学类型之一,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感受美、体验美的重要途径。美术教育所呈现的是具有丰富的文化观念、能力和人文思想的教育,它诉诸于人的情感、意识、意志、思维、技能、认知等多方面。学生通过欣赏各种作品,体验不同作品的内在意义,在不断的欣赏、总结中提高欣赏美的能力和对作品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只有提高欣赏水平,才能真正了解什么是美,什么是艺术,才能更好地完成中学美术课的教学任务。

因学生的爱好兴趣不同,美术的起点参差不齐,学校美术教学设施千差万别。目前,美术课的实效呈高低不一的态势。如何发挥美术课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使学生得以全面发展,课堂既轻松活泼,又卓有成效,是摆在美术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者,既不能消极坐等观望,也不能囫囵吞枣,急于求成,应脚踏实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进行教学方法的大胆创新,调动学生参与美术课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把美术欣赏教学切实落到实处,使自觉追求艺术素质变为学生的行动。

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对中学美术欣赏课的教学创新进行初浅的探索,以抛砖引玉。

1 突破传统模式,构建以自主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在升学率的指挥棒下,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美术欣赏课教学改革裹足不前,举步维艰。在美术欣赏中,有的教师往往单纯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将知识作为营养液,强行注射给每一个学生,课堂上大包大揽,造成老师激情投入、学生漠然面对的强烈反差。在这样教学模式的支配下,学生片面依赖教师和课本,自主意识淡薄,不积极开动大脑思考问题,没有主动参与的意识,缺乏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对美术欣赏课自然提不起兴趣。以自主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尊重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让学生自主选择他们的方向,去探索知识和发现结果。

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主动与被动虽仅有一字之差,却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思想。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只有学生感兴趣想动手的事情,他们才会有主动积极的参与,从而调动自身的创造潜能。美术欣赏更是主客体的统一,欣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才能激发学生欣赏的情意,获得深刻的体验。有的教师往往一厢情愿,怕“亏待”了学生,又怕学生听不懂,课堂上,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结果适得其反。基于此,课堂上,笔者很少一开始就讲一大堆理论,而是让学生畅谈自己的想法。例如:初一开学第一课《什么是美术》的课堂上,笔者先让学生谈谈对美术的理解,说说自己知道的美术种类和美术作品,学生们凭借着自己积累的知识各抒己见:有人认为美术就是绘画,有人认为美术就是名家的作品……。这时,教师只要稍加引导:请大家在教室里找一找美术的痕迹?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道:好看的衣服、发夹、球鞋;漂亮的窗帘,方便实用的课桌等等。在此基础上,老师不失时机地穿插一些美术图片、美术小知识和小故事,使学生不仅了解到美术作为"造型艺术"和"视觉艺术"包含了丰富的种类,还归纳总结出:美术不仅仅是放在博物馆的世界名画和镶满了宝石的工艺品,它就在我们的生活里,需要我们去发现、鉴赏和创造的道理。教学实践证明:让学生先思考问题教师后授课,比教师一上台就唱“独角戏”效果要好得多。

当今,中学生的心理与生理均日趋成熟,但在情感方面却比较封闭,他们不像小学生那样敢想敢说,敢于坦陈自己的观点和想法,特别是农村中学的学生,胆怯、爱面子,羞于在课内举手发言的现象比较普遍。针对这种情况,我采用集体、小组、个别相结合的发言方式,运用鼓励为主、正面表扬的策略,注意发挥团队的力量,有意识地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为了使学生能畅所欲言,消除紧张,不管学生的回答是对是错、是好是坏,笔者总是面带微笑,认真倾听他们的发言,以赞许的目光注视他们,给予鼓励和表扬。

2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术欣赏不同于教师的口头讲授与学生的动手操练,必须有欣赏的对象,也就是必须有可供学生欣赏的美术作品,其最突出特点是直观性。学生用眼睛直观被欣赏的作品,受到外界的刺激,在第一时间得到各自不同的体验与感受,见仁见智,但直观性是共同的。因此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本世纪多媒体的技术迅猛发展,为美术欣赏课的创新提供了有力武器。目前流行的多媒体的概念,主要仍是指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等人的器官能直接感受和理解的多种信息类型,在计算机和通信领域,我们所指的信息的正文、图形、声音、图像、动画,都可以称为媒体。美术欣赏课从一门“老师讲,学生看、听、理解的灌输过程”,变成一门“集声音、图像、动画、电影等融于一体的视觉理解过程”,离不开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多媒体有效的嫁接到美术欣赏的教学中来已成为一种时尚与潮流。目前,多媒体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它以其绚烂多彩的表现形式,融欣赏、讲授、示范为一体,声画同步,图文并茂、生动直观,既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较快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在利用多媒体的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突出了主导地位,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则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外因通过内因发挥了作用。初二《中国彩陶艺术》,内容多,范围广,如何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效率高效果显,笔者的做法是,精心制作课件,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通过彩陶的考古视频、精美的彩陶图片,古朴的彩陶实物,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全面感知彩陶的美丽;图文并茂的手段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我国古代美术的辉煌与伟大。播放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影视作品,会使学生有身临其景之感。如在讲授初三《外国古代建筑艺术》时,笔者从《埃及王子》、《罗马假日》、《角斗士》等优秀影片中选取出有金字塔、卢克索神庙、罗马斗兽场等场面,结合课文播放给学生欣赏。这种“动”与“静”相结合的教学效果大大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档次,增大了教学信息量和知识容量。学生的听觉与视觉器官充分调动,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他们欣赏美术作品的能力,学习兴趣也水涨船高。

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可有机地进行德育的思想渗透,避免了大道理的说教,事半功倍。如在《园林・探幽》一课的课堂教学中,除了经典的苏州园林,笔者还着重介绍了中国皇家园林的代表――圆明园。圆明园是清代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将宫廷建筑的华丽、江南园林的委婉、欧洲园林的精华融为一体,被称为“万园之园”。在简单介绍了圆明园的历史之后,笔者先让学生欣赏圆明园全景复原图以及一些现在残垣断壁的局部图片;接着让学生欣赏纪录片《圆明园》片段,圆明园那如诗如画般的景色和无与伦比的建筑群,让同学们惊讶不止、赞叹声此起彼伏;当看到野蛮的八国联军将圆明园付之一炬时,大家无不义愤填膺。此处无声胜有声,鲜明的对比比千言万语更有说服力。

3 开发乡土教材,拓宽美术作品欣赏渠道

在欣赏教学中,总会遇到这样一些问题,有的作品非常出色甚至是名家作品,而学生还是会说出自己认为的缺点来。有的见解是独到的,但又明显受到见闻有限的影响。直观感受与语言表述具有不同等性。很多时候,受学生表述能力发展的限制,两个学生同样评价一幅画说,“很漂亮”。而实际上他们认为的漂亮也许大相径庭,只是他们难以准确地表述出来。另外,学生以为,欣赏的作品都是大画家的杰作,我们没有这样的水平,对范作产生距离感。

众所周知,日常生活中,越是近的东西看得就越真切。乡土教材来自本乡本土,看得见摸得着,容易产生亲切感与认同感,无形之中缩短了学生与美术作品的距离。

我国地大物博,东西南北无论地貌、习惯、风俗,还是美术地方资源差别极大,客观条件的迥异必然使美术教材具有较大的选择弹性和余地。笔者国有着五千年的辉煌历史,形成了许多独特的乡土文化,美术也极具浓郁的乡土性。这宝贵的资源,可随手拈来,为弘扬民族文化,为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振兴家乡、造福家乡的情感服务。如初二《工艺美术》欣赏课主要介绍陶器、青铜器、瓷器和漆器,笔者特意加上了苏州的苏绣。苏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发源于苏州吴县一带,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苏绣具有图案秀丽、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的独特风格,地方特色浓郁,在国际上有很高的知名度。苏绣作为乡土资源的引入,使学生倍感亲切,爱家乡的感情油然升腾,极有代表性和说服力。

在“中国山水画欣赏”的教学中,针对学生对中国山水画比较陌生,兴趣不浓的现状,从我们太仓本土画家“四王”(王时敏、王鉴、王原祁等)导入,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王原祁是江苏太仓人,太仓又叫娄东,“娄东画派”因此得名。这个画派声势浩大,他们的山水画在清代初期占画坛主流地位,在学习借鉴古人立意、布局、色彩等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是极好的乡土教材。学生对山水画产生兴趣之后,接着设置了“山下是故乡”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尝试感受画家寄托于笔墨之中对祖国、家乡的情感,最后要求学生把自己对家乡的感情画进作品中。乡土资源的利用使同学们不仅很好地了解了山水画的技法和精神内涵,还对自己的家乡产生了自豪和热爱。

实践证明:在美术教学中,适当补充乡土内容,既是教材的有效拓展,又拉近了美术课与学生自身的距离。还可以精选班上同学的优秀作品进行欣赏,也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兴奋点,提高参与度。

4 综合运用多种艺术形式,致力美术与音乐的渗透

与绘画课不同的是,欣赏课更多的是运用视听器官,让学生用眼睛去看、用大脑去想,去判断。由于每个人的基础与感悟力有异,不同人对同一幅作品理解的深度与欣赏的层次均有差别。因此,并不要求有统一的答案,允许保留自己的观点。不管怎样,作品要精选,形式应多样,PPT的制作必须赏心悦目,夺人眼球。

传统艺术课程内容的组织结构,特点是“单打一”,与周边艺术学科老死不相往来。忽视学科间的联系和整合。综合式艺术教育立足于学生的整体人格发展,既考虑每门学科自身的独立性、系统性,又强调建立多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提倡以学生为主体以本学科的教学为重心,致力于领域内各学科和其他学科间相互渗透,交叉与融合。

现代中学生的价值观与艺术思维方式和方法都与以往的学生有较大差别。他们思维海阔天空,崇尚开拓和冒险精神。在提倡艺术多样化的今天,如教师仍一味灌输某种艺术观念,或沿用单一的教学模式,固步自封,不求进取,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不利于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当前,跨学科的综合欣赏,特别是美术、音乐课的渗透与交融,已成大势所趋。音乐和美术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人们在欣赏音乐时可以展开联想,随着音乐节奏的起伏,想象不同的场景,人的情感也会由此发生变化。在美术欣赏课中有机地把音乐和美术结合起来,能达到图音并茂、声色俱全表现主题的目的,并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力、创造力。如欣赏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时,用声情并茂的语言稍加提示作品背景、内容,让学生再仔细观察纤夫们的各种表情和姿态,放上一曲《伏尔加船夫曲》,学生就会情不自禁地进入某种情景,自觉地体验画面中纤夫们的艰辛,产生审美同情。欣赏主体(学生)会展开想象,调动相关的各种感觉实行通感,使自身的情感融入画面,从而获得艺术作品内层意蕴的领悟和随之而来的审美愉悦,审美想象。

欣赏课还可以通过让学生动手的方法,进一步感知。比如:在初二《外国风景画》欣赏课欣赏印象派、点彩派、后印象派的作品时,学生先通过欣赏,对作品的风格进行分析,最后尝试用手中的画笔表现,通过有选择性的临摹梵高的《星月夜》、莫奈的《睡莲》、西涅克的《教廷的皇宫》,感受三个流派在色彩和技法上的不同表现,让学生进入一个动静相结合的艺术神圣殿堂,强化了作品的感召力。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让我们更好地发挥美术欣赏学科的优势,将其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切切实实落到实处。

作者简介:邵晓白,江苏省太仓市第一中学,江苏太仓 215400

上一篇:情境创设在小学信息中的应用 下一篇:化学与食品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