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影片《十二公民》中的戏剧性艺术魅力

时间:2022-08-20 05:29:13

论影片《十二公民》中的戏剧性艺术魅力

【摘 要】在电影《十二公民》中,鲜明的人物性格特点、紧张激烈的冲突、引人入胜的情节设计无不体现出电影的戏剧风格。本文对该剧的戏剧性艺术魅力进行了深入分析。

【关键词】《十二公民》;戏剧性;艺术魅力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121-02

在戏剧作品中,戏剧家往往把剧本中的人物性格、戏剧结构冲突、情节设计的艺术技巧等视为戏剧中的核心要素,而在电影《十二公民》中,鲜明的人物性格特点、紧张激烈的冲突、引人入胜的情节设计无不体现出电影的戏剧风格。影片讲述的是一桩富二代弑父案,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12名学生家长组成的陪审团在听取法庭审理后,对本案作出最终判决。

一、戏剧冲突与情节结构的设计

(一)矛盾冲突的艺术机巧。一部让观众看后依然记忆犹新回味无穷的电影通常都有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关系,戏剧往往都是以矛盾冲突为中心来结构故事的,影片《十二公民中的戏剧矛盾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冲突的趋势是呈上升趋势的,在维持、悬置、加剧中造就戏剧的一个实质“激变”。在剧中,8号陪审员在11名成员皆认为“有罪”的情况下发表“无罪”的观点,矛盾便开始贯穿,每一个证据的讨论都会发现疑点与漏洞,在陪审员不断的表决与意见变化中,同意有罪与同意无罪两方的冲突也逐渐加剧,矛盾在不断升级,而就在这种双方矛盾僵持的过程中,观众的好奇心也被激起。这种矛盾不只是讨论一件事的有无问题,其中的冲突所表现的同样是正义与冷漠之间的矛盾,陪审员在表决的过程中,似乎也是在表决自己的良知与自私。即时的矛盾冲突和人物内心意志的较量有着很强的感染力,人物之间为同一个目标而产生丰富的戏剧冲突,很大程度上增强了电影的可看性。每个人物都随着彼此之间的意见交流,性格鲜明起来,同时矛盾也激烈起来。与8号陪审员的谨慎冷静相反的3号陪审员,在缺乏理性认识的整个投票过程中与8号以及逐渐赞成无罪的几名陪审员的冲突是人物角色中最明显的冲突体现,以3号为代表支持有罪与以8号为代表支持无罪的成员间的对峙体现出人与人的冲突,而冲突背后反映出的是不同社会观念的冲突。

(二)情节结构的戏剧风貌。对于戏剧结构,清代李渔有这样的看法:“编戏犹如缝衣。其初则以完全者剪碎,其后又以剪碎者凑成。剪碎易,凑成难,凑成之工,全在针线紧密。一节偶疏,全篇之破绽出矣。”[1]由此可以看出,对于戏剧内部结构剧作家必须对情节进行严密的组织,使各部分具有紧密的联系,达到有整体的和谐性。同样,古希腊时期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在戏剧中的六个成分――形象、性格、情节、言辞、歌曲与思想中,情节是最重要的一部分。的确,情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部作品是否成功。

影片《十二公民》几乎只有一个场景――用于谈判的废旧厂房。在单一而又封闭的场景中,电影情节的设计尤为重要,想要保持观众的兴趣,情节的设计就要足够扣人心弦、骤变迭起、充满戏剧意味。精妙的情节设计正是本片的一个突出特色,首先是在闷热的废旧厂房中,在气氛热烈烦躁的状态下全体陪审员进行第一次表决,11名陪审员一致表决孩子有罪,只有8号陪审表示怀疑,而这份怀疑悬念一样地架在整部影片中。影片中不断出现反转的戏剧情节吊足了观众胃口,8号陪审员推断出老头与女证人的两条证词互为矛盾从而不成立,这时候情节有了大幅度的转变,剧情出现小高潮。在12位陪审员逐渐了解到彼此的经历性格之后,争执变得更加理性、严谨。情节在激烈的矛盾中丰富性不断增强,故事在充满生命力的戏剧性表达中得到很好的呈现。

二、丰富的话剧式语言

“戏剧必须通过角色之间的对话和动作来展开激烈的冲突和交锋,使戏剧情节得以进展,人物性格得以展现,在富于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和曲折起伏的情节中,塑造出具有鲜明性格的人物形象。”[2]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语言是情节展开、人物刻画、主旨揭示的工具和手段,而语言的动作性与个性化使得戏剧语言具有自己明显的特性。影片《十二公民》的导演徐昂有着深厚的话剧背景,整篇采用话剧式语言以12个人的对话为剧情推动力。心理动作是人物内心活动的表现,内心活动需要人物的外部动作、表情以及言行举止结合起来才可以完成表达,而话剧语言所拥有的动作性是心理和行动的体现。会议的组织者1号陪审作为会议的主持者,维持秩序的“按顺序说,别乱!”是影片有序进展的基础,11号学校保安“我心里产生了合理的怀疑”这两句意见性表达的话语都对剧情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人在言语方面的表达会自然体现出心理动作的过程,如周安华在《戏剧艺术通论》中所提到的:“作为人物心理动作的体现,戏剧语言表现人物内心意愿和意志,有强烈的内在冲击力,人的意志体现在语言上,外化为行动,推动剧情发展。”

话剧语言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个性化,影片中运用的语言表现对描写人物、事件的特质非常具有形象性。“戏剧人物在舞台上的语言要符合他所处的时代、生活环境、他的身份和人生阅历,要反映他的心理活动和思想习惯,体现出他的性格。”[3]影片中的不同人物有着不同的说话方式和口头禅,观众从而可以迅速界定不同人物之间的个性特征。首先作为老北京的10号陪审说“咱北京就是从这帮河南人进了北京以后开始乱的”,这句话反映出他对外地人有歧视,而且素质并不高,从其之后的表现我们看得出他是一个喜欢说话打断人的、好事的市井小民。紧接着是11号陪审员的反驳:“河南人咋你了,我就是河南人。”就是出于与10号陪审闹气,加上自身对政法工作有一定热爱,11号最终做出了无罪判决,这种充满个性化的语言体现出人物性格中的不成熟与非理性。在脾气不好的3号陪审所说的“你有权利坚持你的观点,我也有权利坚持我的看法,不就耗着吗,来吧!”“我要杀了你”等言辞中我们可以看出其人物个性是偏激的,而后我们可以轻松得到这样的背景原因,他与儿子所有的长期的矛盾造成了严重的心理阴影,作为最后一个同意无罪的陪审员,他正视了自身错误以及自己所带有的负面情感。人物细微的心理活动变化通过语言表现出来,揭示出更深层次的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所以说戏剧语言个性化对于剧作是至关重要的。

三、人物性格特质的塑造

“一切技巧问题间接地都是为了,或者说都应当是为了有效地表现人物性格,因为在任何优秀的剧作中,戏剧结构除开是为了表现人物以外,没有其他任何的目的。”[4]戏剧家阿契尔的这句话充分地体现出了剧中人物的重要性。在影片《十二公民》中,不同的性格特征产生出独特的思维逻辑以及行为方式,12名陪审员中有寒窗苦读却未能考上大学的保安,有出租车司机、与大学生谈恋爱的商人和小卖部的商贩等等,人物职业多样,个性鲜明。12位陪审员由于不同的经验历程形成不同的灵魂性格,在其思考、行动以及不断的心理变化过程中有清晰的体现。比如3号陪审出租车司机,因为与儿子有很深的矛盾导致对某些孝道传统有严重的怀疑思想,有很深的心理阴影,坚持案子中的孩子有罪,在理性与感性的不断挣扎中最后沦为感情至上,同时很好地刻画了角色内心所藏。起到整部影片剧情引导作用的8号陪审坚持“谁也不能随便宣布一个人有罪,除非证据确凿”,仁慈、理性,在个人魅力与道德立场下主导着整场讨论,逐渐地征服了互为从众的11名成员,在对白中把内心的激情简洁严谨地表达出来,人物形象犀利、尖锐、栩栩如生。

四、结语

一部影片在戏剧性的创作上能够吸引观众,使观众获得淋漓尽致的情感体验、产生强烈的观影兴趣,是影片成功的基础。而电影《十二公民》很好地融入了戏剧艺术的诸多要素,借鉴了戏剧创作的语言技巧、结构技巧、叙事技巧等,无论在人物性格、话剧式语言表现还是作为骨架的情节设计方面都艺术化地表现出了戏剧所独有的特点,增强了影片的感染力以及内在魅力。

参考文献:

[1]李渔.闲情偶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26.

[2]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97.

[3]周安华.戏剧艺术通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阿契尔.剧作法[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64.293.

作者简介:

史彦荣(1990-),女,曲阜师范大学,2014级研究生,专业:电影,研究方向:影视创作研究。

上一篇:浅谈影视文化创意发展 下一篇:《聊斋志异》: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