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护理教学内容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对接探讨

时间:2022-08-20 05:30:25

中职护理教学内容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对接探讨

【摘 要】分析中职卫生学校护理教学内容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脱节的问题,提出调整课堂教学内容,实现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专业务实”科目内容相对接;调整实训教学内容,实现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实践技能”科目内容相融合。

【关键词】中职 护理教学内容 护士执业资格考试 对接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B-0124-02

护士执业资格证书是中职护理应届毕业生顺利就业的重要保障,因此中职卫生学校护理应届毕业生一向十分重视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适应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要求,中职卫生学校应适当调整护理教学内容,使之与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有效对接,从而提高中职生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通过率。

一、中职卫生学校护理教学内容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脱节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脱节

1.教材陈旧。三年制中职护理教材大多是使用人民卫生出版社的版本,到2014年为止使用的还是第二版,而高校护理专业已经使用人卫版第六版了。这样的中职护理教材教学内容陈旧,学生的知识面狭窄,难以跟得上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变化的节奏。

2.教学模式单一。目前很多中职卫生学校的护理教学模式比较单一,课堂教学还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模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足,加上教师教学与临床脱节严重,导致教学质量不佳,极大影响学生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成绩。

3.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许多中职卫生学校的教师反映专业课程的课时越来越少,基础文化课的课时比例偏大,导致专业课在二年级的时候才开课。由于中职卫生学校近年招生人数有增无减,为减轻学生实习压力,学校实行分批提前实习,专业课的授课更是没办法完成,这对于基础薄弱的中职生来说,在专业课没有授完的情况下提前去医院实习,往往无所适从,同时也增加了医院的日常管理工作,影响学生实习的积极性、能动性,也影响学生返校后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培训效果。

(二)实训教学内容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标准脱节

1.实训教学项目不全面,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科目的考试成绩。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第二单元是“实践能力”,是考核学生的护理理论知识在临床上的运用,学生在离校实习前必须经过专业课程操作的强化训练,但是由于实训场地、实训设备、实训教师不足等,多数专业教师不能按照大纲要求完成实训项目,也不设计符合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标准的实训内容,虽然学生还要到临床实习,但是学生在校时的实训内容不全面,远不能适应临床护理的岗位要求,以致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科目的考试成绩。

2.实训教学考核方法不统一,脱离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近年来,中职卫生学校招生人数不断增长,师生比1∶10以上,平均每个专业教师带班授课24~30/周学时,教学任务重,不能完成大纲要求的实训课程是必然的。各专业教师之间缺乏沟通,同一门学科没有统一的考核标准,每位科任教师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去考核学生,自行一套,学生对技能操作目标不明确,难于判断教师的具体要求,影响考试成绩。

3.实训教学与临床护理脱节,影响学生运用护理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临床护理问题。众所周知,护士执业资格证是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行业准入证,我们培养的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能否通过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因此,临床护理教学必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标准,培养与社会要求相适应、与就业岗位要求相符合的护理人才。而中职卫生学校专业教师缺乏临床经验,所以在进行临床实训时只能按照教材提供的方法来培训,而中职所用教材多数是过期版次,知识陈旧,与实际临床护理严重脱节,影响学生运用护理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临床护理问题。

二、护理教学内容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对接的具体措施

(一)调整课堂教学内容,实现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专业务实”科目内容相对接

1.使用合适的教材,可以继续沿用人卫版的教材,因为人卫版的教材是国家卫生部规划教材,但是版次一定要及时更新,让学生及时获得新的知识观点和了解最新的医疗动态。

2.组织学校的骨干专业教师编写校本教材,教材内容应体现全国护士执业考试大纲的要求,弥补专业教材的不足,改善教材脱离职业资格标准呈现“两张皮”的现象。

3.配套使用人卫版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习题集,按系统章节进行练习、考试、讲评,及时发现学生的薄弱知识点,加强知识点的强化,提高应试能力。

4.改单一教学模式为多元化教学模式,运用现代的教学法如多媒体技术、微格教学法实现全方位互动教学方式学习。让学校快速跨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使管理更便捷、更高效;轻松地把微课、作业、考试装进手机,实现随时随地学习;支持在线问答,随时互动,对学生吸引力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给学生一个全面鲜明的视听感受,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增加学生的知识获取量。

5.开展常用护理技术第二课堂的教学和护理技能竞赛,既延伸了课堂教学又丰富了课余生活,为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打好基础。逐步改善课堂教学中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问题。

(二)调整实训教学内容,实现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实践技能”科目内容相融合

1.进一步增强校内实训中心的建设及使用。由于国家政策的支持,每年都有专项资金投入建设护理示范性专业。目前百色市民族卫生学校根据专业特点设置了48个实验、实训室,实验实训设备总价值1114余万元。具有心肺复苏模型人、全身多功能模型人、心电图机、多参数监护仪、气管插管模型、综合产床、辐射式新生儿抢救台、接生操作模型等设备,主要承担诊断学、内科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科学、产科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学、儿科护理学、五官科学等多学科课程的实验、实习教学工作,实训中心的利用率提高,能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突出临床护理的教学特色。

2.具体细化实训教学项目。在有限的教学资源环境下,按照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实践技能”要求合理设计各个专业的实践课项目的内容、时间,明确每个实践项目的操作目标和要求,强化实践教学内容,突出专业课程的技能环节,提高学生运用护理知识和技能解决临床护理问题的能力,使专业课程更符合实际的临床护理流程,使实训教学内容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实践技能”科目内容相融合。

3.加大实训基地的建设、增加临床实习时间。中职卫生学校学生的临床实习时间是8个月,在实习前几乎没有到过医院见习,医院带教的护师也反映,中职卫校的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比较差,操作技能也不娴熟,这与中职生基础较差有直接关系,也与见习、实习有关。学校应联系多家医院,尽可能每个月安排二年级学生定时到医院见习一天,通过见习和延长实习(延长至10个月),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各专业课程理论内容,到三年级真正到医院实习的时候就能比较冷静地投入实习,尽快适应医院的临床护理工作,也有助于提高“实践技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培训效率。

4.临床专业教师与护理专业教师共同探讨统一实训内容的操作内容和考核办法。临床专业教师在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等方面教学有优势,但在疾病护理内容方面欠缺经验,所以在授课中轻描淡写。而在教材中显示同个系统疾病的护理诊断和护理措施内容几乎没有多大变化,这对指导护理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造成很多的困扰,需要临床专业教师与护理专业教师共同探讨交流,统一相关专业课程的实训内容和考核办法的标准,并附上具体的评分细则,这有助于学生自己练习,也利于教师评价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

【参考文献】

[1]邓慧芳,田本滢.医学基础课程改革对学生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成绩影响的研究与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2(2)

[2]米藏智,陆宏.从5种教学计划看护理改革状况[J].卫生职业教育,2001(6)

[3]任华能.对卫生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思索[J].卫生职业教育,2001( 11)

[4]孙锦明,万曙林.中职专业设置原则与建设策略[J].成人教育,2006(12)

[5]何明舟.中职专业设置的几项原则[J].职教论坛,2003(18)

【基金项目】2013年自治区级教改二级立项项目(2013-44-87)

【作者简介】关俊彦(1963- ),男,广西百色人,百色市民族卫生学校教师,中级职称,研究方向:护理专业医学教学工作。

(责编 江月阳)

上一篇: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教学探析 下一篇:链杆平衡管理模型在项目建设环境决策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