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发行拓展业务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08-20 06:25:55

农发行拓展业务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目前,农发行的业务领域已发生了重大变化,审视农发行新业务发展现状,从政策依托、制度建设、素质技能、操作程序等方面都面临一定的问题,若要发挥好农业政策性金融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有必要对农发行提供相应的政策保护,同时消除业务经营中不尽合理、不切实际的障碍和弊端,促进农村金融事业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农发行;业务拓展;政策性业务;商业性业务

文章编号:1003―4625(2007)01-0042-03

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和农业政策性金融改革的深入发展,农发行业务领域已发生了重大变化,政策性银行已由纯政策性业务发展到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相互并存,拓展商业性业务已经成为农发行业务发展的主旋律。

毫无疑问,依据目前政策形势和发展趋势,农发行大力拓展商业性业务是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然而,审视当前商业性业务拓展现状,从政策依托、制度建设、素质技能、操作程序等方面均存在一定问题,尽快解决,并消除这些问题和羁绊,才能促使农发行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一、存在问题

(一)拓展业务缺少国家政策保护和支撑

在由政策性业务向商业性业务发展的转轨过程中,国家只批准出台了农发行贷款投向政策,农发行的业务领域并不像其他商业银行那样有充分的选择空间,仍然规定农发行只在粮棉油产业和“三农”经济上开展业务做文章,但却没有在信贷风险上给予政策上的支撑扶持。众所周知,“三农”经济属于弱势经济。粮棉油加工也不是朝阳产业,有些企业还属于商业银行丢弃的阵地,农发行的商业性业务实际上还是政策性投向,在这样一个弱势狭窄的范围内开展业务,发生信贷风险的几率是显而易见的。商业性银行撤销在县及县级以下机构和大幅缩减甚至停止其在县级贷款业务,充分证明了在县级以下不具备开展商业性贷款业务的价值,然而农发行作为政策性金融在弱势产业中发挥倡导性作用则又理所应当,它在执行政策意志时规定了它不能有过多选择。一方面需要承担政策性职能任务,另一方面又没有政策扶持支撑,农发行在落实国家政策和控制信贷风险上难以两全。

(二)农发行生存需求与市场资源存在矛盾

在2006年没有出台最低收购价政策之前,以农发行政策性业务急剧萎缩的严峻形势和原有的客户基础现实,大力拓展商业性业务已成为燃眉之急,于是各行拓展商业性业务紧锣密鼓,农发行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正发挥着其他金融部门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三农”的支持成效非常明显。但“成效”背后存有隐患,深层次的业务范围窄、客户资源匮乏等矛盾也显现出来。一是部分地区部分行业务拓展过快,信贷投放过猛,准备工作和管理承受能力不足,一些在他行融资的客户因农发行职能转换和资金价格优惠而被个别转移吸纳,因资金规模受限难以使其他商业银行支持的客户转向农发行,选择支持的客户质量和后期管理令人担忧。二是农发行业务拓展可选择面窄,行业过于单一。如粮棉油加工业,这些行业都有一个市场饱和度,一旦越过饱和限度,就会存在优胜劣汰,信贷风险会随之出现。三是客户资源不平衡,存在着严重的地区差异,按照现有范围和标准,部分行无业务可拓展。更深层的问题是:现有允许开办的商业性业务市场容量小,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仅靠这些行业中符合支持条件的企业难以承载农发行的生存发展需要。当前,农发行面对这样一个尖锐的矛盾,就是一方面要为生存发展大力拓展业务,另一方面又要解决部分行无业务可拓展或拓展过快、过猛难以承受的问题。

(三)业务素质与管理需求相去甚远

当前,农发行特别是基层行的人员素质状况令人焦虑。首先是部分行存在队伍素质先天性不足,这几年虽经不同形式的培训和锻炼,但因个人潜能问题收效甚微。其次是以前纯政策性业务时期的“简单要求”使信贷人员素质停滞不前甚至退化。随着新业务的拓展,素质与要求不适应的矛盾凸显出来,并且很难得到改观。特别是在一线县支行,在信贷管理的最前沿、最关键点,信贷人员普遍缺少对宏观经济和政策趋势的了解分析能力,缺少对企业经营运行状况的准确判断和把握。实际上,在县支行,行长、主管行长、信贷部主任就是几个大信贷员,存在突出的高管低岗现象,而信贷员实际上则成为业务手续的操作者,在对信贷人员的使用上捉襟见肘,应有的监管和经营作用难尽人意。再次,近几年农发行进入太少,活力不足,在业务素质和技能上,甚至存在正规军不如临时工现象。

(四)拓展业务过程中制度规定和技术操作程序问题重重

为规避业务经营风险,上级行出台了许多制度和措施,实际操作运行证明,这些制度和措施还有一定的弊端。

一是前台后台互相掣肘。设立前后台的目的,在于对拓展业务和业务经营前后把关,严控风险,对于这一初衷和目的本无可非议,然而从实际操作运行上不甚理想。前台出于业务经营需求,着眼于拓展业务,而后台出于风险考虑,对项目和材料严格审查、慎重把关。从实际情况看,农发行进入商业性业务领域较晚,客户选择余地较小,要求新拓展项目全部是资产负债率低、经营规模大、效益好、财务报表正规、前景光明(虽然这些要求理所应当)只能是一厢情愿,特别是民营和股份制企业,虽然企业内涵很好,贷款也没有风险,但在财务报表和项目资料上不一定做到完善。部门职责不同,看问题处理问题的出发点也不同,设置前后台对风险是一种控制和规避,同时对业务拓展也是一种抑制和影响。

二是手续过于繁杂。目前,一个新企业要进入农发行贷款支持范围,必须过“三关”,第一是信用等级评定关;第二是贷款资格认定关;第三是贷款额度核定关。三关过后,才能进入贷款发放的审批程序,手续繁杂,操作太慢,有的甚至错过好的放贷期。

三是责任与权力脱节。按照农发行贷款管理办法,县支行贷款审批权已经上收,审批权主要集中到二级分行以上机构。最新制定的贷款操作规程还对县支行、客户部门、信贷管理部门、贷款审查委员会、有权审批人等规定了职责,并特别规定:“不管是哪级行审批的贷款,县级支行行长(总经理)都是第一责任人”,把县支行行长推到责任的最前台。从实际的操作运行看,在县支行行长这一层,存在着严重的责任与权力脱节现象。假如一笔贷款在事后出了风险,要求追究责任,追来追去,还是无权决定贷款投放的承担责任。显然,如果从责任承担的风险考虑。县行行长就不会去放款,但从业务发展和承担的业务考核任务上来说,又不得不去寻求发放贷款。县支行实际上是处于客户难寻放款难、贷款难批难放款的无奈境地。这种权责失衡的状况显然不利于农发行的健康发展。

二、对策选择

农发行作为农村惟一一家政策性银行,肩负着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重任,充分发挥农业政策性金融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意义重大。因此,应当对农发行发挥职能作用提供政策支持,同时,消除业务经营中的不尽合理、不切实际的障碍和弊端,促进农业政策性金融事业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一)应从政策上寻求国家对农发行业务发展提供支撑保护

首先应当确认,我国需要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存在。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粮食问题和“三农”经济至关重要,事关国家社会稳定。目前,农村经济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扶持,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的开发应用,农产品的深加工增值等等,然而在这些方面的资金投入非常匮乏。各商业银行已经远离农村,农村信用社也仅仅是对农户提供小额贷款,很难促进农村经济质的提高和上新的台阶。所以,农发行的信贷资金投入显得非常重要和必要。要充分发挥农业政策性金融的职能作用,农发行对农村的贷款投入就应当是广泛的,而不是单一的,是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并存,高风险与低风险同在,这样,国家就有必要对农发行职能作用和业务经营进行客观实际的定位,对不同贷款种类实行不同的政策。笔者建议,依据银行的基本特性和农发行所承担的政策性任务,可以把农发行业务经营定位为“政策性业务、商行化管理,商业性业务、政策性依托”。具体说就是对于政策性业务,虽然有政府财政兜底,但农发行也应像商业银行一样,严格加强贷款管理,努力使贷款少受损失.对于商业性业务,由于受政策性投向所限,国家要正视和承认农发行在这些方面投入贷款所面临和承担的风险,针对不同贷款的不同风险度,建立风险补偿机制给予适当的风险补贴,或对这些商业性贷款规定适当的不良贷款比率并及时进行消化处理,或采取农发行信贷投入与财政扶持投入相结合的方法,减少农发行贷款投入风险。为农发行的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二)应把握好农发行业务拓展的步伐

尽管国务院赋予了农发行新的历史使命,尽管农发行全行上下都意识到了拓展业务经营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但是,拓展业务必须与承受能力相适应,必须保持稳妥和均衡。一是在拓展贷款种类和范围上,要考虑体现农发行政策性职能作用,要从大处着眼,从发挥政策性金融的倡导性作用出发,为农村经济发展和稳定粮食产出强筋壮骨,引导商业性资金回流农村,为新农村建设发挥重要作用。比如,应着力开办农业基础设施贷款,改善由于取消乡统筹村提留不能向农民摊派而形成的越来越恶化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从根本上增强农业生产的后劲和实力。二是要考虑农发行现有的承受和适应能力。农发行人员偏少,在县以下没有营业网点,因而,不适宜开办散而小的贷款项目。三是农发行拓展业务的步伐要稳健。对于业务拓展,仍应贯彻总行要求的审慎积极的原则,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既不能怕担风险而消极等待,错失发展机遇,也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不顾条件地盲目追求贷款扩张。

(三)应着力提高基层人员素质

政策性业务的萎缩给农发行业务经营带来巨大压力的同时,也对农发行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设一支素质高、作风好的干部职工队伍是农发行事业兴旺发达的必要基础。针对当前形势和新业务拓展,亟须转变经营观念,牢固树立以经营求生存、以效益谋发展的思想,切实加大学习培训力度,尽快提高素质,适应工作需要。与此同时,还应努力改变队伍结构,陆续吸收专业人才和大学生入行,提高全行整体素质。

(四)努力解决拓展业务中的技术层面问题

1.制度设置和目标要求要相互一致。

当前,拓展业务经营提高经济效益是农发行的中心任务。总行已明确提出:“在重点营销大型客户的同时,要积极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在做好现有业务范围内客户营销的同时,要抓紧对其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科技和农业农村开发性项目的摸底调查,完善贷款项目库建设。”这充分表明,拓展业务经营是大势所趋,是紧迫任务。因此,在考虑承受能力、着力创造经营能力的基础上,在防范风险、提高质量的前提下,各项制度的制定要有利于新业务的拓展,有利于贷款的投放操作,有利于搞活业务经营。在体现制度制约的同时,还要体现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原则,体现加大和明确个人责任的原则。二级分行和县级支行承担着完成各项业务指标的具体任务,各项指标的完成特别是经济效益指标与新业务拓展和经营紧密相连,所以,要为二级分行和县级支行完成业务指标创造条件,赋予二级分行和县级支行一定的经营自,达到制度规定与目标取向的协调一致。

2.客户营销和贷款的审批要协调一致。

第一,进一步理顺前后台关系,解决前后台掣肘问题。前后台虽然职责侧重不同,但终极目标都是为了农发行的有效发展。从实行第一责任人的角度讲,也可以尝试信贷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责定位移至贷款后的检查监管和贷款后评价上,加强责任落实和追究,对贷款发放过程中的不合规行为和贷款后出现的风险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同样会较好地抑制风险,其结果可能会优于现行制度。第二,完善贷款审查决策制度。目前各级行贷款审查委员会是农发行贷款决策的最高机构,贷审委同等级行行长有权否决贷审会通过项目,但无权更改贷审委否决项目。制度上,贷审委对个人权力形成了制约,对贷款决策形成了智力支持,而实际运行并不一定达到这些目的,可能会成为贷审办的附属品和信贷管理部门的表决器。贷审委作用发挥的不正常会产生两种结果:一是成为本应由个人负责的责任人推卸责任的借口,二是成为业务发展的“羁绊”,如果信贷决策事事都上贷审委研究决定,会影响业务正常开展。所以,有必要对贷审委机构和职权进行完善。一是改善贷审委构成,贷审委主要由具有信贷专长和专业知识的人员组成,必要时邀请有关专家参加,逐步实现专业化、专家化。二是对贷审委工作质量和效率进行考核评价,增强责任感,调动积极性。三是实行资格和额度一次性审议,即贷审委直接决策贷与不贷,贷多贷少,提高审贷效率。第三,赋予各级行行长一定的个人权力。农发行的职能作用和创收来源主要体现在贷款投放和经营上,因此,应着力在信贷经营上下功夫,力求做好做活。商业银行特别是外国商业银行普遍实行个人放贷经营授权制度。英国汇丰银行在放款的管理上就是依据职员个人能力授权不同的放款权限。要把农发行经营搞活,就必须做好权责利的有机结合。特别是今后农发行要进一步拓展商业性业务,发放中小企业小额度贷款,如果制度僵化肯定会影响放款积极性,进而影响经营效益,可以探索从上至下实行授权制度。一是上级行对下级行实行单位贷款总额授权;二是对行长个人特别是二级分行行长和县支行行长个人审批放款额度授权,依据机构前期经营业绩、当地市场资源、个人经营能力等将两项授权有机结合起来,在合法合规经营的前提下努力搞活经营。实行授权制度可辅以必要的防控风险的制度措施,如贷款报备、行长个人资产抵押、严格的贷款检查追究等。最主要的措施应该是对贷款的不定时稽查,发现问题依法依规严肃处理。相信各级行行长不会拿自己的政治生命和衣食饭碗开玩笑。强化个人责任,责权利明确反而会有助于贷款安全经营。至于说责任人个人出现道德风险,只能说明选人用人存在问题,而不是授权制度本身有问题。

3.要做到业务拓展和效益相互一致。

这实际上还是贷款质量的问题,无论业务拓展形势如何紧迫,都要把效益和质量放在第一位,速度必须服从效益和质量。政策性业务萎缩后,商业性业务开办是农发行新的发展机遇,把握好这个机遇,农业政策性金融就能健康发展、长期生存;把握不好,就会危及前程,这对农发行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其必须交一份合格的答卷。所以,要正视和深入分析业务拓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外争政策,内顺机制,把业务拓展引向合理、稳健的轨道,为农业政策性金融事业的健康发展夯实基础。

上一篇:对国内信用卡产业未来发展趋势的思考 下一篇:如何看待民营资本对中小商业银行的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