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洁行医需培育人文精神

时间:2022-08-20 08:10:55

廉洁行医需培育人文精神

摘 要:医学是一门最具人文精神的学科,医者是最具人文关怀的职业。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医学的非人性化趋势越来越遭到诟病,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越来越受到重视。文章认为医界的清廉不仅靠科学精神以及制度、法规等来维持,更应该在提高医疗技术的同时,培育人文精神,倡导廉洁行医的人文坏境。

关键词:医学 人文精神 科学精神

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的科学精神和技术作用被无限放大,其人文精神渐有式微之势,其后果是医学的纯技术化和机械化,人文关怀缺失,医患矛盾频现。为此我们呼吁医学人文精神复兴,关注医德医风的清正廉明,医者人文精神培养,以及“便民、惠民、利民”等具有人文关怀的管理举措。

1.释义:医学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1.1医学人文精神的概念和内涵

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把人作为评判一切的标准。在人文精神的视野中,人的尊严高于一切,人性至上、生命至重、人格至尊。医学不只是对人体器官组织的疾病治疗,更是追求真善美的整体过程。医学人文是一种姿态:关注人,注重、思考人的价值;一种立场:基于一份学术与良知的平衡;一种理性与情感的张力:通过历史宗教的反思,文学艺术的滋润,实现医学目的不断廓清,医学价值的永恒追问。医学人文是医学技术中凝结的对人类生命关爱与尊重的精神,是以行善为目的医疗服务宗旨,是医学的灵魂。概括地说,医学的人文精神包含两个层次:一是医学人文关怀,体现在医学实践过程中除了为病人提供诊治和康复,还要提供精神、文化和情感上的服务。二是在整个医学领域倡导的关爱生命、以人为本且关注人和人性的普世价值,包括医院的人文管理、医学教育的人文情怀和从业者的人文素养。

1.2医学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关系

科学精神是实证精神、理性精神、逻辑精神,其本质就是符合逻辑和规律,具有可控制性。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是人类精神的两种极端存在方式,他们对人类文化的创造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人文与科学具有某种相互制约、相互补充的关系。相互补充,是因为它们各有长短、各有不同,它们任何一方都不是万能的;相互制约,是因为它们各自朝不同的方向、甚至是相反的方向发展,艺术天生具有反科学倾向,而科学也具有反艺术倾向。

2.流变:科学技术和人文关怀的博弈

2.1医学滥觞于人文

古代的医学充溢着人文精神的光辉,人们认为医学目的就是解除病人痛苦,医疗活动以疾病为中心,把病人视为一个整体而不是受损伤的机器。早在荷马时期就有关于语言有益于病人的应用,如祈祷上帝干预病痛;以魔咒驱赶恶魔等。欧洲中世纪的“修道院医院”以及法国大革命时期兴办的“普通医院”,都以照顾和医治贫困病人为己任,充溢着人道主义的关爱之情。我国传统医学也以人文精神为主导,提出“望闻问切”的方法,将“医乃仁术”作为医学的基本原则,悬壶济世。古代医学经典《灵枢・师传》对语言的治疗作用有精辟的论述:“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远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

2.2现代医学人文精神的失落

现代医学科技在征服疾病的同时,更关注人体组织或器官复原的思维局限以及医疗的市场与效益,现代化医院装备了各种仪器设备,如X射线、心电图、内窥镜、CT扫描、核磁共振成像(MRI)等等,能准确、动态、自动地诊断、分析疾病原因和机体的功能变化。肾透析机、心肺机、人工脏器等在临床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化学药物、器官移植、生殖技术、介入性治疗等提供了多种治疗手段。不断涌现的现代化诊断、治疗技术将医生的注意力从关注病人吸引到寻找致病原因、分析偏离正常值的数据、发现细胞或分子的结构和功能变化上。新技术对医生的行为和医患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医生花费更多的时间在实验室,很少有精力和觉悟来关注患者首先作为“人”的情感需求和心理需求。

3.医医:现代医学呼唤人文精神

所谓医医,是指医治医学发展中非人性化的诟病,医治从医者有违医德医道的不良行径。

3.1人文精神的回归是现代医学发展的迫切需要

医学发展到今天已不只是一门复杂的科学技术体系,成为了一个庞大的社会服务体系。医学科学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不仅意味着对病人个体的关照,而且还蕴含着对群体的关照。在技术社会中,人们强调科学的定量资料,回避模糊性和多元化,对生命的价值和疾病的意义等哲学问题感到窘迫。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关注医学伦理问题,开始担心稀有卫生资源分配的公正问题,开始关注试管婴儿、脑死亡标准产生的负面效应,开始对遗传工程和生物技术发展的不良后果出现恐惧,对医疗保健非人格化倾向表达不满,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生物机械论的局限性和人的整体的有机联系。医学界涌动着回归社会、回归人文的思潮,强调医学目的是以人为本,医学不仅是对疾病的治疗(cure),而且更是对病人的关怀和照料(care)。

3.2人文精神的重塑是当代医者的共同责任

作为医生,首先应该是人道主义者,是具有悲悯情怀的善良人,还应该是具有深厚人文索养对人与生命有着丰富哲学思考的哲学家,这才是从医的最高境界。当代医务工作者要把重建医学人文精神作为己任,更好地践行“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学誓言;现代医学教育必须促进人文与科学教育的融合,不仅要培养学生医学知识和专业技能,更要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和深厚的人文索养;医院管理者应具有人文情怀,尊重关怀员工,倡导并营造充满人文氛围的医院管理环境,努力培育和规范廉洁行医、勤政为民的人文思想,以高质量的技术服务和高水平的人文服务为患者解除生理、心理病痛,引领医患关系走向理性和谐。

参考文献:

1.张大庆.论医学的人文精神[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26( 4): 20―24.

2.张金钟.关于医学的人文科学性质[J].医学与哲学,2003.24(12): 14―17.

3.韩启德.医学必须回归人文[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

4.林海.医院的人文管理与医者的人文情怀[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 10(2)106―109.

作者简介:

余希(1981.11-),女,湖南,汉族,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副主任,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医院管理与医院文化;

吴希林(1968.9-),男,湖南,侗族,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副教授,党委副书记,心理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医院管理与医院文化。

上一篇:船员人身伤亡工伤保险赔偿问题研究 下一篇:试论基层医院人才流失的影响因素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