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效益审计面临的问题与探讨

时间:2022-08-20 08:15:26

高校效益审计面临的问题与探讨

[ 摘 要 ] 外部社会环境的要求、内部审计氛围及高校发展的真正需求,使高校开展效益审计势在必行。目前,高校开展内部效益审计面临一些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所应采取的对策。

[ 关键词 ] 高校 效益审计 难点 对策

目前,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力度正明显加大,现在已逐步建立起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高校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办学资金的筹措渠道呈多元化,高校内部与外部的经济活动越来越频繁复杂,如何加强经济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防范和减少风险已为高校领导关注。因此笔者认为,开展效益审计既是高校健康、持续发展的需要,不仅是教育内部审计工作向高层次发展的方向,同时也是内部审计工作服务职能的具体体现。

一、高校开展效益审计的必要性

1.外部社会环境。国家审计署在《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要求审计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全面推进绩效审计,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配置、使用、利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建立健全政府绩效管理制度,促进提高政府绩效管理水平和建立健全政府部门责任追究制。按照审计署“五年规划”要求,近年来,全国各级审计机关积极开展了绩效审计,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政治效益都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2.内部审计氛围。从我国内部审计协会给出的我国内部审计定义及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中的教育内部审计定义来看,效益性也都作为重要的工作目标。近年来,为在竞争中求发展,高校的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益意识不断强化,高校领导对学校如何提高整体管理水平、提高办学效益、规避宏观决策风险也有一定的关注。

3.高校健康、持续发展的真正需求。随着高校办学规模扩大,高校基本建设、学科建设等投资也日益俱增,但是由于高校某些管理制度仍然不够规范和完善,执行政策的力度和效果较差,导致高校在预决算管理、财务收支管理、银行贷款与投资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隐患与风险,急需加强内部管理,有效防范各种风险。效益审计作为评价和考核经济活动经济效益性和经济活动决策科学性的有效手段,将在促进高校完善内部管理制度,控制各种风险,提高管理水平和资源使用效益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因此开展效益审计逐渐成为高校健康、持续发展的真正需求。

二、高校开展效益审计面临的困难

从现实来看,我国高校效益审计实施还刚刚起步,实施的旨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效益审计项目较少,审计人员从思想观念、理论认识到实际操作都有许多需要研究和探索的领域。要在高校全面、系统、规范地开展效益审计还面临着以下几方面问题和难点:

1.高校效益审计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对于高校这个特殊主体,专门针对高校展开的效益审计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对高校开展内部效益审计的方法、技术手段、评价指标体系等具体操作规范仅停留在理论推介上,尚未形成切合高校实际的效益审计的系统理论。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在开展效益审计时,较多地是凭借经验,借助传统的财务审计方法、手段,有一定的随意性,不利于效益审计规范有序进行,审计质量难以保证、审计风险也难以控制。

2.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对效益审计观念转变难、信心不足

长期以来,内部审计人员习惯于从传统监督角度、从财务制度、从财经法规出发去考虑问题,满足于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审计的目标多侧重于真实性、合法性,较少侧重于效益性,即很少从提高经费使用效益、优化校内资源、改善管理绩效等方面考虑问题,难以跳出原有的思维定式。由于我国效益审计的开展还处于探索阶段,缺乏成熟的经验,目前又未形成权威的审计准则和操作规范,在实践操作上有一定的难度,导致一些内部审计人员对效益审计存有畏难心理,缺乏开展效益审计的信心。

3.数据资料真实性不够,阻碍效益审计有效开展

效益审计需要建立在真实性、合法性基础上。只有在真实、完整、合法数据资料基础上进行的效益审计,才是对被审计对象效益情况的真实反映,否则效益审计也就失去了意义。在我们的审计实践中,对二级独立核算单位的审计经常会遇到财务管理不规范、数据资料不真实、甚至有些数据资料无法核实等情况,致使效益审计无法有效开展。

4.高校内部审计资源总量不能满足效益审计的需求

高校内部审计资源,包括人力资源、财务资源、物质资源和时间资源,其总量非常有限。目前,大部分高校将审计资源主要分配在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和基建、修缮工程审计项目上,在内部效益审计项目上审计资源投入较少。仅针对上述需求就需要丰富的审计资源与之相适应,而高校内部审计资源总量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不能满足开展效益审计的需求。

5.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业务素质影响效益审计的预期效果

效益审计是一个系统工程,审计的复杂程度远远高于合规性审计,不但需要财会专业知识,还需要审计人员具备工程、管理、计算机、统计分析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特别是效益的评价与提出的提高效益的改进建议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备宏观决策能力、微观分析能力。但从目前情况看,由于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相对滞后,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大部分是财会专业,缺乏如管理、工程技术、法律、宏观经济、计算机等专业人才,且大部分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还停留在传统手工查账的基础上,落后于财务信息化发展,不但增加了审计难度,而且效率低、准确率差;还有一些审计人员查账能力强,但研究问题、综合分析和文字表达能力较弱。这些内在因素的存在,使效益审计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长此下去,势必造成效益审计流于形式。

三、加强高校开展效益审计的对策

高校开展效益审计已是高校内部审计的客观要求,我们必须在思想观念、业务素质等方面进一步打好基础,才能有利于效益审计的实施和开展。

1.加强理论研究,逐步建立高校效益审计方法体系

高校有其自身的特点和现状,我们不能完全照搬其他单位的经验和做法,而要根据高校实际情况和现状创造性地开展审计。当前,应着重研究效益审计审前调查的步骤、方法、效益审计项目、标准的选择和目标的确定、效益审计证据的收集和评价、效益审计的报告框架等理论问题,进而结合有关审计准则加强效益审计的规范化建设,帮助审计人员在效益审计过程中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并恰当合理地开展审计工作,从而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

2.审计人员要转变观念,积极实践

在思想上,审计人员要逐步转变思维方式,树立“效益”审计新观念,跳出传统审计模式,顺应形势,把握住审计自身发展方向,在对审计项目进行真实性、合法性审计的同时,重点关注各项经费使用、各项资源利用的效益问题。

在行动上,内部审计人员必须改变对效益审计的“坐、等、看”态度,要结合高校实际,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创新工作能力,根据“重要性、可行性、增值性”等原则选择适当的项目,运用专项审计调查、统计分析等适当的方法、技术,正确、灵活地把握审计标准,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路线逐步推进。

3.加强培训、学习,提高业务素质

针对高校现有的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知识单一化现象,应对内审人员进行效益审计业务知识培训,使审计人员迅速、全面掌握效益审计的知识体系;同时内部审计人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自觉学习,不仅要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改善知识结构,还要熟悉和了解高校的教学规律、科研项目、管理模式、经营活动等多方面知识以胜任效益审计工作;另外审计人员要学会运用先进的审计手段,创新审计方式,逐步探索更有效的审计程序,以提高审计的效率和效果。

4.加强内部控制,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在高校树立全员性与全程性的内部控制质量意识,加强财务人员特别是二级独立核算单位财务人员的素质教育,明确各级管理权限,建立、健全与效益审计相关的经济责任制度,关注制度执行及内部管理,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约束力的严肃性和有效性,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以保证数据资料真实、合法,为高校效益审计有效开展打下良好基础。

5.合理配置并有效利用审计资源

高校内部审计部门每年在选择效益审计项目时要考虑预期审计效果、资金规模、管理风险、审计成本和可操作性等因素,并编入年度审计工作计划;在执行审计工作计划过程中要根据审计项目类型、被审计对象特点、规模、内部控制状况等不同确定合理的审计间隔期,以免加剧审计资源的紧张程度或造成审计资源闲置,以确保将有限的审计资源分配在重点部门、重点领域和重点内容上,充分发挥审计资源的效用。

参考文献:

[1]李业鸿 孙昊:《大学效益审计的特点与对策》[J].教育审计,2006年第3期

[2]段 铸:《高校内部审计的资源配置与优化》[J].中国审计,2010年第9期

[3]敖世友:《高校经济效益审计若干问题的研讨》[J].教育审计,2008年第1期

上一篇:加强财务报告会计信息网络披露的解析 下一篇:试论医院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